文科班有个文学黑板报
文/王天均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
2022-05-21
1977年恢复高考我正在宜阳丰李高中教毕业班数学,77、78、79连续三年取得高考佳绩,可能851、211录取在宜阳县占比也是比较高的。进入八十年代,全县“尖子”统统到宜阳一中,丰李高中自然成了普通高中,当时只有理科班,没有文科班,为了收拾“残局”,另辟蹊径,李校长动员我创建文科班。动员理科班没有希望的学生转文科,而理科班又是被县重点高中筛选过的。我的文科班实际是慢班中的慢班,普遍认为半点希望都没有。
经过艰难跋涉,第一年即1980年考上三个,1981年考上五个,1982、1983年 我给学生读鲁光的《中国姑娘》,提高写作能力,结果女排精神起到激励作用,考上六个,我喜出望外,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
作为班主任的我冷静思考:虽然一个班四十来个学生录取六个很不错了,再提高很难,但是录取的大多数是中专生,尽管那个年代中专生含金量相当高,但是冲刺本科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
我再分析:这些学生是考理科没有希望才转文科,并非热爱文科,而要冲刺本科非热爱文科不可。
此时我们正在开封一高听课,有个语文老师潘老师,讲课中说:高考试卷语文占的比例比较大,而语文的作文占70%,换言之,一篇作文定乾坤。而潘老师的经验竟然是“不批作文”。一个班那么多学生,批完作文很紧张,只能做到两周一篇作文,老师绞尽脑汁批过的作文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未必有时间认真看,错别字都不一定纠正。他说:要让学生多练作文,每周必须一篇,加大练习,只能不批作文,把功夫下到评讲上,让评讲起到的作用超过批改作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科,爱上作文?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时候我脑子再现十年前给小学生读《闪闪的红星》,去年考上六个得益于读《中国姑娘》。
我得找个“突破口”,让学生爱上文科,爱上作文。
接下来我给学生推出的一篇“经典”,其作用是我始料不及的。
找啊找,还是我订的《十月》上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把我迷倒了,简直惊天地泣鬼神。我这个教数学的班主任又是走上讲台给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和班会,每天读一章,从那天起,我的学生每天都激情四射,记住了他们崇拜的作家李存葆,他们想象李存葆那样。
我还雷打不动看学生的日记,很长时间在日记中都是讨论《高山下的花环》的感人故事。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说:“王老师,刚刚又看了一次您给我们读的《高山下的花环》,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我是流着泪看完了它,太动人了。王老师曾鼓励我们热情写作,我有这个愿望,王老师看我行吗?”
我竟发现十多篇日记中表示都要当李存葆,开什么玩笑?可能吗?先让他们“热”起来。接下来又读了几篇好文章,大多数学生都成了“文学青年”,日记不再是流水账,出现大量文学语言,构思也新颖了,我也更爱看学生的日记了。我不是语文老师,无法落实开封一高潘老师的一周一篇作文,但是每天写一篇短小精悍的日记也算。
当我读到:指导员、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凭借母亲吴爽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九连连长梁三喜已获准回家探亲,他的妻子玉秀即将分娩;赵蒙生整日为调动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连里的工作,一再推迟归期;排长靳开来对此忿忿不平,替连长买好车票,催他起程;可是,九连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亲的机会,赵蒙生却接到回城的调令,全连战士哗然,梁三喜严厉斥责:
“奶奶娘!你可以拿着盖有红印章的调令滚蛋,我可以再请求组织另派一位指导员来!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你不会不知道你穿着军装!现在,你正处在一道坎上,上前一步还好说,后退一步你是啥?有的是词儿,你自己去想!你自己去琢磨!”
我看到我的学生瞪大眼睛,一定心在跳。
接下来每天日记都在讨论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表示:我们要向梁三喜、靳开来学习,一心想着国家,关心集体。那天正读着,赵会欣、赵旭东举手:“王老师,学生日记不能光你看,有的也算文学作品,咱办个文学黑板报,定期发表同学们作品,让大家都看。”
这个赵会欣,我知道,字写得好,因为我曾经是书法爱好者,有书法鉴别能力,我把他定位到李元生校长之后。同时也是“文学青年”,就是偏科。赵旭东是他“死党”,俩人趣味相投。
我开玩笑:“是不是要当梁三喜,不当姓赵的赵蒙生。”他俩都是赵姓。
校园就一个干净整齐的黑板报,我怕他们和我争夺阵地:“你可别打我数学板报主意,学校就东山墙一块像样黑板,我和涂老师的趣味数学可是很受欢迎,每周换一次。”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第二天早上,在礼堂兼饭厅对面,一堆学生把西山墙的黑板报围得水泄不通,踮着脚尖在看,醒目的《足音》刊名,他们设计的版面就是放在今天我也觉得大气灵秀,他的粉笔字写得实在是好。好几篇学生美文刊登出来了,清一色《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我咋越看越像四十年后的灵秀师苑风。
奇了怪了!这块破烂斑驳的黑板一夜焕然一新。从此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不停与学生见面,同学们踊跃投稿,一星期一换。
数学板报在东墙,《足音》在西墙,都是每周一期,他们竟敢与我班主任的趣味数学板报一决高低!
有时候看《足音》的人数确实超过我的《趣味数学》板报,压力山大!我千方百计找些有趣又有难度的三角、立体几何题目,再不搞些与代数、解析几何交叉的题目,再不行就搞有奖解题。这几个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几个月来一直和我暗战。
接下来又举办了手抄报比赛,每人都办了一张小报,八仙过 海各显其能。有的同学擅长作画,就大幅大幅插图,这两年有宜阳城关来的学生,还有洛阳、郑州、开封来的学生,开封来的蒋新建画得最好,他准备考河大美术系;有的擅长写字,就以文字为主,不过有的全抄别人的。梁焕敏办的“校园知音”,图文并茂,获得冠军。
让学生爱上文学,爱上创作,实现中专向本科飞跃绝非一朝一夕,必须打持久战。我们一天一天在积少成多,争取量变到质变。
遗憾地是《足音》办了不足一年停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原因竟是两个主编赵会欣、赵旭东双双被小作学校聘请担任民办教师,他俩挺不好意思,我说:“这就对了,一开始创办文科班我就说:上大学不是唯一,而且我还举例宣传队学生回去聘为民办教师和上大学是一样的。而且提前工作多好。”
“我们文科班一定能实现中专向本科的跨越,到时候也有你俩的功劳!”不过他俩以后都是村干部、企业家,而且孩子们园了他们的梦。
后来我应聘到中原油田党委宣传部、党校,临别,会欣和旭东送我一个漂亮的镜框和脸盆,镜框上用会欣潇洒的墨宝书写师生友谊,作为民办教师待遇这也算高档礼品了。
我已经预料哪些同学可以被本科院校录取了,而且是名校,批量录取,我按耐不住,跃跃欲试,我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疫情前一年我和洛师六六一班同学聚会,又到丰李和小学同事相聚,顺便到丰李高中校园,我教的毕业班那排教室已经成为残垣断壁。我的数学趣味板报和另一面的文科班的文学黑板报当然也见不到了,有一丝悲凉。但是礼堂兼饭厅还在,还可以看到学生端着饭踮着脚尖看文科班文学黑板报《足音》的热闹场面以及赵会欣、赵旭东和我趣味数学板报打擂的情景。
我加了赵旭东、赵会欣微信,告诉他俩我看到《足音》了。
作者简介:王天均,师范院校毕业后到宜阳县的丰李镇、锦屏镇教小学、初中、高中二十年,后应聘到国企从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但舍不掉的还是教师职业,每年雷打不动地到宜阳锦屏镇、丰李镇教过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师生畅叙友情,因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