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微笑
——写在父亲去世10周年前夕
文/张晓彦
时间的脚步为何如此飞速,清明节挥手而过,再有1个月父亲就已故去整整10周年,而他的微笑始终是我魂牵梦绕的一道最美风景。
记得上学时,父亲曾经严厉地训斥过我。但更多的时候,他会安静地微笑着听我讲自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是一名很好的听众,从来不打断我的话题。从我那稚嫩的小娃娃的故事,到少女的朦胧心事,再到工作岗位中的各种想法,我看到的父亲,始终是微笑着注视我,而每次我都特别认真地边思索边讲述。有时说着说着,或伤心地泪流满面,或开心地哈哈大笑,或将迷茫的目光投向远方......
父爱如山

那时候,父亲总爱微笑着给我讲睡前故事、数学习题、处事道理、名人成功经验等等。我睁大眼睛也同样地微笑着倾听,最爱听的是他挥动手臂生动地讲解《三国演义》《茶花女》《垓下歌》《雷锋日记》......那些诗文里的人物事件,在我日后的课本中也学到了,只是,父亲在我的心底早早地种下一粒热爱中外古典文学的种子,并培育我热情助人的品格。
父亲是浙江大学的理科毕业生,理化试卷分析是父亲的强项,他曾经为哥哥和哥哥的几名同学免费课后辅导,他们都很喜欢数理化。记得,我们居住在面积不大的厂家属区平房中,父亲用粉笔在一块小黑板上写写画画,讲解习题分析思路,学生们都很认真听课。也许因为某个做题方法逐渐说到兴头上,也许有位学生回答很精彩,父亲会忽然停顿,指点一下黑板中的某段板书,快速回头面向学生,露出灿烂的微笑,学生们也随即欣喜地点头、微笑。而就在他们微笑的瞬间,在那些电路图、推理公式中,产生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共鸣”的火花。从这微笑中、在自身的学生生涯中,我渐渐明白了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寻找到许多乐趣。
其实,世间的女儿都喜欢跟父亲撒娇、散步。又想起老人家75岁那年,虽已步履蹒跚,可又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他深深的鱼尾纹、慈祥熟悉的微笑时,那温暖便传遍周身。记得那天,我搀扶他去老干部科取东西,午后的暖阳让人非常舒服,可是,怎能想到那日竟是父亲患心梗驾鹤西去的前一天。他迈步很小,甚至有些颤抖的感觉,那样行走已经半个月左右。回想起来,在父亲身旁是多么幸福,我们慢慢走回家后继续亲密交谈。似乎说的内容涉及到所有问题,而且,都令老人家满心欢喜,他一直面带微笑。记忆中,养母正在住院,所以我在娘家陪父亲。就在那几天我曾经为老人家烙地瓜饼,那是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想来,我的确不孝,他在那之前提过好几次想尝尝我烙的地瓜饼,是在婆婆家学会的那种,我却一直在拖延。而现在痛哭流涕也于事无补,只有借助这些文字略微记录一些片段。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家一边吃,一边微笑地说好吃。我很快地又烙好盛出一张,他再次以稍快的速度吃下去,由于我的饼比较小,父亲吃了两三张。每吃完一张,他都会微笑着走过来说:“真好吃,还没吃出味儿呢,这饼就吃没了。”于是,我俩都笑起来。在记忆深处,永远都抹不去父亲那天微笑的满足的脸庞,每次忆起,内心深处便隐隐作痛!因为无法再为老人家烙饼......
昨夜又梦见这样的画面......泪水已经在心底积蓄成一个湖,湛蓝的湖水宁静深沉,我心情如同湖水一样平静。那上面有鸥鸟此起彼伏,远方飘来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如歌的行板》,我坐在湖边,用彩色颜料在画布上缓缓勾勒涂抹......
父亲还用行动告诉我要笑对现实中的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父亲40多岁时,更想调回老家福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夙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依旧是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
父亲总是微笑着做许多事情,只是他很少提到自己的苦恼、悲伤,那是因为父亲的心中装满了他所热爱的亲朋和事业,有一颗坚强的心,微笑着迎接人生旅途中的考验。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为后来三姑告诉我一些当时家里的情况、父亲在工作中的某些波折,而我几乎没有看到父亲愁眉苦脸的样子。那段时期,面对我们的父亲从来没有脾气暴躁、忧愁,恰恰相反,常常笑容可掬地讲些轻松的笑话,还建议我去看看电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等等,我便心领神会地宛然一笑。
父爱如山。

如今回想,父亲的微笑给予我很多的信心和力量。这对于我,一名在出生前母亲就已患病,而由父亲一手带大的小宝贝儿,一个曾经性格内向、脆弱的轻残女孩,一名略经风雨就需要帮助的初为人母的小女儿,那微笑是何等的重要。他常说的一句名言:“当生活给你一百个理由哭泣时,你就拿出一千个理由笑给它看。”
后来,经历了一些坎坷挫折,逐渐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遇事总能从容不迫,便在那微笑中汲取力量,也学着从容淡定,微笑着行进于漫漫人生路。

张晓彦,吉林省松原人,身残志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杂志摄影俱乐部会员、吉林省残疾人作协副主席、松原市肢残人协会挂职副主席、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理事、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北方都市文化》微刊总编。文学作品曾在《中国石油报 金秋周刊》《劳动新闻报》《吉林残联》《长春日报》《吉林石油报》《松原日报》等报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