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满赏砚记
作者:老悟
朗诵:杨婷
今日小满。
小满未满,一切刚好。

汉上文化名流,聚会风景路“锦绣荣和”大汉山厅,为王蓬文学馆落成賀喜;刘清河、杨建民二位教授作东。张罗者王耀先生戏云:“三不打四喝个酒,心态不老人年轻。”
酒足饭饱,王耀先生邀请诸位,光顾其工作室赏砚。
我想;什么砚啊?竟然如此兴师动众。十多人去,不就挤爆那小屋吗?!
越广场,登二楼,向南行,一扇门已半开。进得门内,沙发茶几,书案,书架,宣纸,书法作品,叠床架屋,塞满房间。
耀先生未及给诸位沏茶,即于大书案左侧,掀开一块大盒的木盖,露出一方砚台,光彩熠熠,夺人眼球。
“哇,真大!”众口齐呼。十余人“唰”一下围拢过来,争睹一方巨砚的英姿芳容。

王大中老前辈手抚其上,王蓬老师指点石眼,王大爷景元瞪大了眼睛。大家像遇到了天外来客——磒石般地惊叹不已,啧啧连声。
端砚?歙砚?洮砚?疑惑缭绕,谁能破解?
十余人中,有汉上文学大咖王蓬、刘清河、李青石、杨建民;有书画名家王大中、武妙华、王景元、马俊惠、尤全生、王维宾、火生珍、宁明智;还有文化学者王耀、黄建中、王继胜、余成新、郑有德、李富安。
“这是岂今为止汉中所见最大的砚台!”“巨砚——”书法家们纷纷赞扬。

砚台上收下阔,梯状造型。墨池在左下方,外围雕饰二龙戏珠,祥云缭绕其间。两尺见方,世所罕见,称其“巨砚”,名实相符矣。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研磨墨香,如同研心。随着发墨弥香,文人万虑,得以静息,仙风道骨倏然而现焉。
问及此砚来历,主人说“得来不易”。耀先生讲出了“淘宝”故事:十多年前外出,夜逛古玩市场,忽见此砚,眼前一亮,一番讨价还价、装出似买非买的模样,宝主也想出手,便在半推半就后欣然购得,喜不自禁。

一池墨香,石里乾坤。砚乃雅士趣物。“良砚为砺友,宝镜为明友”,无镜不能正其身,无砚不便载其道也。坊间砚之为用,可“点黛文字,曜明典章”。毫芒之间,笔下万言。砚制或浑厚古朴,或清雅流畅,皆为文人抒情、审美之诉求。
待各位大师赏完之后,我遂近前细瞅,盖因砚大而击心矣。手掌轻摁墨池,似有一层薄雾,此乃“吹可研墨”,始惊遇见了上等砚台。再观,墨池中有四大石眼,石眼被石晕所绕,神似眼珠,此为“活眼”,还有天女散花斑纹点缀其间。
石眼,乃端砚特有之标志。如此巨大的端砚,现在应属罕见之物矣。石质细腻,有婴儿肌肤之感,且隐隐弥漫着紫色氤氲。
《砚谱》有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即有晕有睛、线条清晰,生动如鸟兽眼睛则是。
赏砚,可摸其表面,感其润泽;掂其沉实,敲其声响,再看雕饰之工艺,最后还得看其配座是否妥贴。
此方巨砚,色泽灰青,尚未出包浆,即非老物件,应是一方新的、有收藏价值的观赏之砚。
石眼,是此方砚台的价值所在,坊间有“一眼一万”之说。我细数一下,此砚石眼竟有七枚之多,石花也在十处以上。
这岂不是无价之宝了吗?砚台应有其“自在”的归宿啊!耀先生望一眼拜师学书的师傅尤全生(汉中书法院院长,书法守法而灵动),心想:师傅教我习字,授之以“渔”,自己的书艺方才有了长足进步,却一直未给师傅一件像样的礼物,何不将此砚送上,聊表感恩之心?耀先生当着众多名人在场,送宝物于师傅,赚足了气场、人场,可谓小满共乐之,皆大欢喜矣!
“不可,不可,贵重之物,我安能受之?”尤老师很是客气。
值得,值得!以你书艺道行和书法成就、名望,享此盛砚,正好德位相配。
于是,尤全生老师以一本金箔小楷“岳阳楼记”册页回赠。他还放言,拟将巨砚安放书法工作室显眼之处,作为共享之物,高供座上,以待后来者尽情欣赏,砺笔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