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门桥
石凤阁
北门桥是穿城而过流淌千年里运河上的一座古老桥梁。350余年沧桑变化折射出淮安历史发展的轨迹。它的历史要从那个满目疮痍的清朝说起。
康熙年间(1670),时任工部分司驻淮的署名诗人王士桢,为了收来往船只验船税,而在里运河用数只长方形木船,首尾相连形成浮桥,当有船来往时,还可以随时开启,后因船税划归了“淮关”,浮桥首次遭到废弃,这就是北门桥的前身。此前,里运河上只有清江闸可通行人,其它地方均需渡船过河。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因为北门桥口建立消防机构水龙局,为了方便过河,再次设置船桥,五船相连,设置木栏,每天定时开放,让来往船只通行。
在同治年间(1864)秋,吴棠拆武家墩以北石工堤长方形条石,修筑清江浦城,因北门(拱宸门)正对浮船,所以称桥为“北门浮桥”,渡口称“北门渡口”。
1932年国民政府在北门桥外开建拉桥,该桥全长50米,宽5米,桥面可以拉动,故称“拉桥”。桥面分三部分,南北为固定桥面,中间为活动桥面,当有船只经过时摇动绞盘即可通过牵引中间桥面至南桥面叠拢。
1945年9月至1948年12月,淮阴城经两次解放,北门桥也数度经历战火。战后只是简单修复,方便群众日常通行。
1958年,淮阴经济发展迅速,原大桥无法适应交通需求,市政府扩建北门大街,改名人民南路,同时填汪平圩新造了一条人民北路,于是北门大桥拥有了新名字“人民桥”。
1963年10月,北门新大桥竣工,桥面改成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桥面,桥宽8米,桥长仍为50米,全部投资10万人民币。
1979年淮阴市政府又拨款30万元扩建北门大桥。在原钢筋混凝土桩柱东侧,增加了桥桩,将大桥桥面由原来8米扩建成宽15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旁人行道各1.5米。当年8月改扩建完成后,在桥南北两端的桥裙上分别镶嵌了碑石,由我市书法家戚庆隆先生书写了“北门大桥”一九七九年八月扩建 清江市城建局。从此,人民桥又改称“北门大桥”。
2014年6月,淮安市人民政府对北门桥又一次进行了升级改造。7月16日,在北门桥西侧发现了百米清江浦城墙遗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实,清江浦筑城史并不长,从1860年开始建城,到1950年拆城,存在不足百年。
2016年元旦,新的北门大桥正式通行,迎接南来北往的人们。桥面道路扩宽至25米,比老桥宽了10米,为双向四车道,桥的四角则建有四座古朴典雅的桥亭,为里运河文化长廊又添了一处新的景观。


2022年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