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双顶
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在中国封建王朝,因功高震主被谗杀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而能够自救的办法,似乎是也只有功成而悄然隐去华山路一条。前者如文种与韩信,后者如范蠡与张良。而唐朝却有一人,反其道而行之却安然无恙,被唐肃宗称为“扫清强寇,收复二京,建兹大勋,成我王业”;被唐代宗称为“秉德资忠,懿文经武,内凝庶绩,外定群凶。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被唐德宗称为“安社稷心在于降侯,定羌戎无逾于充国”;史评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他就是唐中兴名臣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于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终将风雨飘摇之中的唐王朝拉回正途,稳固下来,在险恶的官场上竟然得以全功保身。
郭子仪八十五岁病逝时,唐德宗亲为其送葬,废朝五日,超越礼制,专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堂,陪葬于建陵。欧阳修说郭子仪是“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而已。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唐史臣裴垍评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那么,郭子仪是如何做到这“三不”而全身而退的呢?
信不见疑唯忠字
如何游万里,只为一胡儿。安史之乱,叛军四起,而藩镇割据的大小节度使们也是各怀鬼胎、各有打算,见异思迁也就成了他们常态化的表现,墙上又换大王旗是你来我往,叛乱此起彼伏,山上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也就成了一时的风潮,对每个臣下的考验便是对唐朝廷的忠心。而此时唐明皇已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先斩后奏于灵武匆忙即位,是为唐肃宗,于纷乱中扛起了平叛的大任,急需得力的大臣勤皇。郭子仪就这样急君皇之所急,救唐廷之所救,成了唐廷的救世主而走向前台。他挥军平叛,勤皇扈驾,斩杀叛将,收降叛军,平定河曲,克复两京,再造国家,终于使唐廷稳固下来,可以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当时的唐江山。在平叛中,郭子仪表现出来对唐廷的忠是坚定不移的,这才有了唐皇对他的忠而见信。
勤皇成根基。安史之乱初发时,唐肃宗于逃难途中,在灵武被迫登基,是时朝局草创,一切从简,廷臣不满三十人,是不被人看好的,就连身边的将领居然也可以背阙踞坐,旁无君皇而谈笑自若,表现出异常骄慢,不把唐肃宗放在眼中。正是在这样的危难中,郭子仪以自己的忠诚,率军五万赴灵武,入卫肃宗,是患难见真心。这让唐肃宗喜出望外,立授郭子仪为灵武长史,同平章事。灵武自此才有了威声,逐渐振兴起来,唐肃宗这才有了平叛的起步,才有了依靠郭子仪朔方军的根基。所以,当郭子仪平定河曲、克复两京、收复河东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后,入朝时,唐肃宗命人到霸上迎接他,慰劳称郭子仪“国家再造,全赖卿功”。
又出表忠心。唐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诏命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叛军安庆绪,因郭子仪与李光弼均为元勋而难相统属,不设元帅,却派了宦官鱼朝恩为视军容宣慰使,导至各自为阵而致兵败相州。对郭子仪一直妒忌的鱼朝恩趁机进谗言,将责任推到郭的身上,致使郭被夺兵权。后来,在百官的恳求下,郭子仪虽再掌兵权,被任为多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出兵平叛,但鱼朝恩仍从中作梗使坏。为了使肃宗坚信自己,针对病重中的肃宗不愿意见百官之情,郭子仪率军出征之前,仍以“老臣接受任命,将要死在外地,不见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之请,被肃宗召至卧室相见,有了“河东的事情全都拜托你了”口谕,并获得赐给的御马等物,这让郭子仪既取信于肃宗,又如同有了尚方宝剑,令威天下。所以郭子仪一到达乱军治地后,得以立马诛杀了为首作乱的几十位将领,震慑住作乱人员,平定了叛乱。
再出释前赚。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把持朝政,自认为拥立有功,担心老将们难以制服,就多次离间诬陷。郭子仪也因此被罢免元帅之职,再失兵权,充任肃宗山陵使,督建皇陵。为了打消代宗的疑虑,郭子仪将肃宗所赐的一千余件诏书,全部呈给代宗,以表明自己的忠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消除了代宗的疑心。代宗阅后很是感动,对他说:“使重臣忧虑,我很心愧,从今以后您就不要再担心了。”之后,当吐蕃入寇时,代宗启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率军抗御吐蕃的入侵。此时的郭子仪虽是部曲离散,麾下仅有20个骑兵,也义无反顾一路向前,沿途收招兵马,与吐蕃大军斗智斗勇,终将长安再次收复。由于程元振故意隐瞒军情不报,又谗言代宗猜忌残杀将领,导致长安失守而致代宗狼狈东逃,百官都归罪于程元程,多次对其弹劾。程非常害怕,为自保而劝说代宗定都洛阳,竟得到应允。又是郭子仪上表力谏,并提出了对策,使代宗意识到“郭子仪真是国家忠臣”,而决定返回长安,并抱愧地对郭子仪说:“用卿不早,致有此难,今日重归,皆出卿力,功同再造。”赐郭子仪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入凌烟阁。君臣之间的信任就这样突破宦官不断的谗言而建立起来。
恳辞达善意。郭子仪被代宗启用后,率军抵御吐蕃入侵,大败吐蕃军队收复长安后,被任命兼河中副元帅,并进封尚书令。他三次上表朝廷恳辞尚书令不受,代宗只好命五百骑兵持戟护卫,催促他到官署就职。郭子仪仍不肯就任,再次上奏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怎能因为偏爱我,就违背重要规矩呢?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叛贼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代宗见奏,很是感动,只得应允,并将他这一辞职不就之事,命人记入国史。
任忠只为国,凭诚唯事君。忠者,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曾子说成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国难之中,方显郭子仪忠诚之心,他救唐廷,勤皇有功,危难中见真心取信于君;平叛乱,再造国家,三起两落里不动摇献诚于君;让高位,从我开始,高风亮节展风姿辞谢于君。正是他的异于常人,功高不震主、担责不避任、自足不贪享,才使他忠而不见疑而被皇上信任。

诚不见变唯恕字
以恕化怨,诚感他人。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一再进官,身为上将,屡次拥率强兵捍将,当然受到他人的妒忌。把持朝政的宦官程元振鱼朝恩,更是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百端地谗谤,说他欲拥军谋反。可皇帝的一纸诏书一到,令郭子仪出征,他无不即刻出发,不留一点犹豫与质疑,使谗言不攻自破。在郭子仪率军抵御吐蕃时,鱼朝恩竟然暗中派人挖掘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大臣们都担心郭子仪会因此而举兵造反。郭子仪得胜回朝后,连代宗也很是不安,对他进行慰唁再三。出乎众人意料之外,而他只是独流着泪说道:“臣统兵日久,兵士或侵及人墓,不无失察,今先冢被毁,恐是天遣,不得专咎他人呢。”一席话说得君臣担心尽释,众人都深深地拜服他的雅量。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郭子仪说鱼朝恩对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随而去,郭子仪还是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见到后很是差异地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就据实地将听到的话告诉了他,感动得鱼朝恩说道:“若非您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不徇私情,责子恕人。郭子仪一向治军严格,曾严令军营内不得无故骑马。他的妻子南阳夫人的奶妈的儿子,一次就触犯了此禁令,被都虞侯乱棍打死。郭子仪的几个儿子为此到父亲面前哭诉,指责都虞候的骄横。郭子仪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斥退。次日,他将此事告诉幕僚们,并叹道:“我的几个儿子都是当奴才的料。他们不赞赏父亲的执法严格都虞侯,反而痛惜母亲奶妈的违令儿子。”
替人所想,委己避过。唐德宗时,卢杞入朝为相,独揽政权,谗杀前相,排挤异己,嫉妒他人。郭子仪患重病在家,廷臣都前往探视,卢杞也迫不得已前往问疾。郭子仪每见探视宾客,姬妾多不离侧,但听说卢杞要来,立令她们都离去。有人好奇,就问这是什么原因。他就说道:“卢杞貌很丑,心地狭窄阴险,我怕她们看到一时忍不住,私下窃笑,被卢杞看见或听说,留下怨恨,我正怕他日后加害我子孙,怎么可以自寻麻烦呢?”
一身正气,令人畏服。郭子仪曾与回纥联兵平叛,以宽恕待回纥,终取得回纥的信任与敬服。后来,将领仆固怀恩发动叛乱,以郭子仪已死为谎言,骗得回纥、吐蕃入寇。郭子仪率军屯驻泾阳,被回纥几十倍大军围城,他不顾众人的拦阻,单骑闯回纥军营,回纥将士一见到他都立即放下兵器下马跪拜,称道:“果然是我们的父辈。”终再与回纥结为友好,说退回纥大军,进而大败吐蕃。强藩田承嗣割剧魏州时,骄横无礼,但郭子仪遣使至魏州时,他却向西跪拜,并指着膝盖对使者道:“我不向人屈膝,已好多年了,今当为汾阳王下拜。”强藩李灵曜割据汴州时,不问公私各物,一概截留,唯独当郭子仪的财物经过时,非担不敢扣留,还命人护送过境。
心胸坦荡,居安思危。郭子仪权倾天下,自然会被小人盯上,他对此时刻加以警戒。为避赚,他所住的王府大门始终大开,任由人出入王府之中,当部下劝说他不要这样做时,他解释道:“我家官养的马有五百匹,吃官饭的人有一千多口,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如果将门关起来,深户大院不通内外,就会容易引起他人之疑,要是有人报怨,说我有谋反之心,被贪功害能的小人从中谗言得成,则就有可能被夷灭九族,到那时也就噬脐莫追了。我现在荡荡无间,四门洞开,就是有人要兴馋言,也无可能。”这是做在明处,防在平时,实在是高人一筹。
绑子请罪,化险为夷。根据唐制规定,皇室公主下嫁时,公婆须得参拜公主,而公主仅拱手而已,不用答礼。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曾任太常主簿,唐代宗因为郭子仪功高,特把四女升平公主嫁给郭暧。升平公主出嫁时也照此例,郭暧心里很不是滋味。成家后,升平公主又时常挟贵自尊,郭暧忍无可忍,屡有违言,一日竟然怒叱公主道:“你倚仗父亲为天子么?我父亲不屑为天子,所以不为。”这可了不得,升平公主一气之下回宫哭诉告御状。郭子仪知悉后,立即将儿子绑入囚车,一同前往朝廷,径诣请罪,终获得代宗召见谅解。唐代宗借机下坡,笑对郭子仪说道:“俗语有言,‘不痴不聋,不作姑翁’,儿女子闺房琐语,何足计较呢?”一场天大的风波就这样得到平息。公主下嫁时须公婆参拜公主之旧制,也由此而得到改定,变为由公主拜见公婆。
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恕者,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孔子说成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藩镇割据危机四伏之中,戎马一生的郭子仪,恕成了他待人的根本、处事的准则,使得他能够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总能够于危机中求生机、于险境中达平安,由俗人变为君子,由常人变为高人。

郭子仪(697一781年),别名郭令公、郭汾阳,华州郑县(今陕西谓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可以说,他是安史之乱造就的时代英雄,靠平定安史之乱而一步步走向唐廷中央威服天下:守孝中被“夺情”出任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权充朔方节度副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收复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开通东陉关,因功加封御史大夫;勤皇中救唐廷危难于将倾之时,率军击败叛将史思明,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屡征平叛中节节胜利,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失败后东山再起唐柱石,乾元二年(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之位,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出任关内副元帅,平叛仆固怀恩之叛,再收长安;抵御边寇入侵显神威,永泰元年(765年),反击吐蕃与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入回纥营而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历仕三朝二十年安邦有为善始善终,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于建中二年(781年),病逝逝家中,享年八十五岁。
报国自怜心事壮,忧时不觉梦魂飞。郭子仪以他崇高的品行、坚定的作为,将儒家的忠恕之道发扬光大,践行于己。他对唐廷忠心耿耿,对小人以德化怨,对君子坦坦荡荡,对自己委屈求全,对子女严于纠错,以深明大义之为,终赢得权倾天下而朝不加忌、功盖一世而主不加疑、侈穷人欲而议不加贬,终其一生福德双全而哀荣终始,子孙显贵而恩泽后代,实属史所罕闻。忠而不怀私,成就了一代名臣的示范;恕而不积怨,化解了一切暗藏的危机。唯忠唯恕便是郭子仪留给后人的鉴示。
二〇二二年五月十七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