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风雨墙》,寻找老故事
文/刘佩琴
在邮城,五月的风带来了赵德清短篇小说集《风雨墙》的隆重出版。拿到书,看到精致的封面上的文字介绍,就如此引人入胜,那书中内容一定会令人惊叹。
最近《风雨墙》的的确确火了!此书出版没几天功夫竟然热评不断,好评如潮!打开大咖们的评论文章,随着他们真诚的热评和文字的力量,顿心生共鸣。嘿嘿!原著还没认真细品呢……

当晚,我特急切地想拿书看,床头没见着,咦?书呢?低声问:看到我书了……吗还没出来,抬头发现我先生正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先让他看吧,不打扰!
隔日我便从他床边拿来翻阅,正读着,他从外面回来,走进房间竟从我手上夺走,说:我还没看完呢?嘿,什么人哎……
他看着看着兴致来了,对我大声喊着:来来来,上面写到胭脂山了!呵,让我来看吧,自己又不丢手,啥意思呀?算了不和他争了!我晩上再看。等晚上拿过书时他还不忘重复交待,43页哦……

看着胭脂山这三字,确有亲切感,因为76年防震抗震那年我们在胭脂山棒冰厂这边搭建过防震棚,然后又在那里以民建公助的形式在那建了一大间住房,住了十几年后,直到党校分宿舍才离开了那里!
读胭脂山的这段故事,精彩而又传奇,他赵满江到沉香阁私会贾沉香,我脑子里就串出了张生私会崔莺莺画面。读到上了年纪隔河种菜的滿江守望河对面的沉香,哇……可怜彼此一辈子没有生活在一起,却每天记挂着对方,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最终在医院里牵手剧终,我的心随着文字仿佛看完了一部电视剧,还久久回味其中……
书中描述:胭脂山不高,其实就是个土堆。传说这胭脂山里原来是个大花园,但是我们看到的胭脂山,南边一半是棒冰厂,北一半曾是酱醋厂,后来酱醋厂扩建搬到北头去了,院里留下了很多淹制大缸,里面有一些住户,但中间是空旷的,因此几乎整个菊花巷的人都在那里搭了防震棚,住久了大家彼此就熟悉了起来,渐渐地我认识了贾家人。巷的西边大院里住着贾家的后代和公家安排的住户,再向南便是酱醋厂,棒冰厂的占地。巷内东边的第一家有上下堂屋,据说是贾老太爷大房的儿子,一位是医生,一位在高邮中学当老师。后面一家大概是二房的小儿子在商校做老师。再后面是贾家的后代和被改造后的住户。印象最深的,巷的中段胭脂山对门院子的偏房住着一位叫贾老太太,瘦瘦高高的,皮肤白净,头发梳理的总是一丝不苟,衣服朴素但很考究!她一辈子没有结婚。是否是贾沉香?
听人叫她大姑奶奶,是和她的哥哥还是兄弟(不详)生活在一起,她有时帮助侄男侄女照顾孩子,一生很(刷括)。但某天的一大早突然有尖叫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我家那位急忙赶到对门,看到老太太挂在蚊帐的竹杆上自缢身亡。她家里人不敢动,是我家那位把老太太抱下来的,事后大家纳闷,平时为人和善的她,是什么原因想不开呢?她就这么走了,甚是惋惜……
贾家在菊花巷的确是个大户人家,而我读胭脂山的故事时,曾经见过的贾家人的脸,都串到了眼前,特别是贾家的男丁大都是白白胖胖的,脸上架着眼镜很斯文的样子……
作者的短篇小说集,让邮城人全面了解高邮,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一个路径。
我读《风雨墙》中胭脂山时,仿佛老故事里的人物活跃了起来,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老俩口,彼此现在正错开时间在细看,我们不仅看到了故事的精彩,更是对菊花巷的一份难忘的情愫!
【作者简介】
刘佩琴,网名秋韵。性格开朗,热情大方,追求时尚,接受新鲜事物,热衷于公益事业。
20多年前创建了高邮第一支秋韵时装艺术团队。曾带领团队参加了全国夕阳红中老年文化艺术交流,荣获金奖。
因自身喜欢拉丁舞,2016年创建了高邮体育舞蹈运动协会。2017年又创建了高邮旗袍文化协会。多年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乐于奉献,积极向上。
爱好:写作、走秀、唱歌跳舞(拉丁舞)拍抖音;喜欢组织活动根据主题编排节目。
人生信念就是:精神充盈,余生活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