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女如母
刘建宏
大姐是家里的长女,个子不高,体型微胖,走起路来掷地有声,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做起事来干净利落,一头精干利索的短短银发特别引人注目。
在父母的眼里大姐是孝顺懂事的孩子,在姊妹眼里大姐却如同父母一般。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大姐从6岁开始就学会了照顾姊妹,父母每天在生产队里忙着挣工分,大姐就在家里担任起“保姆”的角色,负责看管着她的姊妹们。她不但能照顾好姊妹们的吃喝玩乐,而且还能帮助最小的弟弟换洗尿布,总之需要大人照看小孩的这些事情,大姐都能像个小大人似的干的井井有条,有板有眼。由于大姐在家能担当,而且能帮助大人做事情,所以只要大姐在家看管姊妹,父母在外干活就无后顾之忧。
大姐不但会照顾姊妹,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做饭。大姐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奔波于田间地头,大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想着为父母分担更多的家务,所以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会了烧稀饭和刷锅洗碗。大姐那时个子太低,灶台对她来说有点高,她就端个小凳子站在上面,踮起脚尖撅着小屁股给锅里下米熬稀饭。
大姐在十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和面、擀面、做面条。在她父母还没有下地回来,她的姊妹们肚子饿了的时候,她就给大家做着盐清醋淡半生不熟的饭菜,但家人和姊妹们却吃的津津有味。经过多次实践锻炼,后来大姐做饭的技术越来越高,生熟也能把握住火候,盐醋也能拿捏住标准,做饭也成了她照看姊妹之外的业余工作内容之一。
大姐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又忙于挣工分,她要肩负起照顾四个姊妹的责任,所以直到13岁时才走进学堂。她也成为她们班里个子最高、年龄最大的插班生。开始上学时她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大家都叫她“大炮”。但大姐毫不在乎,又是给他们帮忙扣扣子、擦鼻涕,又是给他们提鞋子、装书包,平时时时处处关爱着比她小一半的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的生活,时间一久大家都围着她转,都叫她大姐姐,都喜欢和她玩。
大姐16岁那年,父母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不能同时供养她们姊妹五个一起上学,所以就牺牲了大姐的学业,在小学四年级时大姐就辍学了。好在父母明智,把大姐送到了县里的秦腔剧团去学习唱戏。因为那里管吃管住还不用交学费,虽然学戏前三年内没有任何酬劳,但关键是家里少了一个人的口粮和开支,也算为家里减轻了经济负担。
大姐因为学戏时年龄偏大,再加上文化基础差,所以学戏期间吃了不少苦。在剧团时她一边学剧本,一边跟着老师和同学学识字,在她的戏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新词语的释义和新生字的拼音。练功方面她也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压腿、拉筋、翻跟头、走套路……要比别人付出几倍的努力和汗水,但大姐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咬牙坚持。经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和日积月累的努力,三年后大姐顺利出师,由先前戏台上的“毛毛兵”逐渐成长为剧团的骨干力量,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上台演出,也如愿以偿的领到一定酬劳。
大姐最终留在了剧团,跟着剧团东奔西跑唱戏演出,也开始了自己挣工资的好日子。她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全数交给父母补贴家用,保障姊妹们能顺顺利利的上学。直到大姐出嫁时,家里也没有多少积蓄为她购置嫁妆,都是用和她一起工作的丈夫家给的彩礼为大姐购买了电视机、自行车和几床被褥。大姐也没有什么怨言,临出嫁时还哭的稀里哗啦,舍不得离开生她养她的父母和这个一贫如洗的家。
大姐成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她仍然不忘正在上学的姊妹们,她勤俭节约,省吃俭用,还经常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中挤出一些经费,留给自己正在上学的姊妹用,直到姊妹们都顺利完成学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大姐一年一年的变老了,姊妹们也都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但她仍然念念不忘照顾她的姊妹们,时时刻刻关心着她们的生活。只要姊妹们有困难、有需要,她都是先己后人,从来不考虑自己,只想着姊妹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姊妹们结婚,大姐忙前忙后,给钱给物;姊妹们买房钱不够,不用给大姐说,她就会自告奋勇的给予大力支持。后来,大家才知道,大姐的积蓄也不多,资助姊妹们买房的那些钱,是大姐用自己唯一的房子抵押贷来的。
现在姊妹们都有了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大姐家齐聚一堂,一起和满头银发的大姐拉家常叙旧事,不断感受大姐的人间大爱,回味曾经的儿女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