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溪上姚家滩
作者:若愚
姚家滩位于国家五A级风景区神农溪中游的宽谷地带,距沿渡河镇两公里。是一个由河流和溪沟共同冲击而成的扇型砂泥之地,地势北高南低,面积大约三十公倾。

姚家滩的地名来历众说纷纭,无从考证。在祖辈的记忆中,此地就没有姓姚的,到是居住着谭、李、张三大姓氏。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姚家滩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河中鱼游浅底、岸边柳树浓荫、水田稻花飘香、山上苍松翠柏、沟涧泉水潺潺、民居天井楼阁。其地形结构也独具特点;西面是河流,北、东、南三面环山,三山夹两沟,都朝着姚家滩奔来,形成三龙争圣之态。独特的地形结构,方得水源充沛、土质肥沃。于是,从老坟包上的曾家屋场,层层水田依山而下,呈C字形,经肖家湾、大沟头、最后止于落水秋,面积两百余亩,一年两季耕作,旱涝保收。
清朝末年,一王姓大地主,看中姚家滩,出重金买下这块风水宝地,又掷巨资修起一座气势宏大的天井屋。天井屋占地四千多平方米,大小房屋三十多间,上中下三层,中间是一个大约五百平方米的天井,前门是一个巨大的阁楼;月台高悬、飞檐翘壁、八角飞爪、雕龙刻凤。房屋的基脚全部是巨大的人工麻条石,廊柱基石都是雕有麒麟的石墩,楼门前方是一道两百余米长用人工方石砌成的护堤。纵观整个天井屋;造型之精美、结构之巧妙、工艺之精良,无不彰显工匠之智慧。远远望去;天井屋依山傍水,门前稻田碧顷,屋后果树葱茏,侧畔泉水涓涓,屋顶白鹭飞翔,空中薄雾轻笼,胜似一处人间仙境。

最具特点的还有天井屋门前水田外边的河堤;高约四米、宽约两米、长约千余米,修于哪个朝代,无从查证,但其独特而科学的建造结构叫人拍案叫绝;它全部是就地取材,选择于河滩上经流砂磨去棱角的大小大致相同的片石,然后呈垂直状,偏水流方向倾斜且向内成梯垒砌而成,方向与水流完全平行。
原来,这种构造运用了我国古代卯榫结构中楔子的原理;垂直的片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越压越紧,并向水流方向倾斜,在水的推力作用下,片石与片石之间越挤越紧密,向内侧成梯形并与水流平行,再次减少了洪水的冲击力。因此,历径无数次特大洪水的冲击而安然无恙,牢牢的守护着堤内一百多亩水田。在当时,人们无比惊叹它神奇的力量,但又给不出合适的解释理由,于是,人们附与它神秘的色彩;说开初的修堤人在堤中放置了一块镇堤的金砖。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地主的一切财产归于国有。姚家滩天井屋因其规模之宏大,地理位置之优越,于是,便成了当时巴东县老二区国有粮管所,四面八方的群众络绎不绝的送来上交给国家的公粮,然后再整理打包,用神农溪上(当时叫沿渡河)的木船运往巴东县城。为了更好的发展生产和壮大集体经济,于是,当时的小乡政府在天井屋旁边又修了三间特大的瓦房,楼上作为储存粮食的粮仓,楼下开设榨油房,加工本地丰富的油桐,并且还修建了一个近四干平方米的打谷场。每到丰收季节,打谷场上人欢牛忙,碾声隆隆,金灿灿的稻谷堆积如山,男女老少欢欣鼓舞。油房的工人也是忙碌不停,浑厚如雷的打榨声响彻整个姚家滩河谷,一桶桶金亮亮的桐油散发沁人的清香,氤氲着整个姚家滩的天空。

此时,位置优越、物产丰富、运输繁忙、人声鼎沸的姚家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达到了辉煌的鼎盛时期!
地广、田多、人少,是当时姚家滩的真实现状。只有三十多个劳动力的小队,要耕种两百多亩水田,两百多亩旱田,还要采集和加工大量的油桐,因此,社员十分劳累,多次因劳力不够而造成不少的损失。于是,时任队长谭某平跑到乡政府哭诉;水田太多了,种不出来,完不成国家上交任务(当时公粮的多少跟粮田亩数成正比)。这时,恰好邻队的队长,也到乡政府叫苦;我队没有一点水田,社员连过年就吃不上一顿米饭。乡长听后,“哈哈”大笑:一个太多,一个没得,好办。于是大笔一挥,把我队处于落水秋的水田划了二十八亩给邻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七一年七月的一天,老天爷下起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似瓢泼的大雨下了整整半天一夜,第二天清晨,三山两沟之间出现大面积滑坡,数以万方的泥石流奔腾而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整个肖家湾和大沟头近百亩即将收割的稻田,百年柳树连根拔起,三家民房灰飞烟灭,国家单位水文站也遭受重创,好在是白天,所幸无人伤亡。瞬间,美丽富饶的姚家滩绝大部分变成了一片荒凉的滩涂,看着即将收割的大片稻子被泥浆掩埋,许多老人跪地痛哭!

当人们还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没有返过神的时候,国家建设项目巴泉公路(巴东至泉口)又如火如荼的开工了,线路由南向北横贯整过姚家滩,由于修建方式粗放,开山放炮,上挖下砸,路线之长,因此,又足足失去百亩粮田。
短短四五年间,姚家滩因上述种种原因,由种不完的粮田到最后缺田耕种。加之人口骤增,人们为解决饥饿问题,虽然对滩涂之地进行过复耕改造,但因土质含砂量太重,产量极低,而无法满足巨大的粮食缺口。于是,人们不得不去大量砍伐树木,开荒种粮,就连成片的油桐林也没放过,但因山势陡峭,土质疏松,无附着力的粮田,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不但没有改变缺粮的根本问题,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昔日富饶的姚家滩一度由上交国家公粮的大户变成靠吃国家救剂粮才能艰难度日的小队。
也许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你关上了这道门,却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土地实行承包,人们的劳动热情高涨,温饱问题很快得以解决。随之而来,中央取消农业税、种子直补、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姚家滩再度逐步兴旺。尤其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大量移民补偿资金的注入,淹没区人口的外迁,减轻了因人口过多的种种压力。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宽敞的乡村水泥路,户户通达。逐渐恢复的植被茂盛葱茏。昔日若大的姚家滩腹地已经变成了宽阔的人工湖,修起了停靠游轮的旅游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登上豪华大巴,前往纤夫走廊,神农架等名胜风景区旅游。从此,姚家滩由昔日的农耕文明转变成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基地。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姚家滩几经昌盛与没落,带着一副浓墨厚重的风尘,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求索,最终于政通人和的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驰骋。

作者简介: 向光辉,网名若愚,五十七岁,土家族,高中文化,自由职业,湖北巴东人。【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从小酷爱文学,闲暇之余,写点文字,只为陶冶性情,充实生活。曾在《齐鲁文学》《中国乡村》《天府散文》《你好巴东》《诗博刊》等媒体发表过散文、诗歌 和小小说五十余篇。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525298.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