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陈庆礼诗选《晚唱集》
文/蒋九贞
我与陈先生庆礼弟交往久矣,深知他的为人为文,也深知他的官场作为,这次他辑录部分诗作成为一束,嘱我写序,我理解他为什么找我,所以欣然同意。
这本《晚唱集》,基本都是他退休几年后在北京、昆山带外孙和孙子孙女期间写的,他不是专门写了为出专著,而是写给一个朋友,那个朋友搞了个微信平台,应约而写,玩玩而已。事怕坚持,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他的“好处”就是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诗集。他本来是写散文的,他的散文有料、有趣,且干练厚实,屡见报端和杂志,其中多篇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是真真切切的实力派散文家。然而由于儿子得了双胞胎,且是龙凤胎,他和夫人只得前去照看,忙得不亦乐乎,便无暇顾及散文了,又爱好舞文弄墨,就从此与诗结下不解之缘。
关于诗,他说不懂,就是编个“顺口溜”,记录一下生活,滥竽充数。其实,他真的太谦虚了,他比谁都懂诗,诗是他的文学活动之一,是他天分里的一部分,他生来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仅仅,他过去很少摸它,这是真的。
我不说欧式的诗,在现代,简而言之就是自由诗,它们(复数,意指各类欧式诗)或者堆砌意象,或者隐蔽主题(这都是往好处说的),或者玩朦胧,或者耍隐喻,最后以别人不懂为结束,还美其名曰这主义那主义。而学的人众多,看谁玩的花样多,谁就是好诗。曾经有一个人“恶作剧”,他写了好多诗都石沉大海,看了一些发表的诗作后突发奇想,翻开《新华字典》,随意拼凑一首,结果喜报传来,一家著名的杂志用了。于是,他逢人便说,诗就是胡说八道,你千万别认真,想起来几个字,越陌生化越好,拼起来就是诗。我想,这也许是对目前自由体诗歌书写的一大讽刺吧?中国新诗往何处去?这是个问题。这么多年来,那些越写越不让人懂越写自己也不懂的诗盛行,表面看起来很繁荣,实际上是诗的衰落,很悲哀的。
中国人写诗,还是应该讲究中国气派,有中国精神,中国传统。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中国新诗要发展,一要借鉴民歌,二要学习古人,三要合理吸收外国的经验。他不主张完全学格律诗,认为那个难学,有束缚,很难放开,而对于欧式诗,他也不那么肯定。我的观点,自由体可以写,有中国气派的诗不妨也算一种,它们同为文学百花园里鲜艳的花。
大家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从最古老的诗,尧舜甚至之前的诗,现有《古诗》作证,后来有《诗经》,再后来汉乐府,唐诗,宋词,而唐诗又有前期的古风,后期的格律诗,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等等,地方上有离骚、楚辞、北方的诗还有赋等等,在诗的基础上又有元曲、明清戏剧、清代的说唱等等,这都是有韵的。韵,成为衡量诗的标准之一。其次便是字数的规定,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五言体还是七言体,即使是词,也是有字数限制的。诗的整齐是不用说的,其中的节奏也是一定的,这就给后来的诗的写作制造了一个“框框”。这个“框框”好不好?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从诗史上看,好处还是挺多的,不然它也不会一步步发展到最高峰。当然,到达高峰后就要走下坡路,引起式微,势必要被新的形式所替代,旧律要被冲破,这是必然。
但是,新的诗体究竟长什么样子?这是可以探讨的。恰巧,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西方的诗体进入中国,给迷茫中的国人开一条新路。于是,《女神》出现。然而即便如此,古体诗依然有人写,比如鲁迅。鲁迅是伟大的新文化旗手,他的小说和散文都是白话文,诗却是旧体的,这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那时候的一些大家如李大钊、胡适,甚至其时的小字辈(这些人当时甚至还没有出生)如季羡林等,也都是实践古体诗或者半旧不新的诗的,他们强调字数的一致,浑如民歌,或者比民歌更直白。也有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何其芳有所发展,创立了新诗说。可是不管怎样都没有成功,最后不得不让自由体诗占据了市场。这是新诗一路的发展趋势。另一路就是沿着旧体诗的路子走下来,这一路显得十分窘迫,长时间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只是到了近期,有爱好者不弃,自发结社演习,才没有灭去。幸好,后来弘扬传统文化,古体诗又有了发展。现在好像很多人都开始写了,已然成风。
这一路探索者又分作两派,一派认为既是古(近体)诗,当然格律字数等等都要依旧;一派认为不必,格律可以灵活,韵律也可以打破,不必非要平水韵不可,字数可以照旧,这就宽松多了。由此又派生出第三种声音,他们完全不管格律,只取字数一致,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很好的。可以说,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陈庆礼。
庆礼一开始写诗就是头脑清醒的,他说他要演练一下,他试验试验这种诗体是否能写得好、行得通、记得下,传得开。他是用时间和精力以及才华去试验的,他的试验非常成功。
我们来看看他的实践和成果吧。
首先,这种诗体的体式和字数与律诗、绝句是一致的,这就给人印象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做派。的确,这种形式的诗好读,好记,好背,容易上口,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惯式,大家一下子就能理解并记住。如《遥望金门》:“阳光明媚风和畅,眼前海面现屏障。不是无力搬此物,只因伟人留愿望。”再如:《教师节致友人》:“花甲常忆求教时,沉浮官场每念之。虽因忙碌少谋面,梦中未敢忘恩师。” 竟如七绝一样,多么好读好记,由此也可以看出它的优势是绝对的。
第二,是它的韵律不受平水韵约束,只要可以通押的字,都可以拿来作韵脚。《平水韵》出来后,字的读音有很大变化,而它的规定却不变,这就给写诗的人设置了一个障碍。韵,从来都是束缚人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国家注意到了这一点,制定了新韵表,使写诗的人大大解放了精力,发挥了才能。随着时代发展,诗的创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因循守旧是不能够适应的,都说一个时代一种文学,而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就因循守旧,不能放开,这是要不得的。《牵牛花》曰:“不曾独立少峥嵘,全仗偎依攀附生。腰系喇叭吹不响,朝开夕闭难为灯。”“嵘”平水韵里属“八庚”,“生”亦八庚,而“灯”则属“十蒸”,是不能通押的,可是按照今天的读音和要求,完全可以,这就给诗人多了选择余地。庆礼利用了这一点,他的诗就基本上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意思发挥完全按照他的主观想象和客观需要。
第三,对仗也不受限制,根据写作的主题要求和行文规范,能对则对,不能对不硬对,以免破坏诗的气势和美感。“老骥夕阳忠尚存,忧民忧国舍心身。坚强党性当先锋,精育双孙稳基根。诗赋讴歌能量正,文行弘毅英杰魂。此生修补小遗憾,愿再向天要两旬。”中间四句基本对仗,而“岁月如流不复返,儿时中秋刻心间。生活困苦盼过节,一桌饭菜尽解馋。家家飘出鸡鸭香,户户蒸馒烹炸鲜。最是难忘父母忙,不辞劳苦为团圆” 就不能算对仗了,虽然字句差不多,但是词性和节奏是不一样的。然而,在这种诗里,它可以,而且乍一看也还整齐。说这种诗里可以,是因为这种诗开放,它容忍一切过去不合格律的东西,给诗人以巨大的空间。而且,绝不损害诗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意境,表达更宏大的东西。
第四,有利于诗人思想和意旨的发挥。“诗言志”,诗只要能充分表达个体意愿,笑则笑个痛快,哭也哭个淋漓,且有一定规律性可循,我以为什么形式都不重要,也都好。庆礼的诗真正做到了言志,痛快淋漓,汪洋恣肆,想表达的东西能够任意表达出来,这就是好诗。《故乡古彭徐州颂》之一曰:“自古彭城列九州,龙吟虎啸几时休。项刘争霸三年终,大汉伟业四百秋。三故景缘胜境地,九朝王藉出徐畴。云飞霞蔚六千载,文化昌明青史悠。”《拜年记事》之三曰:“你敬我让举酒盅,三杯过后意浓浓。叙释忙碌探望少,外甥深感舅恩情。”这些诗无论是写宏大的还是亲情的,都非常有力,有趣,情与景交融一起,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挥,无疑是这种诗体的最大优势。
第五,新词旧词都可以运用,语言的广泛性使得诗人更能发挥才华。中国古代的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多音节的词特别是成语在诗里是不允许整个套用的,像“游人登上莲花顶,天高海阔紫气盈。千里来此共一愿,山盟海誓表忠贞”这样的诗句,如果是严格的七绝,“天高海阔”“山盟海誓”这类的词语是不好用的,而庆礼就用了,且恰到好处,这就是他创作这类诗的能量展示。
另外,这种诗体更利于排诗写作,利于一种气势滂沱的诗意的表现。如《诚信之歌》,曰:“中华崇尚讲诚信,举止行为点点遵。传统美德乃大道,神州处处传佳音。圣贤教化推诚信,失信难能立自身。应省世间多少事,成因诚信礼义人。先祖谆诫讲诚信,诚实忠厚是根本。虚伪为人而不耻,辱没家族后代孙。国家倡导讲诚信,价值核心教化真。弘扬光大全社会,立国立家育人心。严于律已讲诚信,世间争当守信君。欺蒙拐骗无处遁,人类文明万年新。”由于题材广泛,什么都能入诗,所以可以大大拓宽了诗的内容。
陈庆礼诗的长处远不止这些,我这里是择其要而言之,作为序,好像说得太多了,其实尚挂一漏万,没有表达出我的意思。比如他诗里的唱和部分,表现的友情、亲情、战友情、同学情和其他情感五彩缤纷,情谊浓浓。《“冬至”致友人》:“冬至到来天最寒,出门加衣重保暖。日常锻练要适度,身強体壮快乐添。”情真意切,何等体贴。《老家陈洼》:“沛南十里一农庄,老树井央村后塘。院后房前鸡狗跑,蓠中园里蔬菜香。芬芳桃李春争艳,红火榴柿秋挂黄。和睦相邻因姓氏,陈洼梦里是天堂。”写得多么感人,农村生机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留恋,一辈子打拼,原来还是家乡好,“陈洼梦里是天堂”,乡愁似酒,乡间甜蜜,乡下才是这一代人的根。
该打住了,余意未尽,期待来日,相逢一壶酒,笑对三生缘,未尽的话再叙吧。
2022.5.5于彭城养心居
【作者简介】
蒋九贞,男,江苏徐州人,作家,评论家。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新世纪以来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及地域文化研究,曾在鲁迅文学院深造。先后出版散文集、评论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和文史研究专著等十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