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姚宗希:1957年出生,吉林省松原市人,笔名钢笔。自1993开始文学创作,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以文艺评论居多,另有散文,杂文,超短篇小说。多年来,作品散见于《白城日报》《松原日报》《江城晚报》《吉林日报》《春风》《金盾》《延河》等报刊杂志及文学网络平台。

钢 笔
作者 :钢笔 播讲:徐丽
以前人们为了证明自己有文化,都会在上衣兜里别钢笔。如果别一支,是有文化,别两支,是批改作业的老师,如果是别三支的话,那他一定是修理钢笔的师傅。
可是,可但是,但可是,我家收藏了500多支钢笔,实在是没地方别呀,只能用麻袋背了。别人看见了,一定会误认为我是批发钢笔的。
我们的祖先最早发明的是毛笔,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授业弟子,传承历史文化。毛笔书法堪称世界一绝,东方经典,无以伦比,是中华文化瑰宝。
据史料记载,1809年美国人率先发明了自来水钢笔,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28年上海自来水笔厂生产出第一支国产钢笔。
然而,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用毛笔书写文字在某些方面显出局限性。比如携带、办公书写、会议记录等,它远不及钢笔更便捷、更高效。钢笔虽属于舶来品,但被我们引进吸收后,其功能性、实用性愈发彰显。另外,钢笔书法、钢笔画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诚然,毋庸置疑,钢笔对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历史贡献!

如今,电脑、智能手机,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钢笔也早已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然而,我却对它情有独钟。记得小时候母亲为我买了一支钢笔,我攥在手里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好觉。当时,买一支钢笔,那可是一项较大的生活支出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支钢笔我一直珍藏。
联想往事,五十多年前,当时母亲为我买那支钢笔,心里不知要纠结多少天,因为当时大家生活普遍困难,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家里还哪有钱去买非生活用品啊,可是母亲硬是咬牙为我买了那支钢笔,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
而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国富民强,人们生活幸福,买一支钢笔或十支钢笔又何足挂齿?现在就连家用轿车在小区院里都犯愁没地方停啊。
我的笔名和微信名叫 “ 钢笔 ”,也常常引起别人的疑问。其实源于我热爱收藏钢笔;热爱钢笔书法,每日必写,如醉如痴,就是因为钟情于钢笔。它伴随我学习和工作,伴随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它是我的终身挚友。
当下,电脑、智能手机已成为普通百姓的 “ 标配 ”,它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更快。科技改变生活,未来不可想象。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 “ 根 ”,不可忘却。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钢笔,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标志之一,理应发扬光大!

主播简介:
徐丽,前郭县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朗读者》读书会创办人,《心象学》学科领域好声音诵读第一人。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总通讯员。现任《北恒之声》文化平台主编、《若曦文萃》栏目主编。《幽兰飘香》等多家有声艺术平台在线作家、诗人、主播。2020年获得《幽兰飘香》有声艺术平台特殊贡献奖。同年获得《北大荒读书耕会》文学创作优秀奖。2021年,两部徐丽文集《生命中那些流淌的故事》《林海雪原往事》(106篇文章,记录林海雪原往事的作品文集)捐赠给海林图书馆。多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作品被编入国家级、全国百强报纸、省级、市级报刊、书刊——《民族文学》《河南科技报》《河南经济报》《松原日报》《青年文学家》《文学百花苑》《渤海风》《文学讲坛》《松花江》《萧乡文学》等。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包括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