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水汇聚“洽舍美”
作者:胡青青、程卫星、汪晓东
洽舍是三水汇聚之宝地。丰乐河、漕溪河、金下河在此交汇,向东南蜿蜒而下,注练水而入新安江。洽舍全乡总面积31平方公里,辖洽舍村、长潭村、张村村3个行政村。一直以来,洽舍乡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一盘棋”思想,深挖本地资源特色,优化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快推进“一村一品”打造,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田园洽舍
“我们这的毛峰都产自高山,属于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大家可以看到我手中的茶叶外形酷似雀舌,白毫披身……”正在为家乡毛峰直播带货的蒋俊雅是土生土长的洽舍人,她和丈夫2013年回乡创业,创办了“龙一湾”茶业有限公司。她衣着朴素,头戴蓝帕头巾,站在通过全域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打造的无农残无公害的茶园中,绘声绘色的向大家介绍家乡的茶叶,她正在用视频直播方式为家乡茶叶代言,大大提升了家乡茶叶的知名度。

洽舍村是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之一,全村茶园面积将近4000亩,村民收入一直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全域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以来,洽舍村全面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模式,覆盖全域茶园。通过建立茶树病虫测报信息采集点,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全面推进茶园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同时,洽舍村全面推进茶叶特色保险,在全域范围内建立“茶企+农户”联系机制,对落实绿色防控制度的农户发放“绿色防控卡”,农户凭卡销售茶叶,企业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今年来,由于疫情影响,茶农的茶叶采摘和销售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我们朴素的茶农们仍积极配合疫情防控需要,宁愿少采点茶收入少点也不给社会添麻烦,茶企也体会到了茶农的辛苦,普遍提高了茶叶收购价格,尽力降低了茶农的损失;与此同时,通过实施茶园绿色防控,着力提升了茶叶品质,增强了本地茶叶竞争力,青山绿水好茶已经成为洽舍的鲜明标识符。
“走!我带你们去尝尝杀猪饭,你们今天正好赶上了!”洽舍村党总支书记蒋小红向几个远道而来的游客说到。“杀年猪”是徽州人过节庆丰的习俗。冬至时节一到,洽舍村的村民都会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饭,男人们合力帮忙杀猪,女人则负责做饭,大家其乐融融,让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

2022年1月16日,“洽舍乡第三届田园冬欢节”在洽舍村盛大开幕,来龙山寻宝、趣味游戏、厨娘美食市集......洽舍村以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精彩活动让游客无一不拍手称赞。近年来,洽舍村在做大做实茶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以“田园洽舍”为出发点,通过连续多年举办“冬欢节”全力谋划打造一批特色项目,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洽舍村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完成洽舍乡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通过村内主街道整治、农民健身广场提升、景观防洪堤提升等一系列工程,洽舍完成了山区小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升级。同时,正在加快推进的丰乐河防洪治理工程完成后,将极大改进当地水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二、烟雨长潭
“长潭美啊长潭美!美就美在长潭水!水上小舟行,水下红鲤游,岸边清茶香,水底鱼虾肥,轻轻湖水绿悠悠,看在心底乐呵呵……”一首改编的《长潭美》唱出了长潭的美和村民的乐。
依山傍水的车门滩云雾缭绕、碧波荡漾,横跨两岸的浮桥上游客如织。近年来,车门滩抢抓乡村旅游发展热潮,实现了从一个山区偏僻自然村到游客纷纷打卡的热门景点的完美转变,长潭村谢银俊创办的“寨上相约”农家乐就是其中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4年,主动辞去村支书的谢银俊与妻子李美叶(区七届政协委员)一合计,决定贷款把位于丰乐湖畔——车门滩土夯房旧宅利用起来建成农家乐,“没想到包厢改造还没完成,就迎来了客人预定,半年时间,毛收入就过十万……”,回忆起起创业的过程,谢银俊一下打开了话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红火的势头让夫妻俩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不仅把自己家农家乐经营的更好,同时还说服带动周边农户因地制宜开办农家乐。近几年,随着车门滩的名气越来越大,夫妻俩也越来越忙,在他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下,车门滩这个只有十几户村民的自然村,生意红火的农家乐就有五六家。过去,这里的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换不来金山银山。如今,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让这个偏远小山村名气越来越大。
徽州农舍长潭驿站位于长潭村的长潭组,前期由乡村旅游公司和长潭村乡村旅游协会共同打造建设,集住宿、农家乐、农事体验和户外拓展为一体,目前共有12家。为有效提升乡村旅游发展,长潭村精心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内部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旅游营销力度。2018年,长潭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后实施了污水处理、绿化提升、村庄风貌整治、河道保洁、亮化硬化等一批项目,大幅提升了人居环境,先后获评省级“森林村庄”、“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黄山市“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对外,近年来长潭村依托长潭驿站,深挖当地特色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当地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相结合,承办了自驾游、研学游等一批户外活动,大大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游客们穿行在村中小道,一边感受着浓厚的徽州文化,一边欣赏着美丽的丰乐山水。时而走进村民的家中,体验徽州人的生活方式;时而来到田间地头,采摘鲜活的蔬菜瓜果。
今年,长潭村将持续精品化打造“研学+农事体验游”的路线,将体验手工制作豆腐、米粿和茶叶采摘等纳入研学游项目,让游客参与、体验,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甜蜜张村
张村村,山高林密,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民收入主要以茶、林和外出务工为主,农业生产单一。多年以来,张村村秉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和美丽生态相结合,着力实现“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四月农耕天,农忙正当时。在张村的果蔬基地,红心猕猴桃果树枝头已挂满幼果,村民们忙着平整土地、除草,现场一派热闹景象。近年来,张村村因地制宜,通过流转、租赁的方式整合土地9.5亩,引进种植红心猕猴桃苗木,打造果蔬生态园产业基地。果蔬基地建成后,既盘活了村里的土地资源,又壮大了集体经济,还有效吸纳了村内部分贫困劳动力参与到基地日常管护中来,带动村民增收。
“今年我们以‘甜蜜张村’为主题,实施了中蜂保护项目,在前期中蜂体验馆的基础上,致力打造特色体验乡村,在壮大产业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体验。”张村村第一书记李昶程介绍道。张村村是徽州区唯一的中华土蜂养殖保护地,现有21户蜂农养殖土蜂400多群。在推进中蜂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该村坚持把加强中蜂源地保护、培育多种蜜源与品牌建设、技术培训相结合,实现了中蜂产业稳定高质发展。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的蜂旅结合项目,计划在蜜源基地内设采蜜房,增设蜜蜂箱、蜂蜜科普知识牌、蜂文化墙画,并栽种蜜源树美化环境、设置游人观赏休息平台。该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提升当地中蜂对外影响力和形象,壮大中蜂产业。
张村村还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整合利用各类项目资金,沿着村道小溪依山傍水先后兴建了21口清水鱼池塘,并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鱼塘建成后,村里与招商引资企业签订了租赁承包清水鱼养殖合同,租金作为村里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时,双方还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企业聘请当地村民照料鱼塘,使他们不出村就有活干。同时,企业还带动了当地的残疾困难户一起发展清水鱼养殖。“他们为我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我负责把鱼养好,一年能赚个好几千。”该村肢体四级残疾的村民许勇杰通过合作,获得了收益,对生活也更有奔头了。
“我们将结合山区乡情实际,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大力发展我们的乡村旅游,让百姓的生活过的更好,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面对如此大好的“乡村振兴”美景蓝图,洽舍乡党委书记甘红圣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