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兴
在杜鹃鸟一声声“算黄算割”的啼叫中,麦子渐渐黄了。
深秋里播下种子,发出幼芽。冬天里生根分蘖,绿成一片。春天里起身拔节,扬花结子。到了夏天,麦子黄了。
看着一片片金色的麦浪,摸着一只只饱满的麦穗,喜气爬上了农人的眉梢。麦子黄了,一种奇异的气氛在村庄里氤氲、弥散、发酵,大人小孩的脸上都透着喜悦,透着兴奋。是啊,麦子黄了,要开镰了。
闲置了一年的镰刀、木锨、木叉、木耙、推板,被从楼上取下来,该维修的维修,该擦拭的擦拭。把镰刃拆下来,搁在磨刀石上仔细地磨,呲啦呲啦,淋上水,试一试刀锋。人殘不如家什残呀。再去集市上买几顶新草帽、一张新簸箕,添置几样顺手的新农具。就等着麦子黄透了。
该割麦了。天刚麻麻亮,拿上镰刀,戴上草帽,再提一瓶水,就下地了。乘早上凉快,可以多干一会儿。站在地头瞭一眼那密匝匝的麦穗,身上便有使不完的劲。俯下身子,左手扶着麦杆,右手舞动镰刀,一撮麦子便被割了下来。将手里的麦杆一分为二,在麦穗那头打一个结,变成了一股腰绳。把腰绳放在地上,再割下的麦子横放在上面,差不多一搂的时候捆扎起来,一个麦捆就成了。随着麦捆的增多,站着的麦子就越来越少,地里豁然开朗起来。站起身喝一口水,聊两句天,品一品丰收的景象,心里无比惬意。如果碰到一只蚂蚱,就逮起来,用麦杆编一个笼子,带回家放在屋檐下听它唱歌。如果发现一棵桃树或者杏树的幼苗,就挖起来,栽到自家的房前屋后。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收获的不仅仅是麦粒。
割麦时要穿长袖的上衣和长裤子,不能穿凉鞋,不然皮肤就会被麦叶、麦芒擦伤,脚就会被麦茬扎伤。麦茬要割得低一些,以免影响秋播出苗。大人在前边割麦,小孩在后边拾麦穗,人人都不能闲着。到了中午,太阳晒得厉害,一片地也割得差不多了,该回家休息了。这一天的饭食要隆重一些,少不了鸡蛋油饼,既是对辛勤劳作的慰劳,也寄托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等日头稍稍偏西,又该下地了。把剩下的麦子割完,再把麦捆装上架子车,拉到打麦场上。夏收之前,场已光好。每下一场雨,就要人拉着碌碡光一遍场。到这时,场已光了许多遍,变得又瓷又光了。麦捆拉到场上,要摞起来。麦穗朝里,麦秆朝外,围成一个圈,一层层往上码,直到摞成一个宝塔。夏收时节,最怕的是下雨。摞好的麦捆,只需把顶上一苫,就是来一场白雨也没事。
碾场那天,再把麦垛拆开,把麦捆一捆捆解散摊平。还是麦穗朝里,在场上摊成平展展一圈,然后在上面再重叠一圈,直到麦捆全部摊完。摊好的麦场,像一个圆饼,面上是一片麦穗。碾场的老农,吆着黄牛,拉着碌碡,开始一圈圈碾场。等麦穗差不多碾散了,麦秆碾软了,翻一下场再碾。直到麦粒被全部碾下来。该起场了,众人上手把麦粒(混着麦壳)和麦草分开堆放。接下来就要扬场。
扬场是个技术活。老把式拿一把木锨,铲一锨麦粒往空中一扬试试风向,然后人站在上风头一招一式开始扬场。麦粒随着木锨在空中飞舞,等落下来,金灿灿的麦粒就会和白花花的麦壳截然分开。黄色的麦粒堆在长高,混着麦壳的麦粒堆在缩小。这时主家就要拿来口袋拿来斗,把干净的麦粒装起来。这样的麦粒还不能入仓,尚需在阳光下曝晒三天才能贮存。
夏收完了,农人们赶紧种上玉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