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娃与农村娃
庞进
多年前,某单位为员工子弟搞夏令营,请我以《城里娃与农村娃》为题讲一次课。于是,我的脑子便围绕着这个题目转悠起来。
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小的时候,属城里娃呢,还是属农村娃?我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属于“公家人”,这使我从小吃到一份商品粮。所以,如果按户口归属来说,我可以算作城里娃。但是,位于关中道上的临潼栎阳镇,虽属镇街,却依然是农村,而且是乡情浓郁、民风淳厚的农村。我的小学、中学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娃;我们家的亲戚,基本上也都是农村人。日常生活呢,吃的、穿的、用的,和农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日子过得好些的农家。在我的记忆里,打补丁的衣服是穿了好多年的,装着旧套子的被子也是盖了好多年的;生在大跃进以前,长在困难时期,有那么几年,总是吃不饱,常常跟在母亲身后要馍吃,以至于医院里的叔叔阿姨们送我一个绰号,叫我“馍主任”。在吃的问题上,有些农村娃比我要强些,人家好赖能填饱肚子。所以,如果让我把自己的少年时代“定位”一下,那就是:有城镇户口的农村娃,或在农村长大的城里娃。
我读书的小学、中学,都在农村,那些年,讲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农忙季节,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到附近的生产队去干活,拾棉花呀,扳包谷呀,平土地呀,等等,谓之“学农”。逢忙假、暑假、寒假,我常被送回农村老家,拾麦,碾场,割草,送粪,等等农活,都干。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因从小有过历练,到生产队后,就没有来自大城市的知青们的那种格格不入感,一般活路也都能拿得起,放得下。那时候的我,从里到外,浑身上下都农民化了。真的是“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吃的是包谷糁面,穿的是粗布衣服——曾用的确良衫子换农村小伙子的粗布衫子穿。记得有一年,我到西安参加陕西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从人民大厦的会场出来,忽听身后叽叽喳喳又嘻嘻哈哈,一回头,发现几个同会的女知青在笑我,开始还莫名其妙,后来恍然大悟,原来她们是笑我穿着粗布衣服,还背了一个用粗布缝的花格子兜儿。

童年、少年时期的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像画画一样,给你心灵的、性格的画布上,打上了某种底色,这底色是抹不掉的。二十多年的相对比较艰苦的农村生活,给我的东西很多,有两点尤其突出:一是关心,关心农村,关心农民,关心田野里生长的庄稼。这实质上是一种感情,对农村、对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比如,一个冬天要是不下雪,一般城里人只会埋怨空气太干燥了,病菌多了,而我就会想到,小麦受旱了,要减产了;春天,连着下几天雨,会听到有人烦,说到处湿洼洼的,出门办事不方便,而我不会烦,我会站在窗前,望着雨线,听着雨声,说一声“下得好啊,春雨贵如油啊!”二是节俭,对粮食,对蔬菜,对一切劳动成果的节俭。只因从困难的岁月走过,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只因从小干过农活,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凝结着辛苦,所以,我最见不得浪费粮食了。平时吃饭,我会把碗吃得干干净净;馍花掉到桌上,我会捡起来吃它;饭菜吃不完,下顿再吃,不到坏得不能吃的程度,我是不会倒掉的。
我的节俭延伸到许多方面。比如纸张,我常常用人家不要的废纸的背面记东西、打稿子。写书法要用宣纸,写废了的宣纸,我会把墨迹未到的能用的部分裁下来写小字。我在自媒体上发的不少获得大家点赞的书法作品,都写在这样的“片片纸”上。我觉得现在对纸张的浪费太大了。过去我们上学时,大都是买纸回来裁,锥缝成本子,正面用了反面用,如今呢,一个本子没用完,就撇一边了,用上新的了,你不管到哪一家去看,只要有学生,就有写了半拉子就扔了的本子。不仅是小学生,多如牛毛的、各种各样的公司、单位、厂家、组织,对纸张的浪费简直司空见惯。都是又白又亮的好纸啊,实在可惜得很!
其实,就我们这代人来说,少年时代,城里娃和农村娃不能说没有差别,但差别不是很大。读到过介绍领袖家庭生活的书,电视剧里也演过,说是困难时期,上大学的李讷,回到毛泽东和江青身边,尽管饭菜现在看来已属简单了,但李讷却吃得狼吞虎咽,香得不得了,说学校生活很艰苦,吃不到这样的饭菜,末了连菜汤都喝得干干净净。最高领导人家尚且如此,一般市民过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再说了,那时候的城市也没有现在这么大,从城市到乡村,就像串个门子一样的方便。就说西安吧,一出城门,就是庄稼地、菜地。就是在我上大学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去南郊陕西师范大学的两边路上,还都是一片片的绿色的田野。

1999年,我主编了一本书,名为《我的童心童趣——当代名人自述》,由未来出版社出版后,反响很好,不少学校,尤其是中小学,都给学生们推荐。后来,2001年,这本书又被“希望书库”选中,以《名人童心童趣》为名,作为“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指定读本”,再版发行达三万册。书中收集的,是以冰心、季羡林、张中行、臧克家等几十位名人描写自己童年生活的文章。这些名人的童年,有的在乡村度过,有的在城市度过,无论乡村和城市,就玩的那些个名堂而言,大体上都差不多。如,灌黄鼠,逮雀儿,捉蚂蚱,粘知了,养桑蚕,斗蛐蛐,捕蝴蝶,甩四角,打弹珠,滚铁环,丢沙包,踢毽子,跳方,顶牛(撞拐子),玩狼吃娃、五马担担,等等,城里娃玩,乡里娃也玩。
当然,城里娃和农村娃,即使在那个年代,差别还是有的。相对而言,城里娃受教育的条件要好于农村娃。以我为例,父母是国家干部,有文化,家里的书呀,报呀,杂志呀,自然比农家多;还有,读书学习的时间,也比农村娃充裕。农村娃放学回家,要割草,要放羊,要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城里娃没有这些,回到家,适当地帮大人做一些家务外,有比较多的时间看书学习。所以一般来讲,城里娃比农村娃读的书要多些,知识面要宽些,基础也就打得厚实些。初中考高中时,我是我们那个考区的第一名,语文、数学都拿了最高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学得比较扎实,读的课外书多,尽管那个年代,书整体上属于贫乏期,不像现在这样五花八门,泛滥成灾。后来,恢复高考,我也是我们那一级,徐杨中学高中七三级,正儿八经考上的,唯一的一个大学生。
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城里娃有城里娃的优势,也有城里娃的不足;农村娃有农村娃的不足,却也有农村娃的优势。城里娃学得多,见得多,眼界宽,反应快,对新玩意敏感,可以说是和现代文明一块向前走;但是,由于家长大包大揽,把什么都准备得妥妥帖帖,独生子女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要差些;电子游戏机打得好,也学会了网上漫游,聊天交朋友,但是,游戏机打得上了瘾,就可能玩机丧志,荒疏学业;网络代表着全球化的方向,好处多于弊病,但是,因为上面什么都有,若无鉴别、克制能力,就有可能受黄、赌、毒的害。还有,追星族、偶像崇拜,在城里娃中是很普遍的,有的甚至发展到疯狂、走极端的地步。农村娃中也许会有追星族,但受经济基础和资讯条件的限制,人数大概不会多,也不会走极端。

农村娃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如城里娃,但是他们朴实、厚道,能吃苦,有韧性,而且从小和大自然亲近,身上有一种天真的淳朴的气息。这些都是做人、成事,最需要的很好的素质。概览一下,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甚至70年代的在各个行当取得比较大成就的一批人士,许多都出身于农村,也就是说,其前身都是农村娃,其成就的取得,和他们做农村娃时所养成的基本素质分不开。别的行当不说,只说我所熟悉的陕西作家群,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高建群、程海、冯积岐、方英文、白忠德……几乎都是农村娃出身,诚厚、勤奋、执着,加上智慧和灵性,可以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2022年5月31日改旧作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 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