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师存保《我当队官的那些事(8) 不能怕吃亏》播/玉华
师存保《我当队官的那些事(8) 不能怕吃亏》播/玉华
精华
热点
2022-05-30 15:20:51
12581
阅读
关注
师存保系列作品
我当队官的那些事(8)
不能怕吃亏
(原创 《家在山河间 》
2022-05-30
赶骡子驮粪,别看是骡子驮,但也是一项苦活。
这活的关键是要弯腰蹲下,背起一百多或近二百斤的粪装,站在骡子跟前,一边“喔——喔”向骡子打招呼,一边使劲纵一下身子,麻利而平稳地将粪装滚到骡背的鞍子上。
——题记
那个年代,一个生产队长,要想管好人、管住人,必须有良好的自身形象,以身作则,才可能取信于民,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就像人常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有勇于吃苦的精神,甘愿吃亏的境界。
赶骡子驮粪,别看是骡子驮,但也是一项苦活。
这活的关键是要弯腰蹲下,背起一百多或近二百斤的粪装,站在骡子跟前,一边“喔——喔”向骡子打招呼,一边使劲纵一下身子,麻利而平稳地将粪装滚到骡背的鞍子上。
然后赶着骡子走时,还要不时地招呼着粪装的平衡稳当,以免从骡子背上滚下来。
特别是上陡坡或上疙台时,要紧跟在骡子的屁股后,用手拥扶着粪装,以防骡子猛一纵身冲坡时,从骡子背上滚下来。
这活,一般力气小的人和女人是干不了的。
粪装,就是装满土粪的长条袋子,立起来有四尺多高,两只胳膊操手合抱那么粗。
我们那儿用牲口驮粪,用的是毛链布袋,是用山羊毛纺织成粗线编织而成的。
过去民间有这样的“毛毛匠”,专门游村走户干这一行。
背粪装时,一个人蹲下或弯下腰,用肩膀扛着粪装的中下部,另一个人弯腰抓住粪装的底部,两人一声吆喝,“喔——起”,一起用力,同时起身,就把一百多斤的粪装送到了背装人的肩上,然后才往骡子背上搭。
那年秋天,我领着一部分劳力在笊滤沟梁顶送土粪。那是生产队的一个小自然村,住着两三家人。送粪路不太远,但都是羊肠小道,还有几段陡坡。年轻人担,年龄大一点的妇女两个人抬,还有骡子驮。女的多,赶不了骡子,只能自己赶。看着一些女孩满脸荒汗地担着担子,上坡拐弯磕磕碰碰,倒倒哒哒的样子,很是艰难。所以我总觉得自己一个小伙子,光赶骡子驮粪苦有点轻。为此,我就一边赶着骡子驮粪,一边也捎带着担一担粪。这样又要招呼骡子,招呼粪装,还要担好粪筐,尤其上坡拐弯更加艰难,很吃力,很费劲。在上疙台时,只好先放下担子,把骡子招呼着赶上去,然后拐回来再担粪,麻烦的很。
大家见我紧张慌忙的样子,都劝着说,你赶好骡子就行了,为啥还要担一担粪呢?
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慌慌忙忙的,图啥呢?
好多人劝我,但我执意坚持,就这样干了几天。
赶着骡子驮粪又担粪,等于干了两份活,其实我只要一份工分。
因为大家担粪是按斤计分,我只挣赶骡子的工分,担粪算是捎带,不要工分。
一些人对我的做法不理解,说何必呢!
但多数人知道我的脾气和心思,也知道我不是借此多挣工分。
总是给予好评,说我既能吃苦,又不嫌吃亏,总是想多干一些活。
队长误工补贴很少,多数的公众性工作都是不挣工分的。1972年9月中旬,在远洼收原秋玉谷,无论是砍苗、掰穗,都按定额记工。砍苗论亩,掰穗论斤,饭时回家捎带背玉谷,也是按斤记工。这过称和登记都是要有人服务的,我是队长,是必然的服务者。但我也要凭干活挣工分,和大家一样按定额记工。当时我们那里的队长,只有参加县、公社、大队会议和外出学习参观时,才有误工补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误工补贴。大队干部除书记、主任和会计股长有定额工分补贴外,其余也都实行误工补贴。队长岗位的服务性劳动,比如平时担粪、背庄稼过称等记账登记等,还有晚上在大队参加各种会议,不管熬到多晚, 都是队长份内的事,无偿的,要搭配时间和功夫。说到底,要有奉献精神,甘愿为人民服务,不能怕吃亏。干活有工分,不干活没工分,不能多挣额外的工分。
那时,我感觉“队长”两个字,就好像贴在我身上的标签。这标签代表着身份,代表着义务,代表着责任。
后来,我总是把这无形的标志,演绎推广到工作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组织部工作时,针对改革开放后部分农村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不好好发挥作用的情况,率先推出了在农村实行“党员挂牌”制度,每个党员的大门上都要悬挂一块统一制作的“党员责任牌”,亮明身份,写上工作任务,促进了党员作用的发挥。
省委组织部刊发了《党员挂牌好》的文章,在全省推广。
“党员挂牌”的作用,就和现在“党徽” 的作用一样,戴上党徽,就是亮身份、做表率。
队长虽然没有标志,但我始终把它作为无形的标志,牢记当队长不能怕吃亏!
生产队干活能定额的都实行定额,社员为多挣工分,干起活来争先恐后,甚至拼着命憨干。就说这次在远洼收玉谷,每晌放工回家时,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要稍带着背几十斤到百余斤的玉谷穗。我自己连称带记,二十几个男女劳力,他们各自装满口袋,我一个一个过称登记,第一轮还没过完,最先背走的那几个就快到关道村场里了。大多精明利洒的小伙子、大姑娘,一过了称,背起撒腿就跑,可是只背到半路,放在那儿,赶紧返回来再装一袋,背第二回。等我把最后的称完记好后,才能背着自己的玉谷袋往回赶,刚能走一半路程,最快的那一拨人,已经返回到第一次放玉谷袋的地方了,我们就一起相干着往关道场子里跑。
只有这样的付出,大家才信得过你。只有这样舍得吃亏,大家才能尊重你,支持你、相信你。
如果你过称记账也能挣工分了,那谁也不会服你的。
不是山里人何曾知道,这一趟是4里多到山路啊,坑坑洼洼、沟沟岔岔,不上就下;
大石头、小土块拌拌哒哒,人就像蹦着、跳着、跑着走;
路旁荆棘丛、枣刺苗刮刮擦擦,躲着走、避着走啊!
真不像塬面上那样道路平展宽敞,拉着小平车悠扬自得,高兴时还哼着曲子或吼两嗓子,山里人没有那个福分啊!
就是这样的干法,远洼那30多亩玉谷,连砍带掰带运,只用5天时间就全部干完了。
玉谷穗全部运到关道场里,几乎是每晌掰的玉谷穗,回家时就捎带背差不多了,玉谷杆也全部拾掇干净了。
劳动效率是以往的几倍,速度快、质量高,前所未有。
2022年4月14日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62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