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文学社】邢学智《屈原与楚辞》_原野都市头条第138期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吃粽子时,人们都会想起古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屈原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诞生于楚地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屈原自身性格耿直,不愿与保守势力的上官大夫等同流合污,时常受到排挤。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代,此时,秦国实力最强,其他各国较弱,有两种谋略对立,秦国想分裂其他各国联盟,便于各个击破,叫“连横”,谋略人是张仪,其他各国想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叫合纵战略,谋略人是苏秦,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连横和合纵战略在各国间激烈的博弈。
张仪欺楚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也是连横战略最成功的实践者。齐国和楚国本来是联盟,秦国难于对付,为了拆散这个联盟,张仪来到楚国,重金贿赂楚怀王的重臣令尹子兰(楚怀王的小儿子)、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要楚怀王与齐国断交,答应秦国还给楚国商於600里土地,屈原等人认为这是一个骗局,坚决反对,但楚怀王被佞臣包围,不但听不进屈原的正确意见,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公元前305年,楚国最终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疏远了齐国。楚国派使者随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快到咸阳假装摔伤了脚,3个月不见人影,直到齐楚关系彻底闹翻,张仪达到目后才露面,并说给予的是他自己的封地6里。楚怀王上当后气急败坏进攻秦国大败,又损失了大片土地,后又在子兰、靳尚等人怂恿下再次进攻秦国,被秦昭王“邀请”到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最终囚死于秦国。
国君昏庸,奸臣当道,楚襄王即位后,屈原却因坚持己见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前后20多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五日怀恨投汨(mi)罗江自杀。
屈原被流放前后,出于对祖国的怀念、对当政者的义愤和对自己的不公境遇,写了许多辞赋,即楚辞,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等。说起楚辞,人们都不太了解,这是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结合中原文化,形成的辞赋诗歌文化,主要描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事物,文体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是《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一大进步。中国文学作品,《诗经》以前是没有作者姓名的,楚辞以后有了作者姓名,楚辞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也可以说就是发明人。我们今天来看古人,屈原所掌握的知识,他的想象力和文学才能超过了现代人,屈原所写的楚辞,一般人别说是理解和融会贯通了,很多字你都不认识,不是专家,很难读懂。
我们不妨大致了解一下屈原楚辞的主要内容。
先看《离骚》,这是诗人从出生到被流放时期的心情写照,屈原作品首推《离骚》。
它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诗中先自叙世系、生辰、品德、志趣,接着通过女嬃(xū 女巫)告诫、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三个情节,反复申述诗人的远大政治理想,诉说自己横遭迫害的愤慨,批判黑暗污浊的现实,并驰骋奇特的想象,上天下地,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有很多名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等。
其次再看《九歌》,它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的,据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 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其中的名句有: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东君》)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山鬼》)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礼魂》)等等。
其三《天问》,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其四《招魂》也是一篇奇文,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独立的,不死的,不仅是人,自然物如山、水、树木、动物等也是有灵魂的,好的灵魂是神,坏的灵魂是鬼。人们往往为去世或重病将死的人招魂,也可为被认为是灵魂脱离了肉体的活人招魂,为死人招魂是纪念,为活人招魂是祈求魂魄归来活命。就是现今,这种风俗也依然存在,是一种带有宗教迷信的心理。屈原被放逐后,在是否离开楚国的问题上,心中充满矛盾,于是就采用楚国民间的招魂形式,极写上下四方的险恶,极赞故乡音乐、饮食、居室之美,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楚国的意志。如写四方险恶“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归来!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哀江南”。句尾都有一个“些”,这是楚地方言。也有说,屈原是为客死秦国的楚怀王招魂或者是后人为屈原招魂。
最后再看《九章》,它是屈原九篇诗歌的总集,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是屈原被放逐到汉北及江南时期的作品,由后人辑为一卷,题为《九章》,内容各不一样,编者把篇幅长短相似、风格语言相仿、与作者生平相关的作品合编为一组。既做到章自为篇、篇自为义,又能相互呼应。其中的名句有:”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创作的“楚辞”,是世界级的伟大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样,流传中国2000多年,让无数的仁人志士向往崇拜。在屈原之后,宋玉、枚乘等人继承和发扬光大了屈原开始的楚辞,也有很多的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以致后来的刘向,东方朔、司马相如等一脉相承等的辞赋文化,都是楚辞的继承和发扬,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可见屈原楚辞对中国辞赋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据说五月初五,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由来。因此,屈原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对屈原为坚持真理而献身及创作楚辞的最好赞誉。

作者简介:邢学智
生于1950年9月,宁夏永宁县人,大专文化,宁夏电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中共党员,曾长期在永宁县政府工作。个人爱好文学、书法,有多篇散文、诗词在报刊上、媒体上发表,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