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端午
——写在壬寅端午之际
宝鸡/成振林
推荐/成喜良
“最是年年端午日,一山一水总关情”。端午节,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大节,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端午佳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显现。2006年,端午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端午是一首歌,一首承接千载,弥漫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感的歌;端午是一首诗,一首视通万里,浸润着华夏儿女勤劳智慧品格的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家国情怀,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端午也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五”也叫“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为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诸如重五节、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等。闻一多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说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有的说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民间还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各种版本,虽然都有说辞,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最靠谱、最流行的端午节起源还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包粽子、佩香囊、赛龙舟,拴五色线、插艾条、饮雄黄酒……今天的端午节,那些逐渐淡出的传统民俗,又在新时代生活场景中“深情回顾”。今天的端午文化,乘着“互联网+”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东风,绽放出智慧与价值的“万千花朵”。这是一杯岁月的陈酿,这是历史河床上的文化路演。端午是美食节,也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风流倜傥的诗人节、风光浪漫的运动节、情思绵长的女儿节,每个人都能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样。
端午,张扬着热血澎湃的家国情。“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端午虽欢腾而热闹,却也多了几分沉毅和肃然。这种沉毅和肃然,来自浩荡千载的爱国情怀,折射出国人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有了一段传奇的故事。《离骚》中所折射出的爱国情怀、为民宗旨、奋斗精神已被历史和人民高度认可,成为流传后世的宝贵财富。拂去历史的云烟,重温屈原,可以感受到他那伟大的爱国情怀。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是屈原怀揣扎根故土、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屈原居庙堂之上则心忧天下,对内不畏权贵、大胆改革,积极变法,力争国富,对外联络齐国,支持合纵,主动外交以图国强;处流放之远仍顾盼家国,写下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用一腔热血对抗世俗的苦难与不公。在那个士无宗国、朝秦暮楚的战国时代,屈原矢志不渝地为国家鞠躬尽瘁,其爱国之心显得无比珍贵。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纵观历史长河,有手着汉朝旄节、不屈节辱命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的陆放翁……这些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热血和生命。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坚守住了心中的信仰,才高高擎起了党的旗帜。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用鲜血和生命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奋力抗争,用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一颗丹心,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爱国主义作出重要阐述,强调要学好“四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任何一种文化,唯有代代传承,才能存之久远。端午文化凝聚着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洁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内容。端午节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多的是一种深藏在心中的炎黄子孙的文化情结,一种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敬畏。我们不仅要在端午遥祭屈原,更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实践爱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祖国,我们的母亲。我们在圆明园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长城岭上,认识了祖国的雄伟和磅礴;在大漠荒原,认识了祖国的广大和辽阔;在丝绸大道上,认识了祖国的悠久和渊博。当看到祖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时,我们义愤填膺,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神舟飞船遨游太空时,我们欢呼雀跃,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香港回归时,我们狂热激动,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全国上下迎接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热血沸腾,也是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你伫立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于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时候,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血奔涌?

对祖国,炎黄子孙有着浓烈、深沉、溶解不开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愿将血肉之躯献出;为了祖国的前途,他们愿“血沃中华肥劲草”。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的魂魄,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凝聚力的源头。可是,当你扬眉吐气、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时候,当你花前散心、月下漫步的时候,当你春郊试马、湖心荡舟的时候,当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国最安全的时候,当中美谈判美国代表不再以实力说话,低下傲慢身段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幸福、这欢乐、这心情来之的不易?你是否还记得,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任人宰割的历史?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是一块伟大的国土,一块神圣的国土,一块让神话和诗歌变做现实的国土,一块让幻想的彩珠系上科学的银翼飞翔的国土,一块让每一个儿女踏上去就感到力量、感到骄傲的国土!
千百年来,人们欣赏《楚辞》,歌颂屈原,既是欣赏他“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千古文采,更是赞美他文学中所蕴含的高尚品格。回望历史,我们感受他与国同频的心跳,听闻他悲悯为民的呐喊,看见他上下求索的脚步,将他的高尚品格凝炼成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卷中不断伸张直至永恒。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屈原曾怀揣着国家复兴的伟大理想,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遇不同的是,当下十四亿中华儿女正继承和弘扬屈原的伟大民族精神,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磅礴力量,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实迈进。

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端午,是离历史和家国最近的地方,也是这个民族最柔韧、最坚定的方向。今天,在壬寅端午之际,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台独、疆独、藏独、港独等反动势力一天也没有消停。我们要从历史的巨变中认清方向,把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坚定强国志向,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实干之帆,保持“乘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付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行动,以“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的姿态,推动中国号巨轮继续破浪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谱写壮丽的篇章!
2022年5月29日于宝鸡

作者简介:
成振林,扶风南阳人,出身革命家庭,乐学躬事,品性纯良,志趣雅致,默然敦厚。自持谦敬,洞理宏忠,退而自奋。以笔作壶浆,芳正歌国诚,铸梦奉献而不辍
20年军旅生涯,20年地方工作。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合肥炮兵学院团职党委秘书,大型国企党办主任。爱好文字工作,时有文稿见诸国家和省市报刊并获奖。
在党庆百年华诞之际,获光荣在党50年之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