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祺田诗二首赏析

七绝 童年忆事
没忘童谣已白头,雨天掏鸟屋前啾。
找来长棍登梯捅,家父踢鞋屁股丟。
【赏析】文/王罡
这首叙事诗《童年忆事》简直是一出既富童趣又显幽默的农村生活题材的小品喜剧。
第一句是说,时间过得真快,童谣(家巴雀啾啾叫,说的是啥谁知道:住得高天火烧,住得低小鬼儿掏,不高不低正好好,教我那孩子出窝早)还没忘记头发就已经白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这一句是写诗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为什么?因为童年生活太有意思、太让人们开心了。下面便是对童年往事“雨天掏鸟”的追忆。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农忙季节是不会有纵情玩耍的闲工夫的,只有雨天才有“忙里偷闲”的机会。大“雨天儿”的,又到哪儿去玩儿呢?小孩儿顽皮,就会“害人”,也巧,小院下房屋檐下隔椽板有个小窟窿,不知啥时候里面有了鸟窝,刚“出世”的小麻雀憨得很,一饿了,不管爸妈回不回来,使出洪荒之力“沙沙”地叫(注意:现在还小,用嗓门往出努声,既不是“喳喳”,更不是“啾啾”,再大了尤其到快出窝时,一有风吹草动就不叫了,贼精贼精的),惹得小孩儿好奇心立马支棱起来,手也顿觉有点痒痒。可是,没等掏鸟成行,鸟爸鸟妈口衔小虫回来了,见“卧榻”之侧有顽童赖着不走,想回家“喂奶”又怕暴露目标,直急得把口中食也扔掉不要了,只管在这些“小鬼儿”头上来回地飞,并且拼了命地厉声厉气地叫,“啾啾、啾啾、啾啾啾”……这揪心扣魄的叫声,听着有点吓人,但小孩儿们不到黄河心不死,非要看看这“雀儿娃子”啥样,于是一边挑逗地学着鸟叫,一边赶紧找来长棍,细头包上软布,蘸上水,再搬来长梯子,准备扒高上天,大展身手,亲身体验一把手抓肉乎乎的“雀儿娃”的感觉。当此“胜利在望”的紧要关头,家父被反常的鸟叫声和孩子们的嬉喧声所惊动,趿拉着拖鞋,急风急火、跌跟绊头地从正房跑出来,嘴里乌烟瘴气地骂着,“这些小家伙,一天就记害人,老子今天踢不烂你屁股就不是你老子”。说时迟那时快,用不了一分钟就跑到了孩子们跟前。说时迟那时急,他儿子陡然想起老师踢学生屁股的情景(老师姓李,平时爱压倒跟儿穿鞋。一天,几个学生调皮捣蛋,惹他生气,于是带气用力踢某学生的屁股,这学生一躲,踢空了,鞋飞出老远,同学们都笑摊了,老师面子尽失,尴尬之极,转而恼羞成怒,鞋也不要了,赤脚追上这个学生,胖揍了一顿),顿觉大事不妙,于是大喊一声“赶紧跑哇!”大家“大难临头各自飞”,谁也顾不上谁,撒开脚丫,没命地跑了,跑得无影无踪。

七律 立夏
云蒸彩蔚艳阳天,陌野山峦满眸妍。
沧海桑田冬复夏,蛙争水畔雀声连。
嫩禾出土绿芽发,紫燕亲农忙垄田。
如火榴花盯醉眼,神州大地展新篇。
【赏析】文/王罡
第一句写“天”,热色描绘夏天炫丽多彩的天空景象,热压升腾的水汽在天地间循环,就像画师恣意尽情地挥毫泼墨一般,这种背景氛围中的“艳阳”,不饰羞涩地挂在空中,惹眼而不耀眼,这种“物象”的别有新意的“组合”,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是诗情笔端的画意,还是画意彩颜中的诗情,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第二句写“地”,一个“妍”字就把各种不同地势地形的“大地”风貌概括无遗。首联写的是“远景”,为下面所有的“近景”描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空间,营造出一个“热烈”的环境氛围。
第三句承“艳阳天”而来,直接点明“夏天已到”,以便第四句描写夏天“鸟兽虫鱼”最活跃、最“热烈”的“物竞天择”的“生命”活动情景。
“颔联”是一个“串对”,这个“串对”天经地义、顺理成章。沧海桑田终而复始的轮转是自然规律,冬夏互换的“否定之否定”也不知“螺旋上升”到什么时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冬天最冷,夏天最热;现在到了夏天,青蛙由最“僵死”的“休眠”状态走到了最活跃的“争斗”境地,冬天,鸟雀逃的逃、藏的藏,尤其是寒号鸟,更是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好了,它们再无冻死饿死的后顾之忧(当然,它们不懂这个,冬天“卷土重来”,无非再逃再藏,再凄厉地呼号),可以“忘乎所以”地“尽情”“欢乐”,当然也包括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求偶调情、大展歌喉。
“颈联”涉笔农事,对仗工整;“上句”是农作物的自然生长,“下句”写紫燕和农民都在垄田里忙活,这是农村生活的“特有场景”, 诗人借此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善”“同处共生”的思想境界。“亲”,感情色彩较浓,这种“感情”是“双向”的。我们知道,夏季的气候特点:一个字“热”,两个字“炎热”,三个字“热似火”(似火烧);夏季“生物界”的生长、活动,授粉结果、交配繁育,甚至动物界的争风吃醋、打架斗殴,都十二分的“热情”、“热烈”、“热闹”,一句话“热度”最高。这一点,上文的“蛙争水畔雀声连”已经证明,并且是“实景实写”“自然主义”的“证明”,而尾联的上句“如火榴花盯醉眼”,写的也是这种经久不退的“热度”。石榴花的鲜艳夺目、红彤彤的一片,跟似火之骄阳有得一比,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让“看官”象喝醉了酒似的,这正是“夏季”“炽热”“曛人”的环境氛围的具体“表征”和形象表达,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虚者实之”的表现手法。诗中不说“晃”而说“盯”,是拟人手法,把游人的行为“转移”到了“客体”石榴花的身上,榴花盯着看醉汉就像西游记里客官看孙悟空吃面条一样,其本色诗意是人们连眼珠都不转地盯着如火的石榴花看,结果晃得眼睛都“眯缝”了起来,象个醉汉似的,又像二傻相媳妇儿一样幽默。这里诗人用的是“逆向思维”的表现手法,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逆向联想”、“有的放矢”的“故作想象”、委婉含蓄的“言彼意此”、迁移纠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一句看似突如其来,其实有着非常深厚的意蕴和深远的意境。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立夏以来,神州大地已经向世人展示出具有夏季风貌的天、地、生物界、处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农作物、亲近融入自然而又友善人类社会的紫燕(代指各种益鸟)、繁忙的农事活动、兴旺发达的旅游事业等等各种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的图景,并升华为热情似火的诗篇,这是对全诗各种物象、景象、意象的高度集中的概括总结;第二层意思是,立夏是夏天的开局,盛夏还没到来,一旦到来,将会展现更加美丽动人的风景,将会有更加令人振奋的激情,将会凝结出更有意境、更加意趣盎然的新的诗篇。所以,这个结尾,既有对现状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给读者留下了比照现实想象未来的联想空间。文眼在于一个“展”字,如果换成“赋”字,就没有“后面”这一说了。
诗作者:

侯祺田【1963~】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现山西大同云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业余时间探索"十六言俳律″、"台阶诗″等的写作。系国家及省市区级多个(种)会员、院士、研究员,其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媒体及网络平台刊发。
诗评

【赏析者简介】王罡,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最高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