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稻田
——写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际
“中国人的饭碗
任何时侯都要牢牢地
端在自己的手上”
您的声音
就会在耳畔响起
是啊
“仓里有粮
心里不慌”
特别是在干旱 洪涝 瘟疫侵袭时
一粒粮食
可以开启生命之光
“明天就要去田里”
这是您说的
但您却于去年的今日
与您的超级稻告别了
而送您的人
却排成了十里长街
哭喊着“袁老一路走好!”
故事写在您的背影里
隔着时光回望
风吹过的稻香
收纳在您灵魂的缝隙里
您没有走远
您只是去“禾下乘凉”了
悼念袁老
您从
住茅屋
睡地铺
以薄膜裹身
以秸叶当被开始
与不育的“野败”结“袁”
杂交出水稻三系
酸田苦田良田
海水碱水淡水
无论何地何水
您会因地制宜
因水施肥
让特一特二特三
超一超二超三
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亩亩稻优高产
您以一人之力
惠及十几亿人温饱
无论是端在碗里的
还是煮在锅里的
您说:粒粒皆是辛苦
您是院士
您是科学家
您是共和国功臣
您是世界水稻之父
您有独立的恒星
“袁隆平星”恒转苍穹
您日夜与稻田为伍
正当您将盘中之餐
带向全球之时
湘江之水泛起哀洪
“袁爷爷一路走好”
响彻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
留取三尺卧榻
梦成万千稻香
您太累了
去“禾下乘凉”吧
(2021.05.22写在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之时)
风,从故乡来
今日夏至
又是父亲节
在白天最长
晚上最短的时空里
翻看着《父亲的照片》
和《风向故乡吹》的拙作
此时的风
自故乡吹来
小时侯
我是爸爸的跟屁虫
不管父亲去哪儿
我都会跟着
走不动时
父亲要么用肩扛
要么用箩筐挑
我坐这头
稻谷或红薯在那头
再大一点
我不要爸爸扛或挑时
父亲在前面走
我在后面跑
有时翻山
有时越岭
累了 就歇会
在那时吃不饱
穿不暖以工分论口粮
的年代
我的粘父情结
影响了爸爸不少的工分
但在幼小的心里
父亲就是一座山
上学了
我懂事了
可早早地为家里分忧了
放学之余与节假日
也学会扛起锄头
拿起粪箕
戴着斗笠
背着雨衣
还是跟在爸爸的身后
挖土锄草插秧割禾
因是小屁孩
三分算一分
也好
长大了
背井离乡
颠南簸北的日子
我们聚少离多
当我也做了爸爸
我也给女儿和儿子当马骑时
您和妈妈却老了
此时此刻
我陪着我太太和女儿
站在632米高的中国第一楼
上海之巅的云层之中
多希望您和妈妈跟在身边
观魔都之高
看世界之大
一股风
从西南吹来
吹散云层
随着风来的方向
我久久凝望
那是每年清明必回的故乡
怀念母亲
万种美德集于一身
全村人颂扬您的德行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六男三女的操守与品行
兄弟姐妹们从不吵架
妯娌叔侄们从不拌嘴
您心地善良诚心向佛
您对人称流浪的乞讨人
既不轻视也从不驱赶
自己吃不饱穿不暖
也会送碗饭给瓢水
您常说
每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您没有上过学
也不识一个字
但儿女们逃学
您会拿着竹枝追赶
为了积攒儿女的学费
翻山割麻越岭采茶
您没有百宝箱
只有旧手帕
包了一层又一层
皱了又皱的数角和几分
家里喂着的鸡鸭
您自己从不舍得吃
总会在我们生日的时候
炒上一个黄灿灿的鸡蛋
还有躺在老屋角落里
生锈的犁耙打谷机
风车喷雾器
斗笠与簑衣
都在述说着您与爸的
日出而作日落未息
…………
难以书全呀,母亲
朴素不过平凡的您
我要请老天作证
您和爸是我最尊敬的人
自您们离开之后
十三年的清明
我从没间断
叩拜您们的双茔
清扫杂草焚烧纸银
唠叨您与爸传承
坚强的榜样精神
七夕之欢
远古 牛郎织女的故事
一直被记忆翻新
柳月之下鹊桥之上的晚风
穿膛而过
相思鸟与喜鹊
以狂跳的心
缠绵相拥
交换着思想
同时鸣叫
伸出八月的手
牵着你的岁月
从颠簸出发
途经浪漫驿站
到达温馨的爱巢
既有情人的温柔
又有爱人的温度
更有亲人的温情
红酒当歌
红包溢情
并让27朵玫瑰
兑现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承诺
立夏
天空的翅膀
借助风的力量
将春暖花开吹向
炎炎的烈日
弹响丝丝碧绿的和弦
心湖
长出千千眼
聆听季节轮换的声音
晶莹剔透
在暮秋的最后一天
明天就是立冬啦
在秋冬的交接处
我摘下老花镜
放下繁杂的思绪
走出魔都
随着风调雨顺的步履
来到闻名遐迩的阳澄湖
见证从捞蟹到舌尖的全过程
也验证了市面无真阳澄湖蟹的传闻
我将秋的心事
化繁为简
浓缩在飘香的蟹黄蟹膏里
写在立冬
当金黄的秋
被缤纷的落叶降下帷幕
冬,已不知不觉来到了眼前
北方,已下起第一场雪第二场雪
江南,却依然承载着秋的余韵
掠过季节轮值的意象
走出去,与往事干杯
将秋的末了心事
去续写冬的美篇
畅饮岁月
冷暖自知
按下夜景模式
当热情四溢的夕阳
将白昼没有标记的帆
交错在黑夜的船上时
星空中的半月随机翼
开始位移
路灯开启
撞色成微波徜徉
湖光倒影
叠加的双桥
让空间灵动
黑白相间的窗格里
让节能的灯心
在优雅地闪亮着想象
可以有风情万种
可以有心花怒放
河风拍着河岸
由远而近
由内而外
以难以抗拒的魅力
给酷夏降温
给燥热解渴
夜钓者
沉稳地守着垂杆
看蓝色下的精灵
愿者上钩
夏夜张扬着个性
让空间的跨度
充满气场
让格局的边界
无限扩容
让夜行者
走着各自喜欢的路
而强烈聚焦的摄像头
时刻在警醒
夜路可走
但不要走偏
不写诗的日子
昨日 当值频道编辑
荐稿了《不写诗的日子》
有感 同题
是哦
我已很久没有写诗了
或者说已很久没有写出像样的诗了
有诗友问
你每天走着坐着或躺着
怎不摇摇你的笔杆
因为我的日子太过平淡
实在找不到诗意的灵感
更写不出高深的内涵
你每天看着读着或陪着
怎不感慨一下你的看法
因为我的词汇严重匮乏
实在铸不出心中的太阳
更缺乏令人心动的美感
诗友说
是诗人就要热情奔放
是诗句就要蕴含力量
风雨见过
有些话
我实在说不出口
你都在干嘛
我什么都不干
就这样走着坐着或躺着
就这样看着读着或陪着
月季花
站在季节的枝头
时而
似手留余香的玫瑰
倾斜着向路人问好
聆听露珠的欢唱
点缀璀璨的心房
朝天而笑
发出四季常春的芬芳
鲜艳欲滴
绽放别致的
风姿风范
势与玫瑰媲美
放风
英国疫情还在防控
居家网课
已有一年没走出校门
乘着假日的最后两天
你跨校区相约
一同去了剑桥
艺术的视觉
拍出的都是艺术的意像
在无人的火车上
素描有人
左右不搭的鞋子
给自己放风一次
行走了三万步
脚底的两个血疱
是最好的见证
李贤欢,湖南人,现居上海,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世界诗歌网“诗日历”国内频道执行编辑;世界诗歌网上海频道编辑;世界诗歌网中国诗歌擂台赛”陪审团团长;抚远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定远文学》签约诗人;《中国诗歌.最美爱情诗经》副主编;《中国新玄幻诗刊》副主编;在纸刊、网刊发表过诗作五百余篇;业余爱好读文写作与书法临摹创作。
桑克、杨勇、阿西|美学绝境时代的诗歌写作何为?
白月:真正的死亡还很远
非亚:阳光如此软弱
匙 玉:魔 咒
胡先其:不做梦的鱼
余元峰:每一颗落日都满含热泪
“崖丽娟诗访谈”:钟鸣|每个诗人的梯阶不同
伊娃 . 达 . 曼德拉下戈尔|新一千零一夜
哑石:诗论
朱怀金:风景,是危险的逆喻
王家新 译|沙子眼的歌手:施家彰诗选
上海,春天的拼图(7)
孟松:我决定原谅上帝(组诗)
“零诗社”李可心:和平证言
“零诗社” 徐魏蔚:零点圣歌
“零诗社”李盲:为了让两座悬崖相爱
“零诗社”林妮萲:让谎言来得更猛烈些吧
“零诗社”刘西:为鸟儿让出整个春天
“零诗社”孟垚:我从未因春天感到羞愧
“零诗社” 小船:一半是神秘,一半是恐惧
“零诗社” 史玥琦:宇宙间最轻盈的事
“零诗社” 竻竻:光的鳞片,一片片剥落
"零诗社"林隐寺:在梦里洗刷本性
“零诗社” 敲 咩:把一千个日落系在河上
张卫东:这是一个陡峭且碎裂的世界
张敏华:人间的一切都在这里(组诗)
薛松爽:绛红的黄昏又一次到来
诗札记:孙谦|通识篇
“上海频道”崖丽娟:520,写给女儿的十首诗
“上海频道”禺农:阴影是为种植阳光准备的
“上海频道” 曹卫东:人间烟火
“上海频道” 丁少国:月季花,这么大
“上海频道” 倪宝元: 午夜留白
“上海频道” 牧野:阳光下的假面
“上海频道” 石 沉:旧道口(组诗)
“上海频道” 水晓得:一片雪花(组诗)
“上海频道” 缘分:春天的画卷
“90度诗点” 张媛媛&杨角|阅读从未写出之物
语言的自我觉醒|李少君诗集:云的现代性
谷 禾:我相信一只大雁的神秘力量
杨 勇:大海葡伏在你的指尖
陈 建 :改开遗民中的抒情诗人
老 德 :骑虎难下
潇 潇:俄乌之战引爆我与俄汉学家的冲突
马 拉:灵魂的回响
“90度诗点” 张媛媛&施施然:时差的节律
石 厉:黑,来得正是时候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