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祝米
作者:梁雨情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差不多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亦是一个民族种族最多的国家,全国有50多个民族,由于民族之多,所以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土习俗。但从整体上来讲,这是一个和谐、上进、充满正能量、民族气节高尚、山压不倒、水冲不垮、永远也欺不倒的国家。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里,可以说大多数国人都受过封建文化的熏陶,於是,一些亘古不灭、历久不衰的民俗文化便在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承传了下来。

在这里,我主要是来说说云南省普洱市世界古茶树王之乡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华侨之乡振太镇的“送祝米”俗。这“送祝米”在侨乡这边也有“送竹米”的俗兴。这后者“送竹米”是另有一层深意的。小时候,常听老人口边挂着一句“口头禅”说:“初一的儿子当金宝,十五的姑娘当粪草”的说法,讲的意思是每逢某月农历初一生的儿子,是个宝,长大成人后定是吉祥富贵之命,所谓“金宝”。如果每逢每月农历十五日生的姑娘,那就是命运不好,一月只有半月粮,所谓“粪草”,这里面还是有男尊女卑之意。也是受封建文化熏陶的索影,其实我认为这里隐函着一些迷信色彩。故而之有些算命先生便又将这初一生的儿子和十五生的姑娘常在“合婚”(封建社会有合婚之俗,就是将男女生辰八字相配,定论吉凶)来作婚配,如果初一日生的男子讨到十五日生的姑娘做媳妇,又是一生白头谐老、上上婚的好姻缘之婚配。所以凡是娘家接到孩子生满七天的报喜后,凡是初一生的儿子或是十五生的姑娘,在送祝米中,所有有经验的老人一看到送祝米人挑着的担子里若有竹筒,就知道这家的孩子是哪天生的了,反正不是初一便是十五。这是另一层含义中送竹米的习俗。据说娘家人(包括亲戚们)在送了竹米后,孩子以后的“灾星”(算命先生口中的灾难)也就解交了。

这前者“送祝米”好像贴近今天的社会,古时候有这种说法,把生得男孩叫“弄璋”,生得女孩叫“弄瓦”,这种说法来自于《诗经.小雅.斯干》,诗的最后几句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之皇,室家君王。(释义:如果生的是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再给他穿上衣裳,让他玩弄白玉之璋,这样,再加上他洪亮的哭泣声,红色蔽膝真鲜亮,将来长大了定是诸候王;乃生女子,将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义,唯酒食是议,无父母治罹。”(释文:如果生个小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把她裏在襁褓中,让她玩弄纺锤棒,长大后端庄无邪,料理家务是当行,莫使父母脸面丧)。从而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若按今天的社会来分析,女权高涨,也就是妇女也抵半边天,“又说半边月亮照江河”的现实而论,很多少男少女是不会理解的。所以这“弄璋、弄瓦”的含义古奥性,充分体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之深刻精髓难懂,不但送竹米时就必须用一个竹筒装满米,在配上其他的送竹米必备的的东西(比如:糖、茶叶、糯米的糕酒,俗称糯米白酒、鸡、鸡蛋等),在择定吉日后送到生孩子的人家,称“送竹米”。一般人难懂,就是一般的读书人也不一定懂。那其中的内函就更加难解了。

那么侨乡振太这边的“送祝米”的兴法是怎么样的呢?让笔者在下文慢慢叙来。(至于“送竹米”,前文已简述过)。现主要来叙下“送祝米”。具体分三个部骤,即:报喜___择日子___送祝米。

这报喜的环节在送祝米的习俗中相当关键,基本的俗兴是这样的,娘家嫁出去的姑娘生孩子后,姑爷(女婿)要在孩子未满七日内,准备上水果、茶叶(这送祝米必须要送茶叶,是做糊米茶用的,也就是用糯米炒拢茶叶泡饮,俗叫糊米茶,在送祝米中就叫“祝米茶”)、香烟、白酒,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刻到岳父岳母家,将孩子岀生的事告知,并说岀是男孩或是女孩,而且岀生的时辰日期一定要准确,然后若是男孩,就要递上香烟,请岳父大人为其起叫“奶名”(也就是孩子的小名,比如什么小发、小红、小顺等一切带有吉祥字眼的),若是生得女孩,女婿就得递上水果及白酒,让岳母给其起奶名,(比如什么小秀、小花、小桃、小艳之类的,其每个字眼都基本带有花草什么的,其暗象征和花儿一样的美丽之意)。这奶名起好后,女婿还得在岳父岳母家吃了早饭方能回家。这报喜的环节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择日了。这择日的俗兴也是有讲究的,它首先是岳父岳母家要请人择个黄道吉日,(这日子必须是在孩子满七天后,却未满一个月之前),择定吉日后,由岳父或者岳母,再去本寨里通知该去送祝米的亲戚,告诉他(她)们哪天哪天一起去送祝米。这通知的亲戚必须是新娘新郎结婚时“认亲”(认叫过的,比如叔叔、大伯、姨妈、姑妈等)。

这些认亲过的亲戚知道了送祝米的日子后,就得开始备办送祝米所需要的礼品了。这礼品一般就是鸡蛋、鸡(必须是母鸡,送祝米一般不给用公鸡)、红糖、糯米、茶叶、孩子的衣服鞋袜等。备足这些礼品后,就等着送祝米的好日子了。再接下来就是送祝米了。到送祝米的日子这天,约定的三亲六戚便用红纸将糖包好,然后又将鸡、鸡蛋等礼品装好,一担挑起,一大群相约的娘家亲人,便向送祝米的人家进发了。到了其人家后,女婿家的父母(俗称亲家公亲家母)得亲自下橱,为送祝米的亲戚煮白酒(糊酒)鸡蛋,每人一大碗,每碗必须是6个鸡蛋,象征六六大顺、六合同春之意,也暗指有福有碌的含义。

亲威们吃了白酒鸡蛋后,然后就得依次顺序走进生孩子的房间(母子或母女的住房),并且要一直称呼岳父岳母给起的奶名,小梅、小红什么之类的,为的是以后能将小孩的奶名叫岀名。看完孩子后,互相唠唠嗑,说些吉利的祝语,然后就自由说款了。直等到女婿家的美味佳肴做好上桌后,所有亲戚及主人家就围坐起来,边祝酒边吃饭了。这吃饭的时候,两边的老人(亲家公或亲家母)在整场饭席中,得互相添菜给对方亲戚,以表示互相敬重,从而也更加加深亲情。一场送祝米的宴席结束后,娘家人想多在两天或想回家都任由自愿了。於是整个送祝米的习俗也便接近尾声。(这送祝米的过程中,还会设置到一个话题“踩生”,这踩生的意思是孩子生岀未满七天之前,在不知道主人家有新生孩子的情况下第一个上门的客人,据民间传说,谁踩生这新生的孩子将来长大后,性格脾气便会像谁。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反正民间传说是百传百真。所以若有踩生的客人,主人家是要上上招待的。但若踩生的客人是憨、残疾之人,主人家还要更好的招待,说会带给新生孩子一切福因。也有遇不上踩生人的,若遇不上踩生人的人家,这个传说就另当别论了)。

这送祝米自古至今承脉留传,不但代表了娘家人对女儿女婿家的祝贺,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更展示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纯真。在美丽如画的镇沅振太侨乡,还留传着一个“送祝米调”,调词是这样的:
一买鸡蛋百五十
二买红糖共一斤
三买葫蕉共四两
四买茶叶二三斤
五买凤鸡三四个
六买糯米五六斤
七买衣裤一小套
八买鞋袜一小双
九买银锁单一把
十买帽子丝绸绫
十样礼物买齐了
挑起担子女家行
一肩挑到平原地
二肩挑到女家门
歇下担子话长短
然后再进儿房门
开红绫被双手掀
母女唠嗑诉言情
桥上架桥好走路
亲上加亲好叫人

(完)(以上凡用到斤、两的字眼,都是用老秤为单位计算的,老秤十六两为一斤)。
这送祝米调,若用茶马古道上赶马世家赶马哥的唱腔唱出来,那种柔似棉花团儿的韵律,叫人听了既感到倾心舒畅、又熏熏醉人。
作者简介

梁雨情,彝族,笔名,草根创作人。函授大专班文秘毕业,从事写作10余年,自由创作者,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人,云南省普洱市注册作家,镇沅县作家协会会员,镇沅县苦聪人民族研究文化会会员。作品多见“普洱微太和网、百度、印象镇沅、今日振太、今日头条网”等,2019年出版散文、小说集《最后的谷子》,专写小说、散文、诗歌,现专攻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探研。
编辑制作:高山雪莲

高山雪莲:原名李春莲,河北泊头人,中国微信诗歌学会会员。喜欢诗歌,散文,古诗,更喜欢画画,主画于莲花、人物、马匹。
心语语录:一本书、一盏茶、一份安闲、一份淡雅。
做个素人:随心、随缘、平平常常、自自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