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香天外
作者: 侯文君
端午节名称繁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是流行于中国为主的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称的节日之一;是拜神祭祖祭龙、祈福辟邪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文化融为一体的大节。端午是龙及龙舟文化的吉祥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22年端午节放假3天。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时值五月五日午时,二十八宿的苍龙七宿已是“飞龙在天”,处在全年最“中正”的位置。端有开头、初始之意,正如《风土记》所言:“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头个五日就是端五。端午也就有了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起源有十说,但我认为《礼记》所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是其初始雏形,闻一多考证的端午是吴越民间举行龙图腾祭的节日,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于后来朝野不断添加,诸如《续齐谐记》记述楚人为纪念屈原五月初五逝世而盛米投江祭之之说,端午节已经定型,最为靠谱。至于牵连到介子推就有些牵强附会,因为端午习俗多是南方风格,跟山西关联不大。观点普遍认为端午节跟龙、屈原、伍子胥关联密切。
端午节的民间活动多种多样,形成异彩纷呈的习俗。
一是龙船竞渡。习俗先要请龙、祭神,而后竞渡。端午前预先从水下起出龙舟,祭神之后,再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然后在河边杀鸡滴血于龙头,进行祭祀。也可朝拜庙宇,将披红布龙头供奉祠堂,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各种祭祀、纪念仪式,无非就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用以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正式竞渡,舟船齐发,抢先竞渡,总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其时浪花飞溅,欢歌笑语,气氛热烈,接连观众都与龙舟牵在一起,是为端午节的高潮。后来还衍生出凤舟的习俗,不过就是舟船头尾的装饰换成凤头、凤尾,由女队员竞渡罢了。这样反而龙凤呈样,更显吉庆了。
二是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蒿、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因端午又叫沐兰节,采艾习俗应运而生,采艾要在鸡未鸣前动工,最具人形的最好,插挂在门上,有的还将其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艾与菖蒲和蒜都有杀菌作用,这样鬼邪作崇所致的疾病就会退避三舍。此日,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蒿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这三者可以击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的还在此日饮菖蒲酒,酒中浸入雄黄,须知就连白娘子都不禁菖蒲雄黄酒力。
三是写符念咒。重要的驱鬼方法还有的就是在室内挂避邪符咒。挂驱鬼符有严格仪式,最好在端午日出或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朱砂,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的祛鬼禳魔习俗,还有就是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在额上写个王字。节日一早,将儿童耳夹艾蒿,头戴菖蒲,额点雄黄酒,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四是打马球。它是端午节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打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和唐玄宗深爱此道。文献记载,对此不绝如缕。曹植《名都篇》云“连翩击鞠壤”,章怀太子墓的《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析津志》记载辽国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载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明代的打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中绘有宣宗赏马球的场面,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由此可见,此活动也有传承。
五是采草药和喝沐兰汤。端午采百草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用作制药。端午捉蛤蟆、吃蛤蟆、制成蛤蟆锭之俗,可以消火清凉,消散疮疖。它源于汉代“蟾蜍辟兵”的传说。端午洗浴兰汤是《大戴礼》所载古俗,兰是菊科有香气的佩兰。《九歌》云“浴兰汤会沭芳”,《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习俗一般是煎蒲艾、凤仙、白玉兰等香草。也可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澡沐浴。采茶制凉茶也是习俗。北方则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六是驱除五毒和挂倒灾葫芦。五月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出没之时,预防方法是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毒物会被刺死,不能横行。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以桃印为门饰;也贴挂祛攘之意的昧符、吉祥葫芦;《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称为倒灾葫芦。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此日门前还可挂镜驱邪驱鬼。
七是斗草之戏。斗草之戏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直至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这也称踏百草、斗草或斗百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玩法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最好是长长花轴的车前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而所谓的“群婴斗草图文斗”,就是对花草名。
八是躲端午和端午雨。这也是端午节习俗,指接已嫁之女回娘家度节,称躲午或躲端五。习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宋代形成此俗。而端午雨则是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习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也有的地方衍生出此日给闺女送粽子的习俗。
九是跳钟馗、闹钟馗。晋代以来跳钟馗和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简便行事则多是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明皇醒后即病愈,召吴道子画梦中情景,道子挥笔即成钟馗捉鬼图,明皇见其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绘制钟馗画最好作于五月端午节,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十是戴端午佩饰。健人是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的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插做妇女发髻,也用作馈送礼物。艾虎也是端午节作驱邪辟祟的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历史。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挂荷包是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拴五色丝线,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五彩丝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端午应节食品的主角是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其分类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不能喝酒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习俗。此外还有的地方端午节吃豆腐、吃十二红(油爆虾、炒红苋菜、咸鸭蛋黄、朱砂豆腐等)、吃茶蛋(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吃大蒜蛋(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还有的放几片艾叶。)、吃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吃煎堆福(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等等。
这些习俗很多与传说故事有关。《史记》记载,左徒屈原是春秋楚怀王的诤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公子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流放中,他忧国忧民,不朽诗篇《离骚》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见国家亡,心如刀割,但心怀祖国,在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死投汨罗江。屈原既卒,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为的是让鱼龙虾蟹吃饱,就不会噬咬其身体。人们纷纷仿效。一老医师则拿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又添加赛龙舟的习俗,为的是惊扰水兽,保护屈原。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流传至今。此说可信度极高,因由《史记》记载,而且传承习俗经年不衰。而第二个则是纪念春秋伍子胥的传说。楚人伍子胥名员,忠臣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子胥掘墓鞭尸已死的楚王,报了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不明,赐子胥宝剑,子胥自刎而死。他视死如归,死前说:“死后,挖出我眼,悬挂在吴京东门上,我要看见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皮装子胥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纵观所有节日,可以发现节气和节日紧密相关。就是在关键的季节,社会才让节日约定俗成,而且国内不同民族节日习俗虽有或这或那的差异,但却大同小异,甚至影响到周边汉文化圈子的许多国家,君不见就连韩国都在争夺端午节非文化遗产的产权,可见习俗文化是多么的至关重要了。人文文化才是民族的灵魂,韩国人曾经说过:我们虽然经济发达,但大韩民族却没有出过鲁迅。这确实发人深省啊。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