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评传》书评系列之六:
寻找心中的那一个张炜
——读张期鹏、亓凤珍《张炜评传》
张家鸿

张期鹏、亓凤珍合著的《张炜评传》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不仅因为其近五十万字的篇幅,更因为写作背后是传主张炜近五十年的创作历程,是他近两千万字的宏阔著述。追随张炜作品并且在字里行间细细爬梳,不是短暂时光里的浅浅逗留,而是漫长岁月里的真心追随。换言之,《张炜评传》的写出,非以作者对张炜著作的痴迷为前提不可。
先有张炜著作的痴迷者身份,才有张炜作品研究者角色。前者是情感投入,后者是理性沉潜。当然,两种角色虽是前后出现,却并不彼此排斥。论及长篇巨著《你在高原》时,作者写道:“我们虽然无力将它全部读懂,但这些片鳞只爪、一知半解的感受,已经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愿意一直读下去,同时也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常读常新,从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文学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随着张炜研究的日渐深入,痴迷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在作者身上兼而有之,第九章《你在高原》第三节“宏大叙事”中的文字便是明证。同样的明证还有作者在论述长篇小说《独药师》时,对贺绍俊评论的进一步深化与思考:“那么,在一个‘雅敌’无处可寻、‘黑暗的东西’无处不在的时代,社会将走向何方、人类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永远困扰着人们,也吸引和激励着像张炜这样的作家、思想家、艺术家不断地探索与思考。”这是有危机感的认知,不独属于张炜本人,更属于执着思考人类未来的许多人。
《张炜评传》虽是一部学术著作,却没有在作品与普通读者之间树立起一道藩篱,而是用恳切、真挚的思考与读者的心灵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书中虽有大量引用,却没有繁杂拗口的学术语言,更多的是朴实、简约、本分的表达,源于作者的内心并直抵读者的心门。正如作者在《后记》中给这本书的定位——“阅读心得”。
阅读是探索,写作更是探索。在张期鹏、亓凤珍这里,探索是双重的。与此同时,探索也是张炜的。探索是解读作家张炜的关键词,从事文学创作近半个世纪,他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面对历史,他有清醒的认识;面对当下,他有冷静的审视;面对未来,他既有沉重的忧虑也有可期的信心。
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到《你在高原》,再到《独药师》《艾约堡秘史》,从《少年与海》《寻找鱼王》等一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到《陶渊明的遗产》《斑斓志》等解读古人的著作,张炜每向前一步都能给读者带来足够丰富、厚重的惊喜。对评传作者来讲,在张炜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寻求其内在、隐秘的联系,是探究张炜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毕竟,作品是作者心境的流露、心相的体现。在评传作者笔下,张炜身上最能体现现代人反思的特质,这无疑是由其作品与人格的独立性、纯粹性决定的。因独立而纯粹,亦因纯粹而独立,两者互为补充、互相成全。
不追时髦、不跟潮流、不为了市场而讨好读者,如此才能与时代风气保持着应有的距离,如此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深刻的介入与强烈的反思,张炜的文学个性即源于此,张炜之所以为张炜的原因亦源于此。在论述长篇小说《九月寓言》的第七章中,作者对张炜的选择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面对这种矛盾对立,张炜做出了明确、坚定的选择,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倔强、‘保守’,绝不走到‘风气’之中、参加众声合唱,即便因此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也在所不惜。”《张炜评传》中呈现的张炜是与众不同、充满个性魅力的张炜。所谓“众”即指向许多作家,也指向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有的作家只是“作家”,操持一支笔只是为了赢得现实的利益与名声。多数人紧跟时代潮流,甚至亦步亦趋、诚惶诚恐,生怕跟不上抑或被狠狠地甩在后头。然而,真正的作家注定是知识分子。他们不是故意不合群抑或特立独行,而是天然如此,如此才能自主、自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个性是张炜的本色使然。在当下社会,这样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只要细读张炜作品,便可知张炜是个可以不断引领读者向善、向真、向美的人。
本书体例上最大的特色,是张炜自述文字大量、合理的引用。在确立文本可信度的同时,又仿佛把张炜请进书里,让他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作者经常“代劳”,这就有了感染力。这种看似不需要技术含量的谋篇布局,实则与作者对张炜作品的精深解读、深入理解密不可分。解读长诗《不践约书》时提到的“强作解人”,并非作者的谦虚之语,而是两位作者解读张炜著作心境的真实写照。故而,此书正是作者所说的“勉力”之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书写。这种精神,恰恰与张炜几十年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追求一脉相承。走向精神高原,一直是张炜笃定不移的目标,也是他时至今日依然未实现的目标。高原在前,张炜继续挺进。
评者,需要有自家观点,不人云亦云。传者,要以时间为线索,写出张炜创作之路的从起点至当下。故而,不读张炜原作是不可能的。在将近两千万字的阅读量面前,认真扎实的阅读更是必要的。随着阅读的深入,张炜的模样就会慢慢地站立在字里行间。当然,这是张期鹏、亓凤珍两人眼中的张炜,是众多读者心中的张炜中的一个。这足以证明张炜及其作品的丰富、深邃、博大、宏阔。《张炜评传》写的是张炜的创作史与成长史,流露的也是评传作者的精神特质,这其中有对文学理想的坚守、文学信念的执着。这份坚守或执着,张炜拥有,张期鹏、亓凤珍同样也有。从这个角度来讲,传主与作者是文学上的同道或知音。
创作《柏慧》时,张炜每天都在听的是阿炳的《二泉映月》,他从阿炳的音符里获取精神援助。在本书作者看来,长篇小说《柏慧》不是寻常之作,而是一部坚守之作。“它坚守的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和信念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坚如磐石、不可更移。”阅读至此,我忍不住立即网购了《柏慧》,期待着心门被它撞击,撞出清脆的回音。写完《张炜评传》,不是张期鹏、亓凤珍研读张炜的终点。读完《张炜评传》,对读者来讲是全新认识张炜的契机,当然也是重新阅读张炜、继续追读张炜的起点。
(张期鹏、亓凤珍:《张炜评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张炜评传》传主简介
张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席,万松浦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栖霞人,1956年11月7日生于龙口。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21部,散文集《融入野地》《陶渊明的遗产》《斑斓志》等多部,《万松浦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20卷,诗集《皈依之路》《夜宿湾园》《归旅记》《不践约书》《挚友口信》等多部,以及《张炜文集》50卷。曾荣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中国好书等奖项。
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俄、意大利、塞尔维亚、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土耳其、罗马尼亚等数十种文字。
《张炜评传》作者简介
张期鹏,1967年生于山东莱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随笔集《啊,菜芜……》《淡淡的背影》《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美游日记》《吴伯箫书影录》《王毓铨书影录》《吕剑书影录》《高莽书影录》等,合著有《张炜研究资料长编》《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李心田年谱》等。
亓凤珍,1966年生于山东莱芜。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垂杨书院院长,刘玉堂文学馆馆长,李心田文学馆馆长。合著有《张炜研究资料长编》《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李心田年谱》等。曾获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张炜评传》 张期鹏、亓凤珍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版
86.00元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