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唐诗发展史
精华热点
唐诗发展史(上:初唐、盛唐) 丁德涵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造就了诗词文化的兴盛与繁荣。特别是唐代,更是空前绝后。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闻一多《说唐诗》)。的确,在唐朝的诗中,荟萃了许许多多佳作名篇,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那么,唐诗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的殊荣呢?其中的奧秘又在那里? 其实,在初唐时期的诗歌,冲破了南北朝以来诗歌的狭窄主题,摈弃了轻浮绮靡的旧诗风,建立了刚毅有力的新诗风,开创了律体,七言歌行体的先河。使其诗歌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表现更广阔的社会风貌和重大的政治问题。唐朝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初唐时期的统治者,吸取了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缓和社会矛盾,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开创了世人称颂的“贞观之治”。所以,诗歌文化作为唐初正统的文学主要形式,也同时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发展。而唐初前五十年间,诗歌还是沿用南朝形式,宫体诗充满初唐时期的整个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 的宫体诗歌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陈叔达、虞世南、欧阳询、李百药等。因为这些诗人是由隋而入唐的,所以他们仍然继承着陈隋两个朝代那种淫靡之风,用诗歌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他们这些人的诗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突破。大多是应昭奉和之作。其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宫廷生活。他们当中的旗手则是上官仪。所以史称“上官体”。上官仪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是上官仪在东都洛阳皇城外静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这首诗于帝王婉转献媚,承恩得意之作。但从艺术上来看,还是“音韵清亮”、巧于构思。比那些单纯的绮错婉媚之音,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音韵说。讲究诗的“四声八病”,追求对偶韵律,讲究用典,史称“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如《登玄畅楼》诗: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诗人以登高临眺之所见来烘托“离群客”的孤独形象,从而将眼前之景同“归心”融为一处。 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的特点,如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永明体的另一位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虽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由于沉浮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烟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谢朓当时在荆州任随王府文学,深得随王萧子隆的赏识。但因遭谗言而被召还都。这首诗就是自荆州赴京邑建业途中所作。发端二句气势磅礴,情思浩荡,堪称绝唱。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永明体”诗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质上这就是格律诗的雏形。格律诗就是在他们的倡导下,并由唐太宗积极推动,经过王绩及初唐“四杰”的不懈努力,到了沈佺期,宋之问手中才完全成熟定型。当时唐太宗曾写过《帝京篇》十首,现选其一: 秦川雄帝气,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这首诗,虽有五言八句,对法稚拙,类多合掌,但然气势雄壮,一扫南朝柔弱之态。历来均被首推为格律诗改革的先锋力作。唐太宗除了亲赋格律诗外,还大力提倡开设文学馆,广招人才,编书唱咏。 在初唐的诗坛上,王绩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优秀诗人。他不求名利,自比阮陶。至从沈约等人把声律说运用到诗歌中后,他就写有一首《野望》的五言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釆薇。这首诗的首尾两联,抒情言事,此诗已趋突变,多近六朝以来的新体之型,也正符合格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王绩的这首诗就是很成熟的五律了。从而也说明王绩能勇于大胆地尝试诗的新形式,也是第一个吃螃蠏的诗人。而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的诗人,所以,才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异军突起,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冲破宫廷诗的狭隘范围,扩大诗歌题材,使诗歌的主题也变成多样化。像市井人物,山川景象,离情别绪,小桥流水,田园生活,边塞风光等都纳入诗的创作范围。同时在他们的诗里也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显示了诗歌发展的健康方向。卢骆的歌行体是“上官体”的新发展,也是改造者。宫廷诗在卢骆手中已走向市井,走向社会,走向平民。卢照邻写有一首《长安古意》的诗,虽题为“古意”中讲的是汉代长安,但实际上是反映唐代长安的盛况。(这首诗太长,我就不列举了。)在这首诗中,宫阙雄伟,市井繁华;玉辇纵橫,凤吐流苏,青牛白马,相映成趣。就连妓女们也不甘沉沦,大胆追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羨仙” 爱情生活。总之,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层层递进的对比描写,以积极向上的批判精神,初步完成了对宫庭体诗的改造。而骆宾王的《在獄中咏蝉》就更是一首很正整的五律了。诗是这样写的: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这首诗寄兴托物,因蝉生感,由蝉及人,既写出了诗人身陷囹圄,蒙冤不白,又概括了诗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命运。再看下面《于水送人一绝》这首: 此地别燕丹,壮志发冲冠。昔吋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的这首诗既英风豪气,肺腑清流,又慷慨悲凉,风骨傲然,大有盛唐之音。而王勃,杨炯则是五律的奠基人。宫廷台阁从他俩手中已完全转移到山川桑田和边塞风光。下面再看一下王勃的《杜少府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这首诗,不假景物,直抒胸臆。首联以地名作对,而颔联宜骈却散,不拘泥于律,又自成律体。唐人风骨,全然可见。 扬炯的主要成就在五律上,他的《从军行》就是一首很好的五言律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短短数语,写出了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跨骑绕城的战斗经历。在“初唐四杰” 中,扬炯的诗最少,但这首《从军行》足以经得住后人赞颂。总之,“初唐四杰” 的诗,一扫六朝浮靡之风,其诗质朴无华,工于韵律,有一定的时代感。所以后来杜甫曾有一首《戏为六绝句》的诗,是这样来评价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人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由此,而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的历史地位。在初唐时期,对于宫廷的歌行体的改造,张若虚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他诗虽存不多,但那首《春江花月夜》则被后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 。其诗太长,我就不列举了。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以四句一转韵,每韵一段落。这种灵活宛转,新鲜活泼七古歌行体,这对那些呆板教条的宫廷歌行体诗作了全新的改造。总之,唐初,律体诗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到了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时候就完全定型成熟了。沈佺期的诗很有骨力,他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沈佺期有一首《古意》的诗,是这样写的: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海燕的双栖,更増添了这位“卢家少妇”的内心寂寞,从而反衬出她独处空闺的忧伤。这首《古意》有乐府之神、之味,又得律诗之、形之格。脱胎于乐府,又超越于乐府。我们再来看一下宋之问的这首诗,《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含远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的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他的某些应制诗,则是另有一番风味。 再看这一首: 《江南曲》 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待君消瘦,日暮碧江潭。这首诗一反古意,借离居女子的思君之苦,抒发失宠之悲。大有美人香草之意,而无宫体靡柔之态。 在初唐时期,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陈子昂。陈子昂实质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系政治主张却被诬为“逆党”,身陷牢獄之苦,因此,对理想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便成了他诗的主题。他的《感遇》(其二)是这样写的: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独幽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枭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表面上看象是五律,但实际上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唐初那些采丽竞繁的宫体诗相比,更显芬芳四溢,气度若兰。再看他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独立苍茫,俯仰古今,寥寥二十二字,却苍劲奔放,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陈子昂不但诗歌创作,而且还提出了诗歌的理论主张,他是一位把住时代脉博的了不起的诗人。如果说初唐“四杰”在改造、脱变“上宫体”,那么陈子昂则主张直接抛弃它,从根本上彻底摆脱宫廷诗风。所以说,陈子昂是上追“建安风骨”,下开李唐盛象。使其当时的诗风,从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三结合的境界。总的来说,初唐时期的诗歌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六朝浮华之风,但其诗歌的现实性,艺术性都已滋生了新的气息,新的萌芽了。所以我们说,格律诗源于六朝的“永明体”,成熟定型于初唐的沈宋手。一代女皇武则天死后,宫廷几经喋血,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随后,修明内政,把隋后百年李家天下推向顶峰。从玄宗即位后的半个世纪里,被称为盛唐时期,即“开元盛世”。其诗歌也已发展到了繁荣的最高峰。唐玄宗即位后,诗坛面貌猛焕一新。在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诗人,他们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诗歌、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边塞豪情诗歌、反抗权贵门第的抗争诗歌,描写田园山水的隐逸诗歌。总之,政治诗,田园诗和边塞诗是盛唐早期的诗歌一大特点。盛唐早期,诗坛可分为两大流派,即以王维,孟浩然等人为首的田园诗派,另一派则以王昌龄,岑参等人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以五律、七言古今体见长,后者偏指七古(我就不举例了)。到开元天宝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如横空出世,唱出了时代的强音。一代 “诗仙”李白,在他的诗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但又无法接受利碌的现实。他热爱生活中那一切美的东西,但又无法改变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所以说李白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的诗大多源于《楚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的诗中,一扫六朝柔靡诗风,完全完成了陈子昂关于诗歌改革的伟业。李白的诗中,汉乐府的民歌色彩也较浓,他几乎沿用汉乐府的所有的古题,既不失民歌风味,但又别具一格,五七绝写得含蓄深远,五七律写得醇美和谐。从而形成了他诗及歌行体的特有飘逸、奔放、雄奇、和壮丽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诗歌浪漫主义的顶峰时代。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李白的诗意义远不如此,我们从李白的那些咏怀诗中可以看出,他真正的价值还在于他体现了一个平民百姓的尊严。玄宗是一位自命不凡的天子,在他晚年时志得意满,贪图享乐,出现种种治国失策,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李唐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乱前,许多诗人为社会当时的繁华而迷惑,其诗也一味地追求恬适浪漫,乱后,他们的意志也日益消沉,再也唱不出那种激情高昂之声了,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便由此应运而生。杜甫,他以盛唐那种积极入世的精神,敢于正视惨淡人生。勇敢而真实地反映乱后社会,眷注民瘼,百姓生活。他的诗慷慨激昂,拍岸惊涛。被后人誉为“史诗”。杜甫的诗家国情怀,人格高尚,艺术精湛,堪称“诗圣”,乃当之无愧。杜甫的诗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既对现实社会和人民疾苦作了深刻的挖掘和揭露,又充满着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忠君思想也在其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应该特别指出,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新乐府诗,是中唐以后新乐府运动的直接启迪者。(第二讲中再讲)总之,杜甫在唐诗中开创现实主义的最高顶峰,他是盛唐时期的最后一位大诗人,他的七言律诗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所以说他的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于李白和杜甫的诗精华太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综上所述,就是初唐,盛唐诗的发展简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