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赤子124
124:说不完,不尽道
军军笔耕忙不停
全团十六个连队,两千多人的419团,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发生。柳军军和高保贵是选抜运动时认识的挚友。有了这层特殊关係,柳军军像长了飞毛腿,他走哪个连队,小车随叫隨到,有时比政治处副主任用车还方便……
一
采访七连时,他发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沿河大道在连队一边,当然,这是连队为方便施工突击修建的。河道对面是一条羊肠小道。在这不需要建桥的地方,七连却用红砖(红砖都是47军砖窑由战士们自己烧的),采用建窑洞的技朮,建了一座三孔的便桥。李生湖指导员告诉军军,这是一座爱民桥,就是为方便周边老百姓过河而修建的。材料是连队施工后结余的材料。在连队党支部的支持下,由战士把筑桥材料背到河对面,加班加点,一砖一瓦修建的。柳军军把这件事记入他的采访笔记。
二
那一次,军军乘车到八连采访,他细观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沿河道两边,有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喷泉,八连却在河道对面,加固了一个约有一米高的水井,并且在五六十公分的位置,按装了两个出水口。连队战士挑水,舍近求远,还得越过河床去挑水。也许连队不必要固定那眼井……八连的指导员李瑞文告诉军军,这是一口爱民井,修建和固定水井时,先考虑老百姓用水方便不方便。把方便让给百姓,把困难留给军方,这是营建施工的基本原则。原来如次……
三
军军在九连采访时,看到战士们在高低不平的凸凹地上平整建营地基,而河道对面,就有一大块平地。他问连队干部。为啥放着平地不建营房,选择在这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建营房。九连指导员石荣师告诉柳军军。沿河两侧建营房,都是当地政府批准的。但是,我们是人民军队,不能和老百姓争地,把方便让给当地群众,把困难留给人民军队,这才是我们这支部队首选的课题。……军军的这次三营之行,收获彼丰……
四
回到团政治处,柳军军坐下来沉思,我们这支具有优良传统的47军,从上到下,发生了多少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作为一名部队的新闻工作者,不把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写出来,发出去,与心不忍……他拿起笔来,一篇《小河沟里爱民曲》跃上稿纸。三个小标题,九连让地皮风格高;八连爱民井献爱心;七连连心桥暖人心——一篇近四千字的通讯出口成章。发稿不到一个星期,《解放军报》加了编者评语,发在了头版头条,全国地方各省报均有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