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话真得好好说
——创作《有话好好说》系列小品文的体会
文/萧军
我创作《有话好好说》系列小品文,大约是受两则事例的启发。一个是普通劳动者,一个是曾经的大咖。有一个交警拦住一辆超速的汽车,司机问他,“我是不是开得太快了?”交警幽默地回答,“你是飞得太低了。”
另一个例子来自曾经名噪一时的喜剧大师赵本山,“我代表广大电视观众,强烈抗议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这句话让人哑然失笑且若有所思。再加上职业的原因,我就在考虑构思以《有话好好说》为题目的系列小品文。我设想它们篇幅不长,500字左右,一分钟可读完,不是营养丰富的饕餮大餐,只是开胃舒心的农家小菜。只是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竟然完成了269。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家还是普遍认可的。我现在冒昧谈一下创作过程中如何挖掘文史要素。

一、尊重文史,语言是交际的关键。创作《有话好好说》,是为了证明口才的重要性。正如开篇语所说——口才是凝聚力,口才是号召力,口才是战斗力,口才是生产力!不信请看:曹植性命攸关,口才是救世主;毛遂面临窘迫,口才是镁光灯;晏子遭遇鄙视,口才是增高药。不要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知道,墙上芦苇因为“根底浅”,才头重脚轻;山间竹笋因为“腹中空”,才嘴尖皮厚。说东道西,一腔才气可抵百万雄师;谈古论今,百年之后可留万世清名。感谢云蒙山人精选古今中外能言善辩故事,作精要复述和绝妙指点。我平台特开辟专栏《有话好好说》,相信一分钟的阅读会给你不一样的收获。

二、根植文史,积累是创作的前提。创作《有话好好说》,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上文史专业网站查询,搜集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的智者”的资料,大体以正向引导为主,个别属于反面例证,除了结语《等待大用的木头》以外,其余268篇都是费了一番心思的,至少在搜集材料上,可以概括为: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纵横十万里。
三、借鉴文史,打磨是创作的关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将这300至600字的小品文写得有角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创意、有立意、有新意,我设计了“解释题目——列举事例——点明技巧(或提出借鉴)的三段落格式,努力将这几百字的文章打磨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所列举的部分篇目中印证。

四、升华文史,实用是创作目标。创作《有话好好说》系列小品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地用不同的事实、角度和方法,证明智者都会学以致用、学以化用、学以借用、为我所用,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努力的避免机械、死板,只能在固定场合使用固定措辞的机械运用。希望读者读了《有话好好说》系列文字,能够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从正面例子中自我反思,总结以往口语交际失败的教训。二是从反面例子中汲取教训,积累今后口语交际成功的经验。三是多个例子中假想情境,模拟以后口语交际中的对策。四是从系列连载中梳理归纳,提炼出个人口语交际的风格。

五、反思文史,认识不足之处。由于我个人学识不足,手头资料有限,在独自创作《有话好好说》系列小品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所提出的方法、技巧、原则未必精准。二是所呈现的文字、语言、事实未必精确。三是所完成立意、构思、文笔未必精致。这些都有待以后继续完善和改进。
六、提升文史,明确改进设想。今后,打算将《有话好好说》与《演讲与口才》紧密结合,梳理出不同场景下的不同的技巧,将这260多篇系列归类,从而用简明扼要的成语,总结出好记好用的语言交际规律,使这些繁琐的表达更加简约。

创作有暂停,创新无境界。“三寸不烂之舌,可敌百万雄师”,口才是生产力,口才是战斗力,口才是号召力,口才是凝聚力。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有话好好说,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
(2022年5月9日)



【作者简介】县政协文史专员、县作家协会会员,麻坪中学教师。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