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吗?请听抗美援朝的亲历者、江苏省淮安市文联原副秘书长齐文英老师的歌声多么嘹亮……
战歌嘹亮
——文艺女兵齐文英
和她的抗美援朝故事(四)
(纪实文学)
武 勇
品尝艰辛
话分两头。
且说齐文英在这个育幼院里如鱼得水。院里不时会举行文娱晚会,天性活泼的齐文英总能独占鳌头地一展歌喉和优美舞姿。天长日久,这位小歌星小舞星已红遍整个育幼院。齐文英愈发乐此不疲而陶醉其间,进而与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齐文英在育幼院里这片没有亲人的陪伴下陌生的天地里一天天成长着,一边时刻惦记着父母家人。而父母家人也记挂着文英,常常会嘱咐大姐不时地过来育幼院这边来看望她。大姐给文英传递着家里的信息:家里原来住的地方实在不能再住下去了。原来所谓的住所只是一个有钱人家的猪圈填平的,天气越来越热起来后,猪圈底下的蛆不失时机地朝上爬。好瘆人的。这时候,中药材的老乡又帮她家重新找了一个地方:秦家港。
长期卧床不起的父亲齐柏魁一直念叨着:小日本什么时候才能滚出中国啊!终于,在父亲的“祷告”声中,抗战结束了!但是往往没有想到的是,52岁的父亲由于兴奋过度,脑溢血过世了!
大姐带来的这个噩耗,免不了让齐文英抱着大姐痛哭不已!少小离家的齐文英没有陪伴在卧床不起的父亲身边,现在就这么撒手人寰,说走就走了,怎么能不让年幼的文英一阵阵心酸落泪呢?想想在育幼院这里经常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寒。不禁悲从中来。
眼泪流干了,齐文英知道,自己还得坚强的活下去,为了苦命的妈妈,也为了大姐二姐和小妹们,她要快快长大,也好为家里的生计出一份力。
育幼院里虽然生活艰辛,然而齐文英也已感到了满足。因为这里再苦,也比在家里挨饿强呀!况且这里还有书读,还能唱歌跳舞,更使齐文英感到受益匪浅的是,这里有“党的人”在关怀着他们,为他们讲做人的道理……
让齐文英大惑不解的却又颇感欣慰的是:居然先后有两位看似很凶的老师带她外出吃了“大餐”呢!
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同学们三五成群地都在操场上玩耍。忽然听到一位老师在叫:“齐文英过来!”转睛一看,是学校的教导主任陆正祥老师,他正坐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齐文英当时很忐忑,心里在扑通扑通地跳。心想:这位老师叫我干什么呢?只得一步一步地走了过去。
来到陆老师跟前,陆老师只说了一句:“走!”也不说什么,站起身来就向校门口走去。齐文英战战兢兢地跟在陆老师的身后,一步步地跟着他。
走啊走,一直走到一处小吃摊跟前,陆老师要了两碗重庆当地称作“抄手”的馄饨。而后指了一下板凳,“坐啊,吃!”齐文英恍惚地看了一眼老师,又馋谗地看了那碗香喷喷的馄饨。
将信将疑地,齐文英终于端起了馄饨,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起来。吃得齐文英大汗淋漓,也吃得好畅快。她有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食物啊!
齐文英正放下碗筷,一抬头,才发现老师一直在看着她吃完饭。她不好意思地一下子红了脸。“回去吧!”说着话,老师便自顾自地溜达起来了。后来齐文英才知道,陆老师是因为器重她能歌善舞,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他对好孩子的奖赏。
诸如这样的故事,在另外一位人称“王教头”的王伯良老师那里,齐文英也得到过相似的“奖赏”:一碗红烧牛肉面。
这样的奖赏虽然只是一碗重庆的馄饨和面条,但是在齐文英的记忆深处,却产生了化种快乐的感受啊!否则,那样严肃的老师怎么会如此厚待自己呢?
有如现在的小学一样,育幼院也是实行的六年制。齐文英自三年级一步步升到了六年级。接着就考上了国立女师北碚附中。

(这是齐文英在育幼院和北碚附属中学时的肖像)
想当初,在北碚附中读书的第一学期还是免费食宿的;可惜的是,就在这当儿,由于政府忙于内战,民生凋敝,学校得不到经济来源,不得已宣布,从她们班级第二学期开始实行自费。这一下,使得齐文英顿时陷入了困境。
不得已,齐文英曾短时间借住在离校很远的河南同乡家,早晚吃点残余饭菜,中饭没有着落,好心的校工嫂有时偷偷给碗“病号饭”,齐文英躲在储藏室里囫囵吞下,经常饿得眼冒金花口咽清水。而万幸的是,早齐文英一年上初中的二姐那个年级没有遭此厄运,这姊妹俩不得已上演了不可名状的“蹭饭”:每到下课放学的时间,饥肠辘辘的齐文英就一溜烟地溜到二姐的学校,钻进二姐的宿舍里。二姐呢就把某位富人家的同学不吃的饭菜擀到自己为三妹准备好的饭盒里,然后急急匆匆地赶回宿舍,与三妹一起分享“美食”。终于姊妹俩实在坚持不下去,二姐决定送齐文英回家,两人黎明出发,天黑后才到妈妈身边,三人抱头痛哭……
妈妈在中药行做杂工,勉强糊口,现在三丫头又失学了,没有免费读书的机会,同时也就意味着家里又多了一口人吃饭。妈妈很是揪心。而就在这个时候,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反内战,反饥饿”,齐文英可是真正品尝到“饥饿”是什么滋味了!
直到这年的夏天,一位远房亲戚仗义疏财,让齐文英终于再次得以回到日夜期盼的学校。日子在酸甜苦辣中一天天过去了。就在这个时候,齐文英的命运开始了新的逆转。
(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的门景)
话说1949年11月底,街头巷尾响起了鞭炮锣鼓声。重庆解放了。翌年的1月,重庆的大街小巷,包括北碚附中门口,一夜之间贴出同一张招生海报。一看详情,得知解放军某军政大学在招收学员。──准确地说,这所军政大学的前身是1948年3月在河南省鲁山县城建立的豫陕鄂军政大学;是年8月,更名为中原军区军政大学。后迁址郑州;翌年,即1949年的5月,中原军区军政大学进驻南京孝陵卫(今南京理工大学所在地),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同年10月,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军政大学随之西迁,1950年1月军政大学机关抵达重庆,更名为西南军区军政大学(西南军政大学)。而在此招生的是预备班学员,归属解放军12军34师。
当时的齐文英对共产党的认识还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军政大学”却吸引了她。听说初二学生也可以报考预科,考上了吃穿不要钱,还能上大学,真是天大的好事儿。
齐文英高兴坏了,拉着二姐急急找到报名点。
命运逆转
来到“考官”前,匆匆登了记,填了一张表。便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多大了?”考官开宗明义。
“十六。”齐文英怯怯地回答道。
“小同学!说实话,多大就多大嘛!”招生的考官瞅着眼前的小女生又瘦又小的样子,他温和地说。
“真的!我满十五岁了!”齐文英认真地回答考官。
“什么是无产阶级?”考官托着下巴,继续问齐文英。
齐文英从来没听过“无产阶级”这个名词,误以为是“物产阶级”,立刻想到那些穿着阔绰常吃零食的同学:“就是有钱人呗!”
“考官”差点没笑出声:“你为什么要来报考军校啊?”
是啊?自己为什么要报考军政大学呢?齐文英想起自己辘辘饥肠,想起下学期的食宿费,想起无助的妈妈,家里太难了!想到此,齐文英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一急,没有词了。只是低头不语。
考官又问:“你为什么要来革命?”“革命?”上小学时,每周都要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齐文英一边在心里默诵着,一边暗自思忖:孙中山先生他们是为了推翻满清,而自己是干什么来的呢?心里只想到自己是来找饭吃、找学上的,怎么也是“革命”?“考官”安慰说:“没关系,大胆说。”
不回答又害怕被刷掉,齐文英便随口而出:“爱好呗!”我实在没词儿了。
考官不再难为小文英了:“好吧,明天过来看榜吧。”
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上午,文英拉着二姐一起来看榜,结果看到了一个像是自己却又不是自己的名字:“齐文莫”。是我吗?二姐说:“去问问。”文英挺有主见地摇摇头:“不用。一定是我。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就去报到,不收我就赖着不走。”
接着,齐文英就信心满满地来到报名处。果然,文英拿到了自己的“条子”。就这样,齐文英被录取为军政大学预备班的学员了!二姐愣愣地而又羡慕地望着欢天喜地的三妹一蹦一跳地走远了。
被窝行李,脸盆、茶缸和搪瓷碗,一把调羹。一应俱全。开饭的时辰到了。齐文英拿着自己的搪瓷碗,去操场中间打了饭菜。香喷喷的青菜烧肉,让尚属年幼的文英喜不自禁。
因为生活在贫困的家庭里,文英自小到大没有吃过几回猪肉,现在到军政大学,又能一步登顶上大学,又能天上人间改善生活。多好啊!这是文英起初最朴实也是最现实的想法,而后来,随着在军政大学的锤炼,齐文英成为坚定的共青团员和革命战士。那是后话。不提。单说进入军营的这第一个晚上,年轻的女文艺兵齐文英躺在厚厚的稻草地铺上,美美地睡了一大觉。
(二野军大三分校五大队合唱团的第一次合影。前排左四为齐文英)
元旦后,军大开学了。分了班组,齐文英被分到西南军大三分校五大队二十一中队第九组。
开学大会上,政委开始讲话,他说:“……军政大学,就是军事政治大家学习,就是要大家首先懂得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
此后,学员们就坐在江边的沙滩上“上大课”:
《社会发展史》;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等等。
就是在这里,齐文英一步步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懂得了猴子变人;懂得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此间,他们的一个重要功课就是学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接着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是齐文英他们军大学员们每天上课之前必唱的: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齐文英就在军政大学的熔炉里开始了新的裂变,新的逆转。
泪别母亲
半年之后。公元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七月上旬,直线距离朝鲜2000多公里的地方,重庆。因为朝鲜燃起了战火,西南军大学提前结业。学员们高唱着校歌“……人类解放,建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担承……”分别奔赴各个战斗岗位。
齐文英被分到了重庆警备区,尤太忠任师长的34师文工队。政治部和文工队都在一个大院子里。在这里,齐文英他们文工队的演员们一边熟悉着部队的生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边排练节目,为部队战士们演出。她们最常演出的是歌剧《刘胡兰》《白毛女》和话剧《爱国者》《李闯王》等。
是年12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日过中天,云舒雾散,天空绽放出一轮冬季罕见的红日,将山城倾洒得暖融融的。在重庆下半城的凤凰台,一座小楼的会议室里,和煦的阳光从窗外斜投进来,室内热气升腾,群情振奋。这里,济济一堂。三十四师一百多名文工队员们正召开着赴朝参战表决心大会。要求发言的“报告”声此起彼伏,队员人人请缨奔赴抗击美帝最前线。协理员王钦佩不得不将散会时间一延再延,直至夜幕降临。
杨思齐队长终于宣布“散会”了,齐文英急不可耐地冲出会场,直朝家的方向跑去。因为今天是妈妈五十岁生日,早就和她说定,五点半一下班就去买面条回家给她祝寿,可没想到今天偏偏召开这样重要的会议。
打从小学三年级齐文英去离家三十里开外的唐家沱求学,中学又到了距重庆主城区有40来公里的北碚,至今已六、七年没在家给妈妈过生日了。幸运的是,齐文英在军大学习毕业后正好分配到离家仅一华里左右的重庆警备区文工队。眼下父亲过世,姐妹们又都不在市内,今天自然也就是自己一个人给母亲拜寿了。
齐文英匆匆在路边称了一斤面条,又买上一包妈最爱吃的麻片,拨开山城的万家灯火,拔腿飞奔回家。
此刻妈妈早就切好了牛肉丝,翘首踮脚等得好焦急。她琢磨着:“该不会出了什么意外……”?她这边正打算沿路去探究,不曾想齐文英猛然跃到她身后,双手搂着妈妈的臂膀亲昵地说:“妈,您等急了吧?”
妈妈好生惊喜:“哎呀!出了什么事啦?”
“队里开大会,动员……到县里去演出。”齐文英一边说一边思忖着:部队的行动可是军事秘密,特别像我们这批参军不久的学生,许多人的家都在市内,上级一再宣布纪律,那是不能泄露半点的。
说着话,妈妈已在掌锅挥勺,不一会端上两碗香喷喷的肉丝面。齐文英忙拿来蒲团,双膝下跪给妈妈磕头。齐文英虽已成为一名革命军人,但对母亲的敬重和依恋之情,由衷的觉得,只有以传统的五体投地的方式才能表达:“妈妈,给您拜寿,祝您早日过上好日子。”妈妈忙扶起齐文英,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了齐文英的衣襟上。齐文英没来的时候就下了决心,今天一定不掉泪,可是,此时此刻,涌上了满腹的辛酸往事:自父亲重病逝世后,本是家庭妇女的她含辛茹苦,拉扯齐文英们姐妹四人……
齐文英更思量着:朴实憨厚的妈妈呀!您哪里知道女儿今日一拜,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到您的身旁!
抑制不住的泪水蓦然盈满双眶。不,不能流泪,不能让妈妈看出破绽,齐文英强颜欢笑,一转话题:“好香的牛肉面呀!往后会叫妈天天都吃上牛肉面!”
“你不是已经入团了吗?”妈说,“别记挂妈妈,文英,你在军队里要好好地干,”
是呀!青年团员就是要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行期已经临近,妈妈,女儿绝不辜负您的期望。年方二八的齐文英,稚嫩的心在激烈地跳动着……
翌日,1950年12月21日,那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一大早,部队统一换上了新发的棉衣,这棉衣比原来的厚实多了,它告诉这群英姿飒爽的战士们,队伍即将去往寒冷的地方。队伍像一条长长的黄龙,沿着解放路直向朝天门进发。
没有欢送的人群,没有喧闹的锣鼓。连战士们自己也没有平时走在街上那些雄壮的歌声和响亮的口号,完全没有电影里老乡欢送出征将士那般威风、那般热烈的镜头。齐文英明白,为了保密,一切都不宜宣扬。大家默默地走着、看着、眷恋着故乡的市景风貌,各人心中自有百般滋味。
(左图:1950年1月,齐文英进入军大后的第一张照片;中图:1950年7月,齐文英成为34师文工队员;右图:1950年12月,齐文英参加志愿军赴朝)
不料就在这时,让齐文英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原来她的母亲一大早去大街上买菜,她一眼望见队伍中的三女儿文英。不由自主地扬起了手,但又不敢发出声音。
而齐文英呢,打老远便瞧见母亲向队伍凝视的身影,一贯坚强的她,一时竟不知所措。她在心里念叨着:妈妈,我自幼从没对您撒过一次谎,这一次,恕女儿不孝欺骗了您,有道是:“忠孝不可两全嘛!”深明大义的妈妈,往后您一切都会明白,您定会支持女儿的行动的。
好终于她们四目相对了,走在三路纵队中间一行的齐文英,微笑地向母亲高扬着手,向嘉陵江对面指了指。母亲想起了三女儿对她说过要下县里去演出的话,也向三女儿频频点头挥手,目送着队伍向朝天门码头而去。
(1950年12月21日,齐文英所在部队就是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的这个渡口登船出征的)
队伍来到码头,登上大轮,文工队的地段分在甲板上,四周全用大雨布遮的严严实实,齐文英透过雨布的缝隙朝着雾蒙蒙的山城望去,哦!多么熟悉的石坎,她仿佛看见妈妈牵着自己的手一步一步拾级而下。当年,妈妈就是从这里目送着大女儿送文英去育幼院,去北碚上学……
一声长鸣,大船徐徐离岸,行驶在长江和嘉陵江两江汇合的湍湍激流中,江水泛起洁白的浪花,齐文英不由得哼唱起了当时他们最爱唱的那首《青年团员之歌》。
接着,几十个、几百个乃至全船官兵同声高唱起来: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联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原载2020《淮安文艺》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