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那首脍炙人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吗?请听抗美援朝的亲历者、江苏省淮安市文联原副秘书长齐文英老师的歌声多么嘹亮......
战歌嘹亮
——文艺女兵齐文英
和她的抗美援朝故事 (三)
(纪实文学)
武 勇
拳拳母爱
“母亲的光辉,好比灿烂的旭日,永远地永远地照着你的心;母亲的慈爱,好比和煦的阳春,永远地永远地照着你的身。谁关心你的饥寒;谁督促你的学业?只有你伟大慈祥的母亲。她永不感到疲倦,她始终打起精神,殷殷地期望你上进,她为你尝尽了人生的苦辛。她太疲劳了,你不见她的额上,已刻上一条条的皱纹!世界上唯有母亲者,是最辛苦的人。可是你怎样报答母亲的深恩!……”
这是一首早期电影《母亲》的主题曲,歌中饱含的拳拳母爱,曾打动和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深受老一代人的推崇。著名歌唱家王昆生前最后一次面向媒体演唱的就是这首歌。不谋而合,我们的主人公齐文英老师在年幼的时候就对这首歌曲情有独钟,直到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年纪了,却依旧对这首歌曲日久弥新,动辄就在亲友面前哼唱起来。
之所以对《母亲的光辉》这首歌曲终身不忘,齐文英老师一直表示,母亲对她们姊妹的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所以这首歌曲的歌词恰恰就表达了她真切的感受。
提起慈母刘继荣,她的坚韧、勤劳、忍耐、智慧的中国式母亲形象让文英姊妹四个久久地感受到了慈母的力量。在父亲遭遇不测瘫痪在家之后,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刘继荣硬是用爱和责任顽强地撑起这个家。
虽然在旧社会那个年代里,重男轻女思想的辐射,女性长期的处于不公平地位,刘继荣与其他大多数女孩子一样都没有得到读书的机会,从和孩子父亲的相处中,她深知读书和为人的重要性,家里即便孩子多,很是贫困,但是她却深明大义,思想开通,她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们读书识字。从孟母三迁的典故中十分重视居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选择居住地。
长女文卿因为年长下面几个姊妹许多,需要帮着母亲照应她们,读书就迟了一些时间,父亲瘫痪的这个当儿,年届十八九岁的她才读到初中,在百里之外的合川一所中学。本来,母亲不忍心让文卿辍学,但是无奈父亲瘫痪,需要人手照料,而下面几个姊妹也都已经到了读书识字的年纪。懂事的文卿不由分说,放弃了学业,回到家里,帮助母亲照料父亲和小姊妹们,支撑着这个极端困难的家庭。
有了长女的帮衬,母亲毅然把文彩和文英两个学龄孩子先后送进了几里路之外的一所“迁建区小学”。母亲虽然不识字,不能像现在的家长们那样辅导孩子们学习,但是在照料病人的同时,她不忘督促孩子们。尤其是在练字上她尤其上心。俗话说,字是打门锤,见字如面,字如其人。一手漂亮的字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格,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正因为这么简单的认知,母亲对孩子们的写字管束得很在乎。那个年代,学校基本上不布置家庭作业,而练字就成为母亲灌输给孩子们的特别功课。文彩大文英三岁,老师已经教写毛笔字了,那年月,学校认同的是柳公权的“柳体”。于是,文彩把这个理念带回了家,母亲也就整天念叨着,要她练“柳体”毛笔字;文英年纪虽小,也要练写毛笔字。姊妹俩每每回到家里,就趴在家里用一块木板搭建的“写字台”上,坐着简易的小板凳上,一笔一笔地练字。不负母亲的叮嘱和期望,双双练就了一手好字。这对她们姊妹俩日后的工作帮助不小。直到数十年后,她们还念念不忘母亲督促她俩练字的情景。
不仅仅在学习上对孩子们如此尽心督促,母亲还在品德上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她们向上和向善。直到现在,这姊妹俩还清楚地记得一件影响她们一生的事情。
那是她们在“迁建区小学”上学的时候,文彩十一二岁,文英八九岁。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文英在学校的大门口一侧等候稍迟于她们低年级的文彩二姐。她拿着一个小木棍在地面上巴拉着练写今天才学会的生字。巴拉巴拉着,文英忽然觉得地面上有一个黄色的小物件一闪,她用手一拨拉,是一个她那个年纪还没有见过的东西。她左顾右盼,身边没有其他的人影了,她就装进了口袋,准备等二姐来了让她看看是什么东西。
不一会儿,二姐来了。文英连忙把小物件拿出来,急切地压着声音问:“二姐二姐,你快看看这是什么啊?”
二姐虽然也没有使用过,但是毕竟见识多些,见过同学使用过这个物件。她断定地说:“这是金戒指!”那个年代,金戒指应该还是个稀罕物,对于她们贫困家庭来说应该是比较珍贵的东西。她们看看四周都已经没有人了,也没有人来寻找,老师们也都放学回家了。于是,姊妹俩就决定回家交给母亲。

回到家,姊妹俩就神秘地把这枚金戒指交给了母亲。母亲一看,不得了了:孩子捡到这么贵重的东西啊!她一脸正色地说:“孩子们,我们人穷可志不穷!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据为己有!明天你们要交给老师,让老师寻找失主!”
于是,母亲把这枚金戒指用布包好,收在自己的枕头下面。次日一大早,母亲做了一顿好的给姊妹俩吃完,然后郑重其事地把金戒指交给文彩,千叮咛万嘱咐要她们把它交给老师,好归还给失主。
姊妹俩按着母亲的嘱咐,小心翼翼地把金戒指待到学校,由文彩交给了她的班主任萧老师。萧老师随即上报给校长。学校立刻就进行了巡查,终于找到了失主。她们同学校一位富裕家庭的同学。学校对文彩文英的“拾金不昧”的善举进行了褒奖,而那位失主的家长也很感动,买了一大包蛋糕什么的,送给文彩姊妹俩。
文彩文英姊妹俩把蛋糕等好吃的带回家里交给母亲,母亲高兴地重复了说过的话语:你们这就对了。记住!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要揣进自己的腰包!
这件事情,给姊妹俩的一生带来了极大影响。虽然看是“小事”,但却表现了一种品德!在母亲身上自然流露出来又感染到她们几个姊妹心灵上的事情很多。直到现在她们都记忆犹新。
作为传统型的小脚女人,母亲刘继荣走路颇为不便,但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咬着牙在照料瘫痪在床的孩子父亲的同时,硬是带着四个女儿往前走。尽管日子过得很困难,她都表现出春日阳光一样的拳拳母爱。
当然,生活是骨感的,现实是残酷的。小小年纪的齐文英还是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饥饿的难捱。
绝处逢生
可想而知,由于父亲这根顶梁柱的轰然倒地,齐家六口人的吃喝穿用,就足以让全家人捉襟见肘。就在他们艰难度日之际,东家李先生提供了一个绝处逢生的好消息:
国民政府那边新建了一些孤儿院,可以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幼儿。你们齐家虽然父母双全,但是父亲已经瘫痪,母亲仅仅照顾父亲就已经力不从心了。几个女孩子家除了正在上中学的大姐已年届19岁不得已停学打工外,其他三个小姊妹还都是小孩子。她们的吃饭穿衣还有上学都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应该让她们有个着落才是啊!
(当年的国民政府“社会部重庆第一育幼院”位置图和育幼院实景图)
经过四下打听得知,李先生的消息是真的。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满目疮痍,遍地瓦砾。大量逃难人流涌入,大街小巷遍布战时流浪儿童,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有逃难时同家人走散的,有投亲靠友而找不到归宿的,也有已牺牲的抗日勇士们留下的遗孤。为救助这些流浪儿童,当时的国民政府、各党派及民主人士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宋美龄三姐妹与沈钧儒、蔡元培等人一起,在汉口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先后成立20余个分会及数十所保育院,遍布抗战大后方(包括延安)。收养救助了三万多名战时流浪儿童。所收养的儿童多是在对日作战和日机轰炸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如育幼院、救济院、保育院等等,开展养、治、教等全方位服务,有的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人们在这里不仅看到孩子们有序的生活、学习,同时也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然而,齐家的孩子想进这样的孤儿院还是颇费了周折。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家父母双全,不符合当时的入院的基本条件,被“保长”上门验证时否定了,急得齐家老少抱头痛哭起来。后来还是住在城里的李家的“少东家”出的主意奏了效:他们打了一个报告,说是在路上拾到两个小孩子。通过这个方法,那边的保里一时无法辨明真伪,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意了。
于是,齐家年仅12岁的二女儿文彩和年仅9岁的三女儿文英就这样分别入院了。不过他们不是在一家孤儿院。文彩二姐进的是一家保育院,三女儿文英则是进了国民政府“社会部重庆第一育幼院”栖身。这家育幼院地处重庆下游三十里地的唐家沱,地处重庆市的江北区(今东风2村所在地)。
话说重庆境内最大的沱就是唐家沱。长江从朝天门东去十多公里,忽然被一座大山拦住,在那山脚转了一个大弯,然后再转了一个90度的弯,冲破大山夺门而去。那冲破的大山缺口就是铜锣峡,那峡口附近的河湾就是唐家沱。唐家沱是重庆迎接外来客商的第一站。抗战时期,茅盾、曹禺等大批名人寓居于此,更让这方隽秀之地成为名噪一时的“小重庆”。
1943年夏,大姐齐文卿受父母托付,送三妹齐文英去往育幼院。大姐带着年仅9岁的文英在家门口附近的长江边上坐上汽划子,走了几十里的水路,才在唐家沱这边靠了岸。
上岸后,姐妹俩拾级来到了育幼院门前。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了姐妹俩的眼帘:“社会部重庆第一育幼院”。大门口有人专门接待新来的小学生。文英与大姐就此作别了。文英顿时感觉到自己真的要离开家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然而大姐终究还是走了。从此,文英便开始了漫长的育幼院的生活,也就是从这里,文英走向了社会,走向了世界……
学校把入学的儿童按年岁和性别分成七个集团。齐文英被分在一集团。齐文英依稀记得:宿管李老师会“凶人”,还会打人,学生们都害怕他,暗地里会叫他“李鸡公”;而另一位生活老师陈阿姨却很和蔼,学生们都很喜欢她。记得她教会他们好多生活常识和技能。比如说叠被子。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
在育幼院里,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各学科几乎都有。除了算术不怎么爱好,齐文英最喜欢的是语文和音乐课。而这两门功课也是齐文英学得最好的。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打上红圈,在班级里传阅。至于音乐那更是齐文英的拿手好菜。
(1941年 ,年仅10岁的齐文英(右一)在育幼院与她的“学友”们合影)
那时候的音乐气氛很浓厚。不仅仅学校那些青年教师们喜欢哼唱,社会上、街面上到处都有音乐的声音在播放。而似乎很有天赋,许多热门的流行歌曲,尤其是那些抗战歌曲,什么《长城谣》《松花江上》《卖报歌》《五月的鲜花》《流亡三部曲》《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等等,齐文英一学就会,而且还将这些歌曲编成舞蹈在班级和全院表演。
( 育幼院时的老师与学生们在一起,齐文英在后排右一)
许多年之后,在齐文英的第二故乡江苏淮安,大家都知道她是多才多艺的,却不甚知道,她的多才多艺竟是在孤儿院里萌生起来的。获得实情后,人们无不为之啧啧称奇。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原载 2020年《淮安文艺》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