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赎粗粮票换“发糕”
原创首发
作者/孙爱国(新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们弟兄几个都是大小伙子了,个个能吃能造。购粮本上那点定量显得捉襟见肘。每人每月26斤粮,其中80%是粗粮(玉米面),二两清油,一斤猪肉。那时候我印象中每天不到中午放学,早已是饥肠辘辘,难受得泛酸胃痉挛。下午不到放学时间,也是一样的感受!那年代缺肉少油,又没什么副食,清汤寡水的饭食哪里抗饿?家家如此,我家更甚。因为我们家弟兄五个,没有姐妹,个个“吃货”!
母亲是单位职工食堂的饮事员(打荷工)。单位里就餐的有些职工定量高饭量小或者是不愿意吃很多玉米面发糕,所以手上总有一些剩下的粗粮饭票,尤以年青女职工居多。菜票,细食票,粗粮票分的很清楚,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母亲每个月的月底都会很客气地找这些“月光族”的年轻人,买他们手里结余的粗粮票,然后呢去食堂的管理员和会计那里备案。因为食堂工作的特殊性,用手里的餐票购买本食堂的食物是个很敏感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禁止的。管理员和会计都很开明,都同情我们家的情况。
母亲每月买了谁的粗粮票,买了多少都记录清楚,消除猜疑联想。
母亲用赎买回来的粗粮票购买“发糕”和玉米面烤饼,隔三差五就拎挎一兜回家!
我们那时候也没得挑捡,饿了,吃什么都是香的!那时候通常的话,早上玉米面糊糊,搅团。中午玉米面发糕。晚饭玉米面面旗子,发糕。有时候会做玉米面“墩墩”:玉米面掺少量白面,和面擀开切成面积子,压偏包上葱花咸盐,再压偏像“飞蝶”,下到汤水锅里煮,加上一些菜叶,放盐,倒点酱油醋,用铁勺在火灶上烧一勺清油,撒上一把葱花,趁着高油温深入锅内盖上锅盖,名为炝锅!
现在我看到玉米面就“过敏”,反酸痉挛!那年月,如果没有母亲良苦用心,没有那一包包一兜兜的玉米面发糕和饼,我们还真不知道如何度过那个困难年代!更加佩服母亲的胆识,更加怀念含辛茹苦的母亲!
作者简介
孙爱国,新疆乌鲁木齐人,祖籍山东淄博博山。年少入伍,从军十年。转业入企,石油勘探。从来都不曾泯灭文学梦。歌颂时代,褒扬善良,用拙笔表达心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新闻、论文、报告文学。之后二十年因工作关系藏笔。2021年重新出山,涉足网络文学。余生愿与拙笔为友,活到老写到老!
————————————————
投稿须知
1,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谢绝敏感话题以及违反投稿条例,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2,关于稿费,读者赞赏金额少于20元不予结算,文章发布七天后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计算发放。没有赞赏金,不足20元的没有稿费。赞赏超过20元60%为作者稿费,带有诵读的作品,赞赏超过20元作者主播平分60%为稿费。40%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稿费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请加总编微信,方便发放稿费。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投稿视为同意此规则,诚邀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
投稿题材以现代诗,诗歌,短诗,微诗,散文,随笔,五言,七律,词……
4,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总编删除!
投稿请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