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集二三事
石凤阁
一、吴集“消失”
“ 吴集”位于淮阴区域西南,相距淮安市区也就30公里左右 ,东邻南陈集、西界泗阳县的新袁镇、南近洪泽湖边,北依京杭大运河。60年代淮阴县通称运南片的吴集、运北片的北吴集,外地人邮寄信件、包裹等,经常送错(一是查无此人退回,二是转投“北吴集”)。为区分起见,1966年初“吴集”冠个南字,改为南吴集,就分清楚了。2001年5月,改吴城镇,2018年7月撤销吴城镇,又并归马头镇辖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区域调整、易名撤并,吴集“消失”了……,如果不查档案,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了,但是,南吴集本地人不管到哪里,你问他是那里人,他都会说,我是“淮阴南吴集的”,我相信終究有一天,它的“南吴集”名称必定……
二、“毛选”积子
1965年底我调到吴集供销社,那时的商业部门真是吃得开的单位。计划经济时物资匮乏,想买紧张商品,非开“后门”不可,没有关系“没门”。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吕固山(转业军人)看我是老师,就派我到淮阴地区商业干部学校学习(校址临时在停办的清江磷肥厂内)农技知识(农业生产资料),校长陈升业,泗阳人(地区商业局副局长兼)、政治教师史家声,泗阳人(后淮阴县粮食局副局长),借用淮阴农校教师袁锡林(上海人,清江市郊区供销社退休)讲课。学习结业后,安排我到生产资料门市部,部门负责人陈长法(党员),本地黄河大队人。我把学到的知识,在供销社门外的黑板报上用彩色粉笔定期刊出“农、药、械、化肥”的使用知识、“农植物病虫害防治”、[每月农事]、[天气预报]等栏目,深受公社领导和大队干部的欢迎与喜爱。在公社“三级干部、社直机关”大会上多次受到表扬。当时公社农技员刘家友找我,提议我们合办(板报)如何?又说,不然我有压力呀!后来他供稿,我出板报(因我做小学老师粉笔字好),我们合作都受社队干部的一致好评。
在那特殊年代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高潮,我把《毛主席语录》也编排在板报最高位置,栏目政治气纷浓厚。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我在社直机关大会上背的一字不差,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被评为“淮阴县学习毛选积极分子”。
三、朋友多多
很多人都说你的朋友真多,其实朋友圈主要还是在吴集结交的,那时吴集在外面工作的人不少,星期六都赶回家过礼拜天,他们一般会到供销社找熟人买点煤油、煤炭、化肥、农药之内的商品,顺便拉呱拉呱,就这样认了王欣全,泗阳新袁人(时任地区计划委员会办公室干部,后任淮安市化工医药公司组织科长)、陶瑢,(时任科长,后任地委副秘书长,80年代调省级机关)李超,(时任地区京剧团秘书,清江市电影公司经理、清江市组织部组织员、城南中学校长、清江制药厂副厂长),陈继陶,(时任清江中学团委书记、第二、八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以及吴集人张继可(军转干,时任市房产物业管理处书记)、朱文贵(军转干,时任清浦区公安分局预审股长、清浦区城建局长)、张同超(时任吴集公社集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任淮阴县烟草专卖局长、淮阴卷烟厂党委副书记),李建雨(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清江市支行保卫干部,后淮安市工商银行离休)等人,因为他们大多都找过我买过煤油、煤炭、化肥、农药以及粘胶布、涤棉布(的确良)之内的紧俏商品。70年代我调到城南供销社,他们回家返城时也常会走那里歇歇脚。




2022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