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以来,新一轮新冠疫情肆虐,全国不少地方管控加码,甚至静默管理。合肥也加大了管控力度,对防疫作出了严格规定。减少了应酬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庆幸增加了很多读书时间。

最近,三本书同时在读,《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文六要》。几本书轮流阅读,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的读书习惯,马克思也喜欢这样读书。而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则恰恰相反,“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毛、曾都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一生嗜书如命。由此看来,读书并无定法,适合自己就好。但从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主席的方法更为科学,也影响了我。
《作文六要》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五位大咖联名推荐,现年97岁的散文大师王鼎钧先生的新作。读完一遍,如品茗唇齿留香,有醍醐灌顶之感悟。于是提议公司买了几十本,推荐给员工及喜欢阅读的朋友。我觉得,《作文六要》不但是教我们作文的好书,而且也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去做人做事。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为阅读而写作思考,而诚意正心,而促进工作生活。正当我跃跃欲试,有动笔写一写体会的想法时,诗词学会的萧建军会长正在组织编辑第十五期南湖洲风骚集,希望我能写点什么。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欣然提笔。
萧建军老会长是父亲的初中同学,是我尊敬的文化前辈,挚爱读书、擅长诗词书法,热心公益事业,热衷文化传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时常奔走于全国各地,不辞辛劳宣传和扩大南湖词社的影响,亲自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文化同仁,把词社搞得红红火火,人气满满。使资水尾闾、英雄故里的南湖洲镇又增添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扛起了“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的文化品牌,令人钦佩,让我感动!

作为长年远在他乡的南湖人,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和“世界读书日”刚过不久之际,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读书生活、读书故事,不啻是一件惬意和有意义的事情
年少不知书滋味 70年代,我在谷贻小学完成五年学业,记得课文里的一句话,“我们与文化大革命同一岁”,彼时每次朗读起来总是满满的自豪、满心的欢喜。但那是个物资非常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温饱问题都无法保证,我家也一样的穷啊!记得开学时5块钱的学杂费都要不断催促父母,东借西凑才能交齐。油盐柴米断顿是常有的事。端个小碗去左右邻居家,借点油盐是我最不愿意干的事。每当妈妈打发我去,心里总是一百个不情愿。实在推不了就磨磨蹭蹭去,快步小跑回,总怕人遇见,感觉低人一头,当时的囧态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年少即知愁滋味,愁家庭之所愁,知长辈之辛劳,恐怕生活在落后农村的穷孩子都曾经历过。但对于读书的认识,也的确是懵懵懂懂。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那个时候,确实品尝不到书中滋味。

家乡南湖洲农村,有句俗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妈妈也会时常拿这句话来鞭策我们,要我们认真读书学习,将来有点出息。所以,当儿时伙伴有的小学、初中就放弃读书,选择回家务农的时候,我和弟弟并没有随大流,而是选择了坚持,并最终如愿地跳出了“农门”(弟志平,也曾辍学一年放鸭子,试图帮助家里脱贫。好在第二年又捡起了书包,否则南湖洲就少了一名北大学子)。

不过,这里讲的读书是狭义上的“念书考学”,但我非常有幸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小学、初中就读到了他也是借来读的一些有趣的小说,《小五义》、《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等等,令我爱不释手,兴趣盎然。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我养成阅读习惯的最早的源头吧。

书犹药也,可以医愚 1984年高考离开了家乡,我走入了城市,才真正感觉到外面的世界之大,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农村与城市,生活水平差距、教育之间巨大落差,促使我思考和正视自身。起初,由于我讲的南湖洲普通话,有时被同学善意取笑,而听别人讲普通话,讨论国际国内大事,评论足球、篮球、羽毛球,自己就像“听天书”。一种无形的自卑常常压得自己抬不起头来。正是这种自卑感潜在地催促我去努力学习,从书中汲取知识以补齐短板。大学时期,我热衷于去学校图书馆借阅杂志和书籍。后来去延安梁家河学习时,了解到党和国家领导人1969年插队陕北梁家河村时,曾把“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大量阅读,发奋学习,观后感同身受。

西汉文学家刘向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书犹药也,可以医愚”,坚定了我“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也激发了我读书的深厚兴趣。毕业参加工作后,经济上有所改善时,就自己买书来读。
1995年,随着参建的世纪工程大京九铁路的胜利贯通,组织上安排我到了芜湖,在工作上挑起更重的担子。尽管责任更大,但是比起过去流动的工作环境来,相对稳定了,我特别开心,八小时以外用于读书的时间更多。当时,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已在湖南出版,一时在全国引起一股曾国藩热。一次朋友聚会谈起读书,我说近两年读了《曾国藩》三册、《张之洞》、《杨度》、《左宗棠》、《郭嵩焘》、《太平天国》、《李自成》(十二册)等等,这个朋友迅速来了一句:“你读的是书名吧?”虽然一时让我语塞,但我也没有刻意去辩解,只是感受到身边喜欢阅读的人真的不多。

令自己欣慰的是,读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滋养了内心,增强了自信。这么多年,一路读书,热衷于沉浸在书海中,亦是与各个时代、不同文明、中外大家在交融。退一步说,感觉读书不仅可以医愚,还可以致富,富思想富内心,甚至因此走上更高的平台展示才华、奉献社会,在获得物质报酬和岗位提升的同时,个人的获得感满足感亦非言语所以形容。

书中自有黄金屋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宋·赵恒《劝学诗》中的两句诗。他告诫后人要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长时间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是我养成阅读习惯,喜欢上阅读的另一种潜在动力。人类的进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最初依靠口口相传的故事,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听说教!想要说服一个人爱上读书,讲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屠呦呦,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她不仅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而且入围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与爱因斯坦并列!她所研究的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拯救了上千万非洲人的生命。她被非洲人民称为再世活佛,再世华佗。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全世界的骄傲!而她的成功,就是源于善于读书,勤于思考,以及无数次失败后的刻苦实践实验,甚至如神农尝百草那样多次以身试药。她通过读书,终于让埋没千年的书中宝藏重放异彩,造福人类!2015年10月15日,她在瑞典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她的成功要感谢四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东晋时的医药学家葛洪。感谢葛洪所著的一部医书《肘后备急方》。当她和她的团队在攻克抗疟难题的道路上穷途末路的时候,正是葛洪医书中的这段话触发和成就了她的伟大发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以截疟”。屠呦呦说,葛洪(283-363)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医药学家,早在1600多年前,他就把利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讲得非常清楚,并且运用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假如葛洪能活到现在的话,这个奖应该当之无愧地授予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宝藏丰富,等待我们去学习,去钻研,去发掘。拿起书本,与书为友吧!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成长,让人终生受益,而无论何时,阅读就是。
何其有幸!一路走来,感恩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我读书的习惯,阅读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也相信更多的朋友,更多的人会爱上阅读。最后,借用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的一段话,祝福每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人生就像一朵花!如果你坚持读书,那么总有一天,当它的时机、季节、周围的环境,都到了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会开出渴望着美、善良和爱的花朵!

图为作者刘志远先生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