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我清境石头花
文/胡红拴

昨晚又一次接到文坛大家陈廷一兄之电话,问我为严卫东先生即将出版之石谱所写序言的进展情况,说来惭愧,文债及俗事的缠身,也让此篇序文成为文路上的“背水”之物,序文之动笔也就只能放在这个初夏听雨的早晨了。用《看我清境石头花》作此文题,源于近期出版的一期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刊《岭南观赏石》,书中有我所写的卷首语和为石友藏石所题的诗行,此句也是那些诗作中的句子,感觉着卫东先生所藏亦有此方意境,故,也"张冠李戴"一回,聊作此文之文题。
湖南是盛产奇石的佳地,也是石文化之风颇浓的藏石玩石大省,湘北的长江石系,湘西的幽谷奇石,湘南的矿晶尤物,都让潇湘石之一脉惊艳一方,特别是矿晶奇石,常常"惊爆冷门",惊艳世界。我编撰主编获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的《矿物华藏一一矿物岩石的诗意世界》和获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作品的《矿物珍宝一一岩矿美石世界的诗意记述》两书,其石谱标本,就是湖南的石友所提供,书中所录的大多数矿晶珍品,也多出自五岭北坡及湘南、湘西等湖南的大片区域。
我曾于郴州临武深入矿坑巷道数百米之地下观赏过矿晶们"待字闺中"的丽景,也曾深入武陵山脉的溪涧河流聆听过清流奇石的吟唱,近距离会心的交流,也让"悟"的神经更加活跃,似乎也自那时的瞬间,读懂了潇湘石家读石爱石听石悟石的心境,似乎也在那瞬间,让心涧上的石桥码出了可以说话的诗样文字,更让心径的独享,无意间爬出了"南山"的"东篱"。
“石”,从新旧石器时代发挥的作用,到成为我们人生的“玩伴”,可以说“石”早已是与人们“心心相印”,“形影不离”了。赏石人都有各自的赏石体验,但不管怎么说,“石”对人的心灵慰藉之功用,以及她慷慨无私赐予人们的乐趣,应该是赏石文化引人入胜重要的的魅力之所在。我始终认为赏石文化的内核,精神层面的价值要大于经济层面。从历代文人留下的文献资料来看,赏石文化的发展脉络应是人们寄情山水林木,“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小中见大”卧游山水情怀而得来的。宋代大诗人陆游在《闲居自述》里就有“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心情自述。
其实,古与今,中与西,赏石一脉之本意尽管略因时空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但总体仍然是在“异曲同工”之妙处不断地发展循环着。“寻”“观”“研”“品”“意”,每一步的心路,总有所得,总有心神愉悦的时空表达。当代赏石文化中赏石人的“石路”与“心路”历程,总与盛世中高层面的精神需求紧密相连。纵情山水,放歌自然,想想那穿行于密林溪涧、高崖山巅的感觉,诗意与远方的大美之乐,是单单都市里的风景难以代替的。旷野之美,自然之美,石韵诗意之美,“美”之大义于血肉骨髓的“畅游”,自是洗涤人们神髓与精神的一方良药。
军旅出身的严卫东先生是湖南常德市临澧县人。幼时的湘西北山水,也于无声处,填满了他成长中的骨血髓腔,湘西汉子,军人风骨,生活的阅历、经历与磨练,早已在他流动的热血里融入了石的坚硬与顽强,正如张家界的奇峰伫立,风骨的魂魄,当然也会让狂野的骤雨,于此也要低下头颅。
老子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法自然。"奇石之妙,在于"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石性,人性,自然之性,均可于一方清供,一方奇石中"窥""悟"出心径与生活的滋味,此,也许是赏石文化欣欣向荣的一个文化主因吧。
军人出身的卫东先生爱石成痴,除了上述之因外,我想,石性与军人气节心径上的相似等同,正是他于石道之上飞驰的动力之源。
2022年5月10日于羊城菊味书屋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等杂志编委。历任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山道》《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