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抒怀
作者:杨东 朗诵:沈虹
(一)

路绵亘时空:越江河、走山川、行大漠,穿古今、通世界、联人心。
路奠基百业。
路是人踩踏出来的,是人修筑出来的,是人养护出来的。
大道之行,公为天下,畅安舒美,文明共享。
路的变迁,折射理性之光、科技之光、精神之光、文化之光。
人筑路、养路,洒下汗水,倾注智慧,融进理想。
于是,路以路的形象展示历史的脉络,路以路的方向诉说社会的进程,路以路的走势显示人的伟力……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广袤的大地上,路不仅仅是“巨额投资”“长线密网”“人众民浩”的概念——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几代人的命运,是公路文化与百业文化千丝万缕联系的精髓。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千古戈壁、万年大山,凄风疾雨、严霜寒雪,春去秋来、月圆月缺……
公路人在哪里,路在哪里;以路为伴,以路建家;以修养路为职业,以修养路成就人生。
几分悲悯、几分壮烈,几分欣慰、几分豪迈,几分缠绵,几分刚毅。
从不择时而作,无论是炎热的夏日,还是刺骨的寒冬,只要在路上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
从不择地而做,无论是深山抗洪,还是平川除雪,哪里路上有险情、有障碍,他们就在哪里除险保畅。
烈日晒黑了皮肤,寒风吹裂了双手,他们坚忍着;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他们不在乎;几个月不能回家与家人聚一次,他们无怨无悔——青春奉献给公路,通途奉献给人间。
心里装着路,手上修着路,足下踏着路,掌上养着路,昭示职业的光荣与神圣;战胜一切挑战与困难,铸成普通人的骄傲与自豪;双脚丈量大地,两手铺出坦途,用最平凡的劳动诠释崇高人生的意义。
江河行地,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事业如火。
到处高楼林立,他们占据偏僻一角;到处歌舞升平,他们坚守平淡;到处繁华热闹,他们甘于沉寂。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让路在大地上奏出恢宏的旋律;赋予爱的无尽情怀,寄托所有的欢乐和希望,在苍穹下证明、检验生命的极限。
这就是公路人。
这就是公路魂。
(二)
一般说来,文化总是在自然形态下,经历漫长的过程,积淀、过滤、碰撞、裂变、聚合……多次循环往复形成地域特色、社群特色。但是,它非但不排除,相反更加需要有识之士以超常的眼光和力量大胆创新、开拓、引进、引导,加速文化的形成,从而与时代同步。
道路通天下,文化贯古今。一代代筑路护路人,以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加速公路的建设、发展,加速公路文化的形成,也文化着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没有精神支撑的文化必然苍白贫乏。
公路人精神,是公路人在漫长的修路、养路历史中积淀、提炼、升华、形成的。
道路在变,山河在变,戈壁在变,大漠在变,乡村在变,城市在变;不变的是追求,是理想,是情感,是风格,是信念,是氛围,是对全新生命意识的启迪,是对社会形象的塑造。
公路人用卓绝的付出积淀公路精神,公路人用超凡的智慧凝练公路精神,公路人用宝贵的生命升华公路精神。
公路人的精神,也是交通人的精神。他们在有形之路上架起无形之路,以耀眼的光芒照亮脚下的热土和自己有限的人生,也照亮他人和更辽阔、久远的时空。
公路是历史的,它承载了历代仁人志士报国图志的情怀。
公路是文化的,它承载了南来北往的车流和人类先进的科技。
公路是时代的,它承载了各个时期的修路、养路和交通安全畅通的理念和精神。
——有形文化把公路的历史建筑在辽阔的大地上;无形文化把公路人的精神传播到广大民众的心里。
都说公路人的历史是苦难的历史,却一代代前赴后继,事业不曾中断;都说公路人的工作繁重生活待遇差,漫长的岁月里却很少有人改行跳槽;都说公路人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退休回来观光的老人却感到道班温馨而舒适……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正是理想的目标和精神的家园赋予公路文化厚重茂盛、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种下春华,长出秋实;种下追求,奉献理想;种下情感,收获氛围;种下信念,展示品位;种下风格,塑造形象……
有人的地方就有道路,有道路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创造奇迹。
身后,迢迢道路;眼前,道路迢迢。
时不我待,继往开来,只争朝夕。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作者简介:杨东,笔名 天然、易然,主任记者。出生于甘肃民勤县农民之家,20世纪60年代初随母亲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务农两年,服兵役两年,当教师六年,在地省报当记者编辑十余年;历任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兵团支社社长、《兵团新闻网》总编辑。新疆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与他人合作)、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
主播简介:沈虹,新华网文艺创客主播,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