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六月份是洛南文化值得纪念的一个月份,这一月,伶伦文化研究院在洛南音乐小镇南山之巅竣工,接着举办了首届中国洛南音乐小镇伶伦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伶伦文化研讨会。郑金民老师在继包括仓颉文化在内的洛河文化之后,又潜心研究了伶伦文化,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伶伦文化月”周年到来之际,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伶伦文化,建设洛河文化,现分期推出郑金民老师伶伦系列文章,为建设洛河文化添砖加瓦,种植一草一木,希望朋友们有所收获。今天推出第7篇《认识伶伦在秦岭造乐》。
认识伶伦在秦岭造乐
文/兔卧荒山
传说伶伦是黄帝的乐官,是乐律的创始者,是中华乐圣,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管弦乐)的先河。
那么,伶伦造乐的地方在哪里?这便是本文认识的主题。
一、伶伦在秦岭造乐之地理认识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述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院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
《通典·卷一百四十三》记载:“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至昆仑之阴,取竹生於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两节之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因制十二管,吹以准凤鸣,而定律吕之音。’”
《汉书·律历志》又载:‘黄帝使泠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这些皆说明伶伦造乐在“大夏之西,昆仑之阴”之“嶰谷”。
那么“大夏之西”“昆仑之阴”之“嶰谷”所指地理在什么地方?
“大夏之西”系指秦岭。夏朝距黄帝(伶伦)时期已相隔大约700~900年的历史。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史献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大约延续471年后被商朝所代替。
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头条百科:《夏朝》)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同上)
“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的中国世袭王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同上)
这里的“夏”、“大夏”即《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记载的“大夏”。“对于夏朝的行政区,世传为‘九州’:豫州,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省境、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部。)……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同上)
由此看“大夏之西”无疑是陕南,是秦岭,是秦岭复地的洛南。因为,除去地理方位以外,这里还有洛水两岸提供伶伦一行所需的交通便道,以及伶伦造乐必需的竹子和自然之声。
“昆仑之阴”之“昆仑”系指《山海经》之“昆仑山”。在“昆仑之阴”地理文化出现之前只有《山海经》之昆仑山。《昆仑山真的有龙脉?为何称此山为中国“第一神山”》(百度:作者/轻旅)说:“我们对昆仑山的认识起于《三海经》:‘山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而《山海经》中“昆仑山”的传说起于大禹和伯益。大禹和伯益密切合作这是他们在大夏国治水(洛河下游)的时期,所以《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很可能是大夏国内,顺着洛水向西的某一区域,“昆仑之阴”和“大夏之西”很可能同指。
再者,《昆仑山脉》(来源:百度百科)这样说明:“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然而,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神话中的昆仑山乃是存在于现实的‘昆仑仙山’。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场所在地,后因变故逐渐隐出。”
“现实的昆仑山在国家地理上,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东延青海境地内,长达2500多公里。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介山。东段分出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同上)
再有,《真正的昆仑山到底在哪里?》(来源:百度百科)这样说明:“目前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是横贯于新疆、西藏、青海之间绵延2500公里的庞大山脉,这个定义源于汉武帝,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讲述于阗国南部有高大雪山、产玉、有河从此山出,为黄河之源,形似古书记载中的昆仑之丘,汉武帝大手一挥,当即将之命名为昆仑山。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现实昆仑山在大秦岭之西,无法靠近大夏国,更无法走进大禹、伯益的视野,伶伦造乐从大夏国之洛阳出发不可能舍近(秦岭)求远(现实昆仑山)。
另据《节气与十二律吕》(来源:头条百科)中记述“律吕的发明是在中国的西北。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形状像竹子,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埋在天山的阴谷。由于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地上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管口用“竹衣”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的管子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是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个月有一根管子喷出灰来发出来不同的声音。这样有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是六阳之声,下面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是六阴之声。”
这里的“天山”是古时传说中的天山,类似于“昆仑山”,实际上是秦岭大山。因为现实的天山不在陕西、河南边界,现实“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葛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天山。”
所以无论“大夏之西”,还是“昆仑之阴”所指方位和地理对象只能是今天陕南的秦岭大山,而绝不会是跨过秦岭山脉之西的现实昆仑山。
二、伶伦在秦岭造乐之历史认识
秦岭是伶伦造乐“大夏之西”的大山。《昆仑山真的有龙脉?为何称此山为中国“第一神山”》(百度:作者/轻旅)一文道:“我们对昆仑山的认识起于《三海经》:……然而我们很难确定,《山海经》中的‘昆仑’现如今到底在哪里。”这里的昆仑山现今无从考察,但“昆仑”的地理概念此时植入人类。
上文接着说:“有人说,古代和神话有关的昆仑山,应该是泰山。也有人说应该是秦岭。”
泰山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贯穿山东中部,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西靠黄河,处在黄河下游地区,在“大夏”东北方向;秦岭在陕南,北邻黄河,处在黄河中游地区,在“大夏之西”方向。
这样以来,《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记载的“大夏之西”,由于原作者大禹(夏朝开国君主)、伯益(大禹治水主要协助者)当时就是“大夏”的风云人物,他们所创作的《山海经》之“大夏”不言而喻就是夏朝,就是今天的河南和湖北等地。故而,黄帝(伶伦)时期“大夏”国的位置今天是确定的,故而伶伦造乐的“大夏之西”之大山只能是秦岭。
黄帝(伶伦)时期,洛河流域的秦岭也属于“大夏”疆域。《华夏民族》(来源:头条百科)记述:“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
又于距今约7000~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
最后,在距今约4600~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出自大汶口文化)。
华夏族于商周时期迁往江汉平原,往后南迁至南部更深远的区域。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这几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这说明由于新疆、西藏和青海,以及其域内的现实昆仑山当时不在“大夏”国疆域之内,故无论是黄帝率领伶伦一行,还是黄帝命伶伦带领人马前行,沿洛河而上自然进入秦岭山脉,而不可能去很远的现实昆仑山。
在黄帝(伶伦)时期前后洛南就有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播。据《洛南县》(来源:搜狗百科)记载:秦岭南麓唐虞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前21世纪初到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洛南均属梁州。据《范志》载:“唐虞之间,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号为十商。洛在当时为诸商分壤。”而黄帝(伶伦)的历史时期则是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而更甚者在此之前燧人氏后裔已到地处秦岭腹地的洛南(见《燧人氏》)。
这说明,在黄帝时期、在伶伦造乐之前洛南就有人类活动;在黄帝时期、在伶伦造乐稍后,洛南则有国家机构管理。所以,在黄帝时期,伶伦前来秦岭造乐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伶伦在秦岭造乐之文化认识
洛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与黄河交汇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徙,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头条百科:《夏朝》)这说明华夏民族早期在黄河活动,后沿黄河而下到“河洛地区”又沿洛河而上,从黄河流域转入洛河流域,从秦岭以北绕过秦岭主脉转入(进入)秦岭主脉以南的秦岭复地。在此同时把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带到洛河,形成洛河文明和洛河文化,进而形成河洛文化和洛河文化。
秦岭地处中国版图中央,北连黄土高原南接四川盆地;是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秦岭高峰之华山。
从西部向东进入陕西境内的秦岭东段在此散发展开,其形恰似手指状,向东南伸去,从北向南依次是:华山、蟒岭、流岭、鹘岭和新开岭。华夏洛河就发源于草链岭,顺秦岭主脉南麓,蟒岭以北,涓涓流淌130公里,孕育了洛河文化,著名的洛南猿人、“河图洛书”之“洛书”(神龟负书)、燧人氏后裔、黄帝南巡、仓颉造字皆在秦岭复地洛水两岸,皆在此落地生根。
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明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对于伶伦造乐来说,先人已经开辟的文明和文化沃土自然是优先的选择。伶伦在这神秘秦岭复地,在洛河源造乐,对于文明的发展,对于文化的传承则是继往开来、锦上添花的事情。
无论从地理、从历史,还是从文化的角度,伶伦造乐选择“大夏之西”之秦岭则是无可挑剔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