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王岩匠前面加上一“小”字,主要是便于将他与他父亲老王岩匠区分开来。
小王岩匠手艺活是他父亲老王岩匠亲自传授的,而老王岩匠的手艺他自己父亲的亲自传授,老王家是地地道道的石匠世家,不过真正发扬光大,还是小王岩匠。
手艺高的人,都是有性格的人了,小王岩匠当然不例外了。他平时厚道谦和,可是要是惹发了他的犟脾气,那可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也因此他的一些轶事,成了我们老家十里八村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噱头。
他文章不如我,我命运不如他
小王岩匠四代单传,这也造就了老王家忠厚待人的良好家风。四代单传,这就不难想象,小王岩匠在家里是如何的宝贝了,不过,小王岩匠并没有因此养成娇生惯养的坏脾气,老王岩匠夫妇虽然宝贝小王岩匠,但是做人的道理还是没有因此荒废。小王岩匠在学校读书一直品学兼优,可惜生不逢时,那年月取消了高考,实行推荐上大学的机制,小王岩匠高中毕业后,就只能老老实实回到老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然,不只他一个人运交华盖,他们村和他年龄相仿的、同时高中毕业的还有三人,其一是大队支书的侄子,这位倒也罢了(本来就不是纨绔子弟,但偏要以纨绔子弟自居),另外两人还是学了些东西的,可是,大政策大方针,也只能遵从了。
小王岩匠于是就跟随老王岩匠一块干岩匠活儿,正好县里要建一个水电站,每个生产队都要抽调二至三人去干活,生产队就将这活儿派给了老王岩匠父子,这本来是有点贬谪性质活儿,家里两位顶梁柱都被派出去,家务活一点都不能帮忙了,换做别人谁会愿意呢?可是他们老王家就不同了,谁叫他们老王家人丁单薄呢?
当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机会,小王岩匠才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学得了一身过硬的岩匠本领的,顺便还找了个老婆。
那会儿,正是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候,可是有名的也就区区几部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可能是太单调的缘故吧,上面要求每个生产队都要编排一个节目,既要具有样板戏的基本套路,又不能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水电站工程部自然也要排练一个节目了,于是,工程指挥部决定走群众路线,因为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素材都有,演员也不愁,就地取材就行,而将素材编成适合舞台演出的剧本成了关键中的关键。可惜这回群众的智慧发挥不出来,指挥部运用了好几种鼓励措施,来征集剧本。小王岩匠就脱颖而出了,他原本一心扑在学手艺上,因为鼓励措施太诱人,于是就决定试试写剧本,没想到一下子就被采用了,而且还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生产队的队长听说了,马上让小王岩匠回来,因为就快演出了,可是队里的节目都还没敲定呢!那年月,粮食是可以烂在田地里的,但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各项运动任务,生产队长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小王岩匠对队长这样不近人情的做法很反感,不想为他分忧,可是老王岩匠说,你必须回去,并且还要竭尽全力将节目排练好,只有这样,生产队的人才会对我们家好起来,我们是座家户,不是过路客,不能快意恩仇啊。
小王岩匠就回来了,依据生产队当年的科学种田,编写了一个名叫《腐殖酸安肥料好》的剧本,主题部分是唱词,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谱曲是他妈妈完成的。小王岩匠的母亲是当年县立初中高材生,喜欢唱山歌、民歌,各种样板歌曲一到她嘴里,就能达到乱真的水平,有着十分高的音乐天赋,她将《门口挂盏灯》《马桑树儿搭登台》等民歌曲调和样板戏的一些曲调融合在一起,谱出的曲调悠扬婉转,十分动听。
这样的节目当然是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全县第一。县文工团又进行了加工润色,物色人选,再进行排练,参加全省汇演,一举夺得全省第二名。
县文工团也因此看上了小王岩匠,打算将他招工,谁想到政审不合格!据说小王岩匠的母亲的成分高,是中农,不属于团结对象!运气了支书的儿子,因为他看过剧本,更重要的是他还参与过演出!
小王岩匠只好认命,重又回到水电站工程上去了。他在那里编写的剧本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就是谱的曲子不够好,所以被淘汰了。不过,有位参与节目排练的姑娘,十分欣赏小王岩匠的才华,对他芳心暗许了。
那一年,大队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小王岩匠因为表现优异,也在推荐者之列,一同被推荐的还有他们同一年高中毕业的那三位同学,其中就有支书的侄子,这个名额毫无悬念地被支书的侄子摘走了!
面对失去的机会,小王岩匠只好感慨地说:“他文章不如我,我命运不如他。”不曾想,这句话后来成为我们村村民嘴里自我解嘲的名言。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那位芳心暗许的姑娘,为了安慰小王岩匠,竟然以身相许,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春风一度,竟然珠胎暗结,于是,小王岩匠就抱得美人归了。
管他是张先生,还是李后生,先生的、后生的都是我的儿
且说小王岩匠没能金榜题名,倒也洞房花烛了,也就一心一意的养儿育女了。可能是老王家多年来修桥补路、行善积德,感动了傩缘菩萨和送子娘娘之故吧,小王岩匠夫妇两年就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命名王彰,老二起名王礼,两兄弟之间只相隔了11个多月。
就在王礼出生的那年冬天,恢复高考了!这可大大出乎小王岩匠意料之外,能像先前那样,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小王岩匠不能了!他有了两个儿子,父母年事已高,不可能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同村两位高中同学竟然就在那年冬天考上了大学!小王岩匠那是一个“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啊!想当年,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他的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和他那可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过到这时候了小王岩匠也看得开了,自己不行了,就寄希望于下一代,于是更加勤勤苦苦地劳作,为儿子们求学创造条件。
接下来生产队也就联产责任制了,联产责任制之后,老王岩匠就又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小王岩匠,小王岩匠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外边挣钱!他也因此除了芒种忙收之外,一年四季都在外边干活挣钱。
粮食产量上来了,老王岩匠煮酒的技艺就又有了展示的平台。老王岩匠煮酒技术堪称一绝,用同样的酒曲,同样的包谷,煮出来的酒,愣是没有那种令人反感的包谷糊烧味,香醇绵绵,不打头,不伤胃,不口渴。老王岩匠一开灶,老王家就成了附近几个生产小组的经贸中心:背了包谷来换酒的、拿钱买酒的、用土特产抵押换酒的等等,农闲时候,简直就是络绎不绝。小王岩匠灵机一动,反正政策允许,不如索性开个代销店,于是就开了个代销店,经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顺带收购一些土特产品,价格与乡政府的供销社一般无二,且童叟无欺,这就方便了周边几个生产小组的民众,加上老小王岩匠又都喜欢急人之难,边坊邻里要盖个简易的猪圈牛棚之类的,他们父子二人一包烟一杯酒就帮别人把活干了,老王家要有什么大务小事,周围村民也都乐意相助,于是家业渐渐兴隆起来,声誉也好起来。
这时候,老王家又添了一位带把的新丁,老王岩匠那才叫一个高兴啊!四代单传,这会儿老天开眼,一连串生了三个孙子!
说话间,也就田地下户了。田地下户的时候,乡村两级基层干部,那是忙得焦头烂额、脚不沾尘,村民们都抱着寸土不让的信念,争得不亦乐乎,小纠纷小摩擦那是比比皆是,就是头破血流、断手断脚的惨事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乡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承包我们村的是张副乡长(当年小王岩匠招工时候的政审组长,那时候是公社的秘书)和李秘书(原支书的侄子,被推荐上大学的那位)。这二位从下到村里,就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
这天已是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时候了,二人来到了老王家,远远就听到有两个童稚的声音在不知是朗读亦或是朗诵:“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家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老王家如此雅起来了?两人不约而同想看看究竟。
只见老王家店门敞开,两个七八岁的男孩在店子里旁若无人的读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那甜嫩的声音太令人动心了,两个小男孩太可爱了,本来老大比老二足足大了十一个多月,只是老大患了一场大病,迟滞了身体成长,以至于和老二差不多高,乍一看就是一对双胞胎。
张副乡长禁不住问道:“小朋友,双胞胎吧?叫什么名字?哪个先生,哪个后生?”其中一位孩子说道:“我叫王彰,他叫王礼,彰先生,礼后生。”
张副乡长不觉莞尔,看着李秘书说道:“张先生,李后生!看看,小朋友未卜先知啊!”
就有一个声音传过来:“管他是张先生,还是李后生,先生的、后生的都是我的儿!”
张副乡长和李秘书回头看时,小王岩匠刚走上塔子:“哦,张副乡长和李秘书啊,稀客稀客!我去提椅子去!”
直到小王岩匠从屋里提椅子出来,两人才从尴尬中走出来,小王岩匠说:“塔子里凉快,先在塔子里坐坐,犬子无状,还请两位干部多多体谅!”接着又对外边喊道:“翠芬,别磨洋工了,快回来做饭,乡干部来我们家访贫问苦来了!可不能让乡干部饿着肚子干工作啊!”
张副乡长讪讪地说:“你就别客气了,我们来,就是想看看你们组有没有纠纷摩擦等情况的!问完情况,我们还要去下一个组!”
从此,村里又多了一句霸气的话——管他是张先生,还是李后生,先生的、后生的都是我的儿。
草鞋棒打月儿——有架干(分寸)的
田地下户了,农村粮食产量也迅速地高起来,农民们就大力建造晒粮食的塔子,当时,最好的晒粮食的塔子莫过于石头铺成的了,这段时间是岩匠们发挥技能的辉煌时段。小王岩匠的业务更是应接不暇,有时候,甚至老王岩匠都不得不披挂上阵,要知道老王岩匠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这不,邻村有户人家要建造晒谷塔,请了几批岩匠开山采石,结果都失败了,于是就来找小王岩匠,而小王岩匠正忙着为另一家建造晒谷塔,可是那家人曾对老王家有恩,推辞不得,这时候,老王岩匠就只好出山了,他接过儿子的活,让儿子去给曾经的恩人家开山采石去。
小王岩匠带着两位徒弟去看采石场,他问徒弟:“你们看,这石料能开出来吗?”徒弟们说:“恐怕很难,石头纹理细密,是一个整块,再看看前几批岩匠开凿的痕迹,就是开出来了,老板也未必满意——师傅您看,从开凿的痕迹看,开出的石块起码有一尺多厚,晒谷塔的石板最多不超过五寸,那么厚的石板,不光是加大了我们的施工难度,就是他们搬运也得多费许多工,我们可以建议老板买别人的石料,只不过搬运路程远一点,可是要合算得多!”
小王岩匠说:“东家要是愿意买别人家的石板,也不会让我们三人来了!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弄清其实质!开山采石,仅仅凭经验是不行的,还要认真研究石头的质地!再仔细看看别人开凿的痕迹,是不是在五寸左右处有一两公分的杂质,且纹路平直?这就是开采的关键所在!我们只要在开采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开采出来的石板是最好的建造晒谷塔的石料!东家还可以卖出许多石料呢!”
于是就开工了,一连五天,东家没见小王岩匠开出石料,忍不住就问了:“你们进展怎么样了?要是太难开,就别勉强了!”小王岩匠说:“老板请放心,我们是草鞋棒打月儿——有架干的,要是开不出来,我们早放弃了!”
果不其然,第八天的时候,石料就开采出来了,东家看着那么平整的石板,高兴得心花怒放。于是草鞋棒打月儿——有架干的,就成了我们村的歇后语。
王岩匠吃饭,要顾到(平均达到)那么多油盐
话说邻村有一特别能算计别人的铁算盘,什么事都算的丝丝入扣,不管做什么,从来就只有自家占便宜,没让人家沾光的。因曾为小王岩匠家做过几天木匠,当时,别人都是帮工,没要小王岩匠开的工钱,这位铁算盘当然也不好意思收工钱,就觉得好生晦气,就盘算着一定要将这个人情要回来,否则就亏大发了。
这年正月二十,铁算盘的邻居建造晒谷塔,请的是小王岩匠,铁算盘收回人情的机会就来了。
小王岩匠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开山采石、砌堤、建塔等工序。
小王岩匠施工的时候,铁算盘时常来工地上参观,他发现小王岩匠的活儿干得又好又快,而且饭量也不大,每餐饭就吃两碗半!这比他铁算盘同村的张岩匠的饭量整整少了一碗啊!张岩匠也欠着铁算盘人情,铁算盘本想让张岩匠和小王岩匠一起上工,这样可减省做饭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比较之后,铁算盘改主意了,小算盘一打,就决定让小王岩匠单独施工,这不仅能节约粮食,而且还能减省工钱,更难能可贵的是,小王岩匠从不像张岩匠挑食,真可谓一箭双雕。
小王岩匠干完活,准备干下一单活去的时候,铁算盘就找他来了,让他三月初十开工为他铁算盘建晒谷塔。小王岩匠就蒙圈了,因为那是芒种忙收的季节了,他是要回家抢季节的,不答应吧,又还欠着铁算盘人情,答应吧,错过了季节,粮食就肯定要减产!不过铁算盘果然名副其实,一下子就看出了小王岩匠的心思,就说:“王岩匠,我知道这是农忙时候,可是我请阴阳先生算过,这是我家破土动工的黄道吉日,你看这么的好不好?我们一家呢,可以帮你们家抢种抢收,就算是换工吧,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铁算盘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由得小王岩匠不答应。其实,这是铁算盘的高明之处,之所以不让小王岩匠在为邻居干完就开工,那是因为他认为这段时间白天时间短,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白天的时间长了,温度又还不是特别高,中午休息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干活的时间就相应较长了,工期也就相应较短,要开出去的工资相应就少了。
于是,小王岩匠就准时来铁算盘家为铁算盘建晒谷塔,头两天,小王岩匠还是每餐饭只吃两碗半,第三天可就要吃三碗了,第五天,就要吃三碗半了,铁算盘即心痛又纳闷:小王岩匠为什么在邻居家每餐饭只吃两碗半,到他家怎么就要多吃了一碗呢?就去问邻居,邻居告诉他:“我们家每顿饭都有肉,你们家肯定舍不得炒肉,所以他的饭量就大一些了!”铁算盘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就不再纠结这事了。
可另一件事又让铁算盘纠结起来了:铁算盘每天收工回来,都是要看看工程进展的,干活的时间应该是增加了,可是小王岩匠的进度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那么快!又不好意思问,只好在心里纠结着,因为小王岩匠干活那是有口皆碑的!过了一段时间,铁算盘终于忍不住了,就去问邻居,邻居告诉铁算盘:“王岩匠干活是有定规的,每天要干多少活,必须完成,冬季、初春,时间短,他天没亮就上工,夏季天气热,中午休息的时间长,就延迟收工时间,绝不多干,也绝不少干,不过,总体来说,他比别人干得快、干得好!”铁算盘怅然而归。
想想也是,每回都是他算计别人,可没想到这回他的算计失误了。铁算盘有一手高超的木匠技艺,只因为他特别爱算计,除非迫不得已,否则是没人愿意请他,他只好老老实实在家干农活,不过由于他精明的算计,又特别爱钻营,他家的经济条件在村里还能处于中上水平,他有一儿一女,儿子第一年没考上大学,铁算盘却还能让他复读,这算是他最大方的体现,他的女儿本来学习成绩特别好,考上高中只读了一年,就被逼着辍学了,主要是铁算盘认为女儿终究是别人家里的人,花那么多冤枉钱干嘛啊!更何况那会儿同时送两个高中生确实也不容易呢?
铁算盘这回算盘不灵,心下十分懊恼,回到家里,忽然看见缸里还泡着十几个糯米粑粑,这会儿谁也不愿意吃了(当年正月的时候,这糯米粑粑是待贵客的,农忙季节,农民是不愿吃这玩意儿的,因为不易消化,积在肚子里,烧心,口干),不如就让小王岩匠帮忙消灭了。
第二天,铁算盘让他女儿为小王岩匠准备的午饭就是四个煎炸得松软可口的糯米粑粑!同时,想到吃了这玩意儿,容易导致口干,晚饭就叫女儿煮了一大鼎罐稀饭,炒了三大碗干腌菜。
且说小王岩匠收工回来,见了那么一大鼎罐稀饭,也就没客气,大一碗二一碗的吃,一连吃了十来碗,三碗腌菜,也消灭了两碗,看看鼎罐里只剩下一小半,这才意犹未尽地放下筷碗,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铁算盘回来了。铁算盘看了看小王岩匠的战绩,就说:“王岩匠,你回去要不要我送送你?”小王岩匠说:“多谢,不用,多屙几泡尿就可以了。哦,忘了告诉你,碗柜顶上还有三个粑粑,你们热一热,吃了吧,别浪费了!”
小王岩匠出门的时候,正碰上铁算盘的女儿,小姑娘(应该是大姑娘了)笑着说道:“王叔,你吃了那么多稀饭,肚子里怎么装下的?”小王岩匠也笑笑说:“没办法,撑破肚子也得吃,我王岩匠吃饭,每天要顾到那么多油盐!”
后来这句话,也就成了嘲讽小气抠门老板的经典语录。
有朝一日毛长齐,凤还是凤鸡还是鸡
当年有一天,村里(当时是大队)一群年轻人聚在一块谈天说地,小王岩匠因为知识渊博又见多识广,竟然成了主讲人!支书的大侄子(那位被推荐上大学了的哥哥)有些不服气,就说:“你王岩匠再有本事,不照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吗?学那些没用的东西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小王岩匠当时也就没好气地回答道:“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毛不如鸡,不过,有朝一日毛长齐,凤还是凤鸡还是鸡!”
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这话就兑现了。小王岩匠的老大老二清华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省城工作,老三华东交大毕业后,也分配在市里工作,小王岩匠的三个儿子,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说是人间龙凤也不为过。而老支书一家的后辈可就没有这么风光了:老支书的孙子成了一位瘾君子,被劳教过好几次;那位工农兵大学生的儿子,赌博赌得倾家荡产,他父亲挪用公款又东窗事发,被开除了公职!那位嘲讽小王岩匠的人的儿女,根本连高中校门都没进过,真真正正的一群土鸡、毒鸡!
在儿子们工作之后,王岩匠干过几年养猪专业户,加上煮酒,挣了不少钱,这些钱都为儿子们买房子交首付了,接下来很不幸的是,有一次山体滑坡,将王岩匠的养猪场掩埋了!王岩匠一夜回到解放前,于是就决定重操旧业,可是,走出门去,才发现时代变了,社会对岩匠的需求不像过去那样大了,挖机、电钻远比手工开山快捷得多,水泥价格降低了,砌堤也不像以前需要将石料钻凿得方方正正,随便用一些石块就能砌堤!
不过,好在王岩匠基本功扎实,转行干泥工易如反掌!于是,王岩匠就成了王泥匠。干了几年泥匠,有几位村里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岩匠就又动了外出看世界的念头,反正现在而今眼目下,儿孙都不用他操心,出去见见世面,也省却了儿子们让他外出旅游的经费。
推广桑普
本来王岩匠是六十多的人了,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是不会聘用他的,可能是当年办身份证的时候,工作太繁重了之故吧,竟然将他的年龄由54年出生改成了64年出生的,这就为王岩匠的打工大开方便之门。加上王岩匠虽然看起来显老,但显得精明强干,用人单位肯定乐意接受了。
王岩匠当然是被他的弟子们带着去的,所从事的职业也当然是砌墙之类的泥工活了。干泥工活远比在工厂里边承受酷热舒服,且工资待遇也很理想,王岩匠自然很乐意了。
王岩匠的弟子们一直没弄明白的是,王岩匠是高中生,并且干活之余还酷爱看书学习,文化功底相当深厚,可是他怎么就成了“推广桑普”形象大使呢?一些在老家都快要被淘汰了方言,他竟然在异地他乡使用,并且还固执己见,甚至不可理喻,弟子们问他原因,他只是讳莫如深地笑笑,并不解释。
有一次,他们砌墙组去十七层砌墙,组长因为有事提前下去了。收工的时候,组长在一楼等着他的组员,组员都下来之后,组长发现他的工具箱不在身边,就问谁看见了他的工具箱。组员们说没注意,只有王岩匠说道:“我见过,在皮头(上面)!”组长一脸懵逼:“什么皮头,皮头是哪儿?你能不能说清楚点?”王岩匠说:“皮头就是皮头,很清楚很明白啊!”组长那个急啊,因为他的钱包以及许多证件都在里边呢,可这会儿偏偏王岩匠的几位弟子又不在,没人翻译,组长倒也能急中生智,就让王岩匠比划比划他的工具箱的具体位置,王岩匠也急了,用手指着上面说:“就是皮头,这还不清楚吗?”组长终于明白了,他的工具箱还在十七楼!就说:“你说上面不就结了?什么皮头!”王岩匠脸涨得通红:“皮头就是皮头,什么卵上面!上面是指那些当官的!”经过这段解释,耽搁了宝贵的时间,塔吊师傅已经下班走了,组长只好爬上十七楼去取工具箱,吃晚饭的时候组长对组员说:“今后彼此照应着点,下班走人,看看同伴有什么东西落下,顺便帮忙带回来!避免无谓的损失!”王岩匠讪讪地说道:“是这个理,早就应该定这么条规矩,我今天吧,怕扯蛇尾巴(好心被误会),没敢帮组长拿他拉下的工具箱,该罚,这段时间忙完了,我请连俺(你们)喝酒!”
工程告一段落之后,王岩匠果然没爽约,请泥工组全体人员下馆子喝酒。工友们也都陆陆续续来了,可是到了约定的开餐时间,却少了三人,这三人说好了不缺席的,可就是没有按时到来!打电话又不接,王岩匠就说:“这三人是不是遇到麻烦事了?我去看看!”
王岩匠就风风火火地跑出去接他们,转过一个街口,就看到他的三位工友被一群人围住了,吵得挺凶的,都快要打起来了!王岩匠知道自己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身就跑回饭馆来了,还在门口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快、快去帮忙,他俺(他们)和别人歹(打)起来哒!”还是王岩匠的两位弟子反应快,说:“他们三个人遇到麻烦哒,我们快去帮忙!”于是就都明白了,都冲出去打接应,可当接应队伍赶到的时候,准备开打的双方被110拦住了。架没打起来,但是兄弟情义却得到了考验。
于是又回到饭店吃饭喝酒!王岩匠亲自掌壶,每人斟满一杯酒,发言:“兄弟们都是好样的,真性情,我老哥敬各位兄弟一杯,来,端起杯子,一口歹(喝)哒!我先歹为敬!”工友们也就猜出“歹”的含义了,王岩匠的弟子们又解释了一番,于是工友们就明白了“歹”在桑普中意蕴丰富,而又形象传神。
接下来更精彩。王岩匠随着砌墙组又外出干工程,砌墙组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应该是粉刷组的活儿了,可是,因为粉刷组前一段工程没完工,公司决定,砌墙组客串粉刷组,先刮好底子,砌墙组当然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了,也就干起了粉刷活。
这时候,王岩匠发现搭架组安装的围网有几处不牢固,就提醒搭架组重新加固,加固很费时,搭架组没引起重视,认为王岩匠是杞人忧天、是狗拿耗子。王岩匠不便再争,而这一番争论,被施工队队长听见了,他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搭架组派一人在施工的时候,提醒过往行人,远离施工区域。
尽管如此,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天,十多位大妈路过施工区,被派来提醒过往行人的搭架组员,认认真真履行职责,让大妈们不要抄近路,绕一绕,安全一些!施工队队长也正好在那里拿着手机拍摄这一场景。也合该出事,那天,塔吊出了故障,正在维修,砌墙组就临时用那简易的起吊装置吊运材料,忽然吊绳断了,吊运的材料散落下来,偏又是那围网松动处,部分材料砸在钢架上,就冲出围网,飞落到了外面,一位大妈就被砸中了头部,当即就倒下了。
王岩匠见到了这一幕,就在上面大声说道:“伙计,赶快打120和110!”自己也就飞快的冲了下来,这时候,完好无损的大妈们马上冲过来,问那位提醒她们的员工,谁是这里的负责人,队长也正跑过来,员工指指队长,几位大妈就怒发冲冠地包围过来,队长见了那架势,吓得拔腿就逃,连手里攥着的手机都跑丢了。
恰好王岩匠从楼上跑下来,见队长的手机丢在地上,赶紧跑过去捡起来揣进兜里。
而120和110先后赶来,局面就得到了控制。
然后,公司派人来协助派出所调查情况,王岩匠又借机推广了一回“桑普”,他说队长落荒而逃时候相当形象:“队长看到情况不妥,一培就biáng(跑)哒!还把手机都ruá(丢掉)哒!不过,出事的时候,他正在这个趴场(地方)拍摄当时的现场!手机里边应该有事发的真实记录!”
公司管理层对王岩匠的表现,那是相当认可,因为王岩匠早就有未雨绸缪的建议,事发之后积极参与处理,并且处事不惊,有条有理,当下就委任他为施工队队长,并且一次性为他交了十五年的养老保险。王岩匠在公司管理层眼里憨厚老实、精明强干、人缘好,甚至老总都亲自出面,要求王岩匠在他公司里再干十年!
王岩匠就对公司老总说:“老总啊,其实我瞒了你,我的真实出生时间是54年的,是当年乡政府办一代身份证的时候,弄错了的!”哪晓得老总说:“老王啊,这我都知道,您老的两位优秀儿子什么都告诉了我,他们说,只要您老愿意干、身体允许,随您干到什么时候都可以!我看您老身体,再干个十年,也没问题啊,您啊,现在就是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工作!他们还说等他们的儿子再大点,就将您的老伴送到这里来的!”
这回轮到王岩匠蒙圈了,原来他的一切行为都在儿子们的掌控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