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师自通说刘裕
文/朱双顶
翻开中国历史,唯一一位被称为“战神皇帝”的开国君皇刘裕,以自身的作为开南北朝时刘宋王朝之先基,在历史上留下十分炫耀的一页,被后人评为“定乱代兴之君”。就是这样的以武定国的“战神皇帝”,却未能在如日中天之时实现一统天下,造成了后来的南北朝并立对峙,留下历史的遗憾,这是为何呢?

寒门孝子
刘裕,虽头顶光环,其远祖为汉高祖刘邦之第楚元王刘交,但这也未能依靠祖上的荣耀来改变他的命运多舛,早年过着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后来所取得的一切,完全是凭靠自身的能力和作为,真正的从刀枪剑戟中出生入死地打拼出来的,得天下是靠己不靠天。
晋哀帝兴宁元年,有个叫江南丹徒县地方,一位乱世枭雄出生,他就是刘裕,字德與,小名叫寄奴。他的远祖楚元王受封楚地,建国彭城(今江苏徐州),子孙就在此居住了。等到晋室东迁时,刘氏也始徙丹徒县京口里。刘裕的祖父刘靖曾任东安太守,父亲刘翘也为郡功曹,从楚元王交算起传至他已历二十一世了。按理说刘裕生于官宦之家、有着皇家血脉,怎么就流落成一名寒士呢?
原来刘裕生来就命带多舛,一出时母亲赵氏就得病暴亡,他的父亲认为这是生他不祥所致,一怒之下,就要扔掉他,幸亏有一从母,怜悯侄儿,将刘裕收留独养,他因此而得以生存下来。所以他被父亲取名为裕,意为多余。后来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位继妻萧氏,恩待刘裕,勤加抚育,让他健康成长,年未及冠身高就有七尺(旧制)有余。谁想天不佑人,15岁时父亲又生病去世,只剩下孤儿寡母。他的继母带着他和两个异母弟弟艰难凄凉度日,家计复又萧条,常常心患忧伤、身存冻饿。刘裕虽平日里喜欢弄拳棒、善骑射,无奈乡里间无从施展身手谋生,只好靠做草鞋换粮食,砍柴为炊,劳苦得很,还不能吃饱肚子,是有一餐无一餐。就是这样,他孝敬继母,却是必诚必敬,宁可自己受饿,也不让继母少吃,每天奉过继母早餐,自己才草草进食。他整日里出外劳动,不是卖鞋,就是砍柴,有时见了飞禽走兽,也就随手射到几只,取来充饥。历史评说刘裕自小不喜读书,只是初识几字,可能就与他的生存环境有关。
寒门孝子就成了那时刘裕的标签,这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即使后来坐上了龙椅,也未能改变他当初形成的生活之风与孝道。后人评他“起自寒微,素性俭约,游宴甚稀,嫔御亦少,不宝珍玩,不爱纷华”。说是一次宁州献给琥珀枕,光色甚丽,恰好遇到征伐后秦,他听说琥珀可治疗金创,当即命人捣碎,分给各位将领。等到平定关中,刘裕得到秦主的从女,一时为其美丽异常的姿色所迷而废事,被谢晦片语提醒劝谏,他当晚就将此女送出。建造台舍时,有人奏请将东西堂施局的脚床,用银涂钉,被他斥责,只准用铁钉。又有一次,岭南献入一筒细布,一端八丈,精致异常,刘裕斥责此布太为纤巧,费尽人力物力,当即交付有司弹刻管辖此地的太守,并将此布发还,发命禁止以后再做此类布。他的女儿下嫁,送给的钱物也不过二十万缗,无绵绣金玉之物。平时伺候母亲非常谨慎,即位后仍做到每日清晨,必去问候母后,他去世后,身为太皇太后的继母萧氏,哀伤过度,不久就追他而去。在家中起居问候,他要求儿子们一概穿常服,行家人礼。又命他人将自己贫寒时所用的农具,收藏宫中,留示后人。可以说,刘裕的寒士孝道德行足以昭示后代。
北府起家
关于刘裕起家,倒有一段传奇之说。说刘裕早年一次到新洲砍柴,在芦荻之中遭遇一条大蟒,头似巴斗,身似车轮,张目吐舌,十分恐怖吓人。刘裕突见也未免一惊,急从腰间取出弓箭,仗着天生神力,射向蟒蛇,蟒蛇受伤负痛而去。第二天刘裕再去此地时,又看见几名童子,都穿着青衣,围着一臼在轮流捣药。他很是好奇,就上前问是怎么回事。一童子答道:“我王为刘奇奴所伤,派我们来采药,捣敷患处。”刘又问道你王是谁?童子回说:“我王系此地土神。”刘裕慨然地说:“你王既然为神,为何不杀寄奴呢?”童子说:“寄奴后当大贵,做君王的人是不会死的,怎么可以杀他呢?”刘裕听说后胆气更壮,大声喊道:“我便是刘奇奴!是来收拾你们的。”这些童子一听“刘奇奴”三字,吓得一哄而散逃去,留下了臼与药。刘裕趁此将臼中之药一齐取归,从此用此药给人治伤,每遇刀箭伤之人,用此药一敷即愈。这便是刘裕射蛇之传说,与其远祖刘邦的斩蛇之说,有着异曲同工。刘裕也由此自认前程远大,不应长期羁绊田地,埋没终身,在与继母商仪后,便踏上了投军求前程之人生。
东晋自谢安出山成为晋王朝的柱石之后,便得到了逐渐的趋稳。这得益于谢安将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了朝廷,谢玄做了将军之后,招摹训练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北府兵”。正是靠着这支英勇善战的北府兵,终于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完胜。从此,北府兵便有了显赫的名声,成了一支百战百胜之军。刘裕也很有眼光,首次出山,就选择了这支军队入门,投靠了北府兵冠军将军孙无终处,开始军旅发家生涯。
初次投军的刘裕,很是幸运的遇到相助贵人,只因自己的身材高大、状貌魁梧,便得到孙无终的赏识而用为亲兵,不久就擢升为司马。刘裕也许是时来运转,出山之后正恰逢其时,当时会稽的孙恩起义造反,北府兵名将前将军刘牢之,奉命往讨,正是需用人之机。刘牢之早听说刘裕之名,就将他邀入幕府。刘裕从此开始人生转折,加入刘牢之军营,参加平叛,一举成名而踏上步步青云之程,以英勇无敌所向披靡而屡建战功,被升任为下邳太守。在不断地征战平叛之中,他与北府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在桓玄的专权篡位之乱中,虽一时委蛇于桓氏,暂投桓玄以行韬晦。桓玄的妻子很会识人,认为刘裕将来必为大贵之人,多次劝说丈夫趁早将刘裕除掉,以免后患。也正是由于刘裕与北府兵将领有暗中的联络,让桓玄不敢轻易对他下手,任为中兵参军,想在称帝后依靠他去荡平中原,谁想这竟是痴心妄想。北府兵虽在桓玄的打压下,遭受灭顶之灾,但仍存有余势。刘裕就是依靠这余势,于公元404年2月起事,扛起了平叛的大旗,以打猎为名,聚集起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名,在京中举兵起义,开始了平叛反桓之征,被众人推为盟主。他传檄四方,得到纷纷响应,最终平叛成功,一举荡灭桓玄反叛势力,被任为都督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开始了人生辉煌。

出奇用险
刘裕,后人封之为“战神”,应该说是名副其实。他既不像孙子那样投师鬼谷子,也不像张良那样得益于黄石公之书,他是无师无书自通,于战争实践中一步步打出的战争奇才,有着天生对战略战术的自我悟性与解读,不像先祖刘邦对项羽那样,逢战必败,靠着众人才最终实现了垓下之战的最终胜利,他是逢战必勇,逢大战必胜,有着不败的辉煌记录。
有人评说东晋偏安一隅,其实在东晋的历史上,在将领之中一直都有人在想着收复中原,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爱国之将的奋勇作为,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等,都先后进行了北伐,尤其是桓温,更是一连三次北伐,但无一成功。唯有刘裕,先后两次北伐均获得了巨大成功,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战功,得以总揽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最终于公元420年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成了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实现了当初的人生之愿。
综观刘裕一生的战绩,其用兵之神主要体现在神勇自信、出奇用险中,不妨从以下战例便可观一斑:
在平叛桓玄篡位之乱中,仅凭一千七百余人,以一纸檄文虚张声势,以讹传讹,便赢得众人纷份响应,尽让桓玄整日惊惶不定,一日三惊。再率军乘船至山东,令各军饱餐一顿,不留余粮,以必死之心接战,驰突敌阵,一当十,十当百,山呼海啸般压向对方,一路势如破竹,打得桓玄各路人马溃不成军、先后骇奔,桓玄也不得不出建康都,至石头城乘船从江上向南逃去。刘裕乘胜长驱,直入建康都城,取得平叛的关键胜利,彻底赢得平叛战的主动权,直至将桓玄剿灭。
在剿平广州刺史卢循、始兴相徐道覆之乱中,刚开始时,卢徐两人从广州起义反叛晋廷后,一路狂飙向前,击毙晋军将领何无忌,打败豫州督都刘毅,连破江、豫二镇,有众十余万,舟车百里不绝,楼船高十二丈,横行江中。朝野上下震动,唯有刘裕平叛毅志坚定,说:“南山可改,此志不移,愿君勿疑!”他率兵南征广州,带着年仅4岁的儿子刘义隆亲自上前线布防,鼓舞士气,从容应战。东晋各路官兵在他的严令督促与谋划下,积极作战,奋勇争先,挽狂澜于倾倒之时,最终将两人起事叛乱彻底剿灭。
在首次北伐攻灭南燕之战中,刘裕审时度势,认为南燕主慕容超不会派兵扼守险地大岘山,凭险用兵,冒险进军。他看透鲜卑人贪婪之性,对众人说:鲜卑不知道凭险据守,坚壁清野,以抗我远来之军,只知道我孤军深入,必难久持,所以进军是为了掳掠获利,退兵还顾惜庄稼,不过是进军就据守临朐,退兵就固守广固而已,不用担心,但教努力向前,定可灭虏。果如刘裕所料,他率军轻而易举地就越过了无人相守的险地大岘山,打了侍勇轻敌的南燕主慕容超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将南燕攻灭。
在派军往讨伪四蜀王谯纵中,刘裕坐阵朝中,力排众议,慧眼用人,命众人不看好的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军两万西进。在朱临行前,亲授一锦函密计,令其到白帝城再打开。到了白帝城之后,朱才依言打开锦函密计,原来是让朱兵分外水、中水、下水三路,误导西蜀之军,以避谯纵凭险据守成都、重蹈先前刘敬宣败军之辙,从水路奇袭成都。朱龄石坚决地执行刘裕的计谋,一路奋勇向前,一切果与刘裕千里之外的所料发展,两军直扑成都,势如破竹,打得谯纵惊慌失措,一战而下,斩获谯纵,夺还西蜀,被人称之为:“锦函授策似先知,外水长驱计独奇;莫道蚕丛天险在,王师履险竟如夷!”
在二次北伐时,刘裕兵分兵数道,采取远交近攻之策,假道于北魏,自率水军从彭城出发,督大军西进,用车阵大破阻道的北魏三万铁骑。在龙骧将军王镇恶、振武将军沈田子等人助攻下,冒险入关,最终取得胜利,率军进入长安,擒获后秦主姚泓,灭掉后秦,光复洛阳与长安两都,实现了东晋数代人北伐收复中原的夙愿。刘裕也因此而被晋廷加授为相国,总掌百揆,进爵为宋王,加封二十郡。但刘裕并未接受,上表推辞,这又是为何呢?

历史之憾
历史此时又来到了它的一个转折点,面对如此的大好局势,刘裕为何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去灭掉西夏与北魏,而一统天下,实现东晋王朝的统一呢?这确实留下了一个历史的遗憾,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最终向着南北朝并立对峙奔去。后人评说,大至有两种倾向:一是说刘裕急于篡位而南归;一说刘裕在灭掉后秦后,召开将领讨论再西进之时,由于北府兵恋家欲南归,遭众人一致反对而罢休。那么历史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从史料记载上看,刘裕确有坐上龙椅之望而无一统天下之志。他自己满足于所谓有关自己的各种神异之传说,有着信以为真之念。这或许有写史人的道听途说或杜撰,但作为当事人自己相信这事为真,这在当时是有可能的。说是刘裕出生时在夜间,却满室生光,照得就像白天一样,暗示不同常儿。一日他游京口竹林寺,稍觉疲倦,就在讲堂前假寐,僧徒见一不识之人衣冠褴褛,正要上前呵逐时,忽见他的身上出现龙章,光呈五色,众僧大惊大叫,吵醒了刘裕,问是怎么回事?众僧交口称奇,反复询问才说了上述所见。他说众人是目光迷目所致为掩饰,也不与争辩而回家。回去之后,他细想众人之言,如果真是有龙章护身,便为他日大贵的预兆。在想入非非之中,黄昏就寝,辗转反侧里蒙眬睡去,似觉身旁果有二龙,便跃上龙背腾空而去,忽见前面一道黑雾,似天地晦冥一般,向下看去,却露着一线河流,河中隐隐现在黄色(黑气隐北魏,河中黄色便是黄河,刘宋初尽有河南之地,故先兆于此)。那龙首到了此处受惊悬空一转堕落河中,将他骇醒,回忆梦中乘龙上天,应是吉兆。自此,刘裕就有了应运而兴之望了,以图他日坐上龙椅便在心中扎下了根。加上后来的射蛇得药之事,更让他喜出望外,有了非份之想,这才外出走上了投军求升之路。在后来的发展路上,他在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后,谋篡之心就日趋渐浓。
史书上说他有早就胸有远志,而不说有大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坐上皇位是他的远志,但一统天下未必是他的大志。他不像前秦主苻坚那样,统一北方后非要一意孤行地坚决南下攻晋,实现一统天下之志。后人评说刘裕北伐,只是为了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与地位,为日后谋篡作准备的,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刘裕在灭掉后秦后,也确实召开了会议讨论了西进之策,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但以他为人办事决策的一贯坚定性,有影响也是不能够左右他的最后决策的。停止西进还是因为出现了另一件意外的事,而此事确直接威胁着他的地位稳固问题。这就是他的心腹前将军刘穆之的得病身亡。刘裕之所以敢于离京亲率北伐,就是因为朝中后方有刘穆之的坚定把守,才让他安心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每逢出师在外,刘裕无论国事家事,都统统交给刘穆之,刘穆之也极尽心力,报效刘裕,深得刘裕的信任与器重。说来好笑,这次刘穆之的死竟然与刘裕有关。原来不知何故,刘裕竟绕过刘穆之,由行营长史王弘奉他密旨向晋廷讽求九锡。这让刘穆之大为怀惭,认为他已被刘裕所不信任而抛弃,由此而愧惧成疾,竟致病逝。
刘裕对晋廷的封王进爵表辞,其实只是想暗中操作一下,做做表面样子以谋取众人之心,这就是他当时上表请辞之意,其实是心中求之不得的。谁想他这一假辞,竟搞出了意外,有了生变的可能,自己在朝中最靠得住的刘穆之,关键时刻却死了,这让他心惊心跳,决意立马南归朝廷,以防不测。所以这时说刘裕为急于谋篡而回是不够准确的,回去稳定自己的地位以防不测才是最主要的。刘裕这仓促一走,也就留下了历史的遗憾了。他留下了少不更事的年仅十三岁的次子刘义真镇守关中,令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人辅佐,统兵逾万,留守长安。这哪里是夏主赫连勃勃的对手,他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进攻长安。面对夏军的进攻,刘义真的内部却发生了内讧,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王修。结果刘义真在内乱不止、外遭强敌进攻之下,被打得大败,只身单骑逃归,导致长安得而复失,良将劲兵也损失很多。刘裕也只能派重兵把守潼关以东收复的部分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被刘裕所夺得。至此北方仍处于分裂纷争之中,留待了北魏后来的统一。
刘裕第二次北伐南归之后,就忙于谋篡了,上位之后已是年老体弱子幼的局面,又要操心于如何筑牢刘宋王朝之事了,最后为不给子孙留下后患,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杀了已被逼退位的晋恭帝零陵王,开了弑杀退位君王的恶例,留下了他人生最大的历史污点,后人评他:“唯阴移晋祚,迭弑二主,为南朝篡逆的首倡,实是名教罪人。”这真是历史之遗憾,东晋王朝终究没能在刘裕手中实现一统天下,却因刘裕而寿终正寝。
人老子幼终为哀,岂能弑杀退位君?枭雄谢幕从兹去,惟惜遗污不可抹。臣强君弱最终成为王朝的更替,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潮流。司马氏晋王朝从曹魏手中是这样篡得,再这样从手中被刘宋王朝所替代,也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无可厚非。刘裕,以寒士出生之身,秉持一生对皇位的追求目标,终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以自己无师自通的智慧,终结了自魏末以来形成的门阀专政时代,开创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新格局,也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后来的“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裕也因此以“定乱代兴之君”载入史册而令人称道。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