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 梦里的诗行
伯鸿
故乡,
梦里的诗行!
故乡的一草一木,
总能在不经意的时间里,
走进我的梦境,
成为我记忆的诗行。
童年时村头的大柳树,
少年时那口亲切的老井,
还有我家的
一间半茅草房
⋯⋯
一幕幕的过往,
都是我人生的侣伴,
和我一同享受逝去的梦想,
共同构筑了我的故乡
一一梦里的诗行!
故乡,
梦里的诗行。
我时时记起的,
村头大柳树下的成长。
村头的大柳树啊
承载着我儿时的快乐,
也抚慰过瞬间的悲伤。

大柳树下,
孩提的游乐场。
幼儿园的老师兼园长,
一一漂亮的堂姑妈,
我们有时称她亲娘,
现在想来,
那时的姑妈,
也就十七、八岁的模样,
笑容总是洋溢在脸上。
像是一只蝴蝶,
和我们一同在大柳树下,
翻飞、歌唱,
丢手绢、捉迷藏。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学唱,
唱的是《东方红》,
那是我平生跳的第一支舞,
改编的
《共产儿童团团歌》。
一边跳舞一边歌唱,
舞,跳得虽然笨拙,
却那么地有模有样!
歌,唱得奶声奶气,
却那样的开心舒畅。
欢歌笑语在大柳树下荡漾。
大柳树,
也曾抚慰过我一丝悲伤。
随着时间的成长,
我成了一名快乐小学生,
坐在明亮的课堂,
书声朗朗。
可家境的贫困,
有时竟会写在我脸上。
因了学杂费用的事情,
竟惹父母气恼,
费尽周张。
午饭过后,
我不敢返回学校,
是大柳树拥抱着我,
度过了一晌。
疲惫的我,
不知何时进入梦乡。
父亲找到了我,
抚摸着我的脑袋,
一行泪水
涌出了我的眼眶。
父亲安慰着我,
陪着我一起到学校,
向老师道歉,
请求原谅!
此时,我瞥见了,
父亲黑红而坚毅的脸膛。
此时的我,
似乎懂得了,
我背上的书包,
背着的是父辈的希望!

故乡的大柳树啊,
让我享受了,
童年时的快乐,
也尝到了少年时的悲伤,
但也由此成就了,
后来的我,
懂得了,
在成长的路上,
需要的是坚强!
故乡,
梦里的诗行!
我时间的眼神里
常常再现的,
是村中老井台上的月光。
也不知是谁说过的,
心中有家乡的老井,
梦里就会再现故乡。
这话也许是真的,
因为我的梦里,
总会出现少年时代的我,
与村中那口老井的交往。
老井,深或有三丈,
六角形的木板井裙,
青绿色的苔鲜,
像穿在身上的衣裳。
木制的方形井台,
木制的辘轳,
那铁链的井绳,
缠绕在它的身上。
条编的柳罐斗,
漂在老井的水面上。
不晓得老井何年筑成,
只感到它很有些沧桑,
全村人世代受它的滋养。
我与老井的相处,
就成了必然的选项!
平日里的晚上,
伴着一地的月光,
我总不会忘,
找来水桶,
拿起水曲柳的扁担,
去老井担回两个月亮!
扁担比我还长,
两端的钩绳,
也要缠成一样,
担着半桶的水,
走在月光的路上,
口中还要哼着,
“样板戏”的唱腔。
扁担一颤一颤,
学着大人的模样,
挑着的似乎不是水,
而是生活的琼浆!
夏日的天气
热得实在痒痒,
喝一口老井的水,
真个是醉人的甜香。
赶上运气,
碰上老井里还有冰藏,
弄上一点来,
放在口里,
竟然爽到透心的凉!
唉!十四、五岁的少年,
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忧伤。

故乡的老井啊,
今天我虽不知,
你去了哪里,
但是我仍然能找到,
你出生的老地方!
我从来没有忘记,
我们深厚的交往,
是你用深邃的眼睛
送我走向人生的远方!
故乡,
梦里的诗行!
刻在灵魂上,
永远抹不去的,
是容纳我的,
那一间半茅草房。
说是一间半,
其实那是三间房,
厨房是与堂叔两家共享。
我们各自一个灶膛。
那一间半茅草房啊,
记录的是母亲的付出,
伴着的是我的温馨和成长。
经年的茅草房,
我不知道是从何时起,
竟然是这模样。
墙根处,
鼠洞绕房梁,
秋天的泥巴,
无论如何抹不上墙。
后面的房檐,
我的脑袋常常与它拜访,
有时竟然无端碰伤。
日里烧火煮饭,
烟囱在房顶上,
有时竟然没有一丝烟飘荡,
那四围的墙根,
烟气从鼠洞中涌出,
竟似那古战场!
母亲不时抱怨、哀伤,
但这丝毫不影响,
她烙的苞米面大饼的喷香,
也不影响我,
永远也喝不够的,
土豆白菜汤!
更让我忘不掉的,
那是每年的除夕晚上。
架完了“接神”的柴草,
我们都趴在热炕上,
围在父亲的身旁,
听他给我们讲《施公案》,
讲《岳飞传》《杨家将》。
也只有在这时,
我才真正体会到了,
幸福原来就在
父亲的故事里,
幸福原来就在,
除夕的晚上,
幸福原来就在,
这一间半的茅草房。
直到我与姐姐,
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那一间半的茅草房,
终于完成了使命,
成为我记忆中的模板,
雕刻成我生命中的模样!

故乡的茅草房,
陪着我走过了,
少年的时光。
见证了我的不断成长!
在茅草房,
慈爱和厚重的肩上,
我从孩提长成少壮。
故乡的茅草房啊,
我永生难忘!
故乡,
梦里的诗行!
大柳树、老井、茅草房,
一样、一样⋯⋯,
都是我梦中的故事,
记录着我的美好时光,
伴随着我一起成长,
成就了我梦中的诗行!
如今的故乡,
早已改变了旧时的模样,
奋斗中的故乡人,
正用如椽大笔,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家乡的
一一未来诗行!

个人简介:
伯鸿,笔名,本名张伯鸿,“五零后”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特约编辑,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南湖诗社”会员,“长春南湖诗社”副主编,中原诗词研究会认证诗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有诗歌发表在一些纸媒书刊和电子平台上,有的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