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拉崖的岁月
作者/马鸿冰
青岛市区是一片丘陵地带,高低不平,曲曲弯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岛市的货物运输主要还靠地排车。
地排车载有上千斤货物,靠一个劳工师傅拉着,平道还可以,如果遇上华阳路崖,北岭大崖,爬崖时就非常吃力,行进很艰难。这样就滋生了一个拉崖队伍,即有人经驾车师傅同意,挂上扁绳环,帮忙把地排车拉上崖,师傅付一定的小费。一般拉小崖5分左右,拉大崖1角左右。一天忙下来,也就在5角左右就很好了。
我在少年拉崖的历程,给我一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使我深深地体会了劳动人们工作的不容易,挣个钱也是血汗钱。对我后来当了青岛市人大代表25年为这些人鼓与呼,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虽然古稀有五,已成为教授、专家、作家等小成,这与少年艰苦生活的磨练,与党的培养分不开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应该对党感恩。
当年上小学五、六年级暑假时,为了补贴贫穷的家庭生活,我和邻居小伙伴们一起,自己动手制做了拉崖的扁绳,前往华阳路崖、北岭大崖、和石碳岘崖守候,招呼拉崖的生意。
有一年夏天的时候,红红的太阳像火球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把大地烤的滚烫滚烫的。花草树木都弯了腰,蝉在树上拼命地叫着:“知了!知了!"好像在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
那天我头顶着烈日,脚踏着滚烫的马路。活很多,由于天热,许多拉崖者耐不住酷暑都回家了,拉地排车的师傅也酷热难当,所以急切地需要拉崖都帮助。
我拉完了一崖又一崖,汗珠子劈里拍拉掉在地上,气喘吁吁地咬牙坚持。
这一天拉了近20个大小崖,我创下我们帮拉崖孩子的挣钱记录,突破了1元钱。那天走了不下5O里路,汗都流干了,最后流的都是油了,人累的发虚,差点中暑。稚嫩的肩膀被扁绳勒得又红又肿,有的地方都破皮,渗出红色血丝...
回家时,滿天的繁星眨着眼晴,仿佛对我的同情,母亲早已做好饭等着我用。当母亲看到我渗着血的肩膀时,心疼我的泪水流了下来,一边用药棉把药水擦我肩膀,一边深情地说:“孩子,你还小,明天就不干了吧!"我接着母亲的话讲:“我是个男孩子,就应该为这个家出力,为父母解忧。"说着我也哭了。母亲紧紧把我抱在怀中,久久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迎着东升的旭日,我拿起拉崖的扁绳又走了。
作者简介:
马鸿冰,字寒宇,号辅草子。1947年1月26日生于青岛。中共党员,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青岛市人大人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退休后仍在发挥余热,担仼青島市老年学学会老社委主任,青岛市关工委关爱工作室主任,青岛市崂山区老年健康研究会会长等职务。现为青島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楹联艺术家协会、青岛市诗词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已出版《马鸿冰诗词选》、《为了人民的嘱托》、《张淑莲学雷锋团队记事》、《为了老人和孩子》四部书。部分诗词曲散文作品,分别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为人大代表25年,本人事迹被《中国人大代表风采录》刊登,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主播简介
张红(网名清风)山东人,现定居南京。退休职工,喜欢朗诵,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陶醉在文字中。被聘为世界联盟、当代新文学、中国民俗文苑、中国北方文学传媒金牌主播,并在新山东文学社、三苏文学诗社等多家有声平台担当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