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张玉波老师的一节课与两本书
胥全迎
昨日,我在家整理书籍,逐本过目,竟发现了一本44年前我所阅读与珍藏的书名为《写作》的教材,令我十分惊喜,这不禁让我再次想起我的老师:张玉波。
张老师浙江天台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后分配来淮阴这座小城,在淮阴师范学校任教。
1968年9月到1969年9月我们在淮阴师范学校上初中班(后来都转到淮中和清中),当时学校都是按照部队的建制,班统称排,4个排合成一个连。我们二排班主任,就是张玉波老师。张老师亲切和蔼,待我们如子弟,十分耐心又讲究方法地教导我们。
当时淮阴师范学校原有的师范生都毕业离校了。我们的感觉特别好,虽然没有“打砸抢”行为,但是学着老三届红卫兵的做派,觉得轮到我们“闹革命”了,在学校好像成了叱咤风云的“主人”。学校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对这仅有的学生放开使用。当时学校革委会的领导、工宣队师傅和老师,都待我们很宽容。虽然我们在淮师只上学一年,但是我们对淮师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几十年后,我们淮师同学聚会聊天,都有同感。
我们在淮师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就是张老师讲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他讲诗词创作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讲这首诗的艺术形式与意蕴内涵,讲得生动、精辟,引人入胜,同学们都被深深吸引。张老师的课,让我对毛主席的诗词艺术与博大胸怀,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让我更喜欢语文课了。这节语文课的场景,我记忆犹新,一辈子也忘不了。
2003年我去长沙,在橘子洲头,我伫立良久,思绪万千。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红旗漫卷的1968年的秋天。前些年,我请市美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郁建伟书写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长沙》,裱起来放入镜框,悬挂于陋室醒目处。每每见之、赏之、忆之、思之,既欣赏诗词书法,又缅怀那少年追风的年代。

1976年3月1日,我参军至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防化团服役。紧张地训练和生产之余,年轻人还是有点空余时间的。这宝贵的时光是从手中漏掉溜走,还是挤出点学习知识?
学什么?如何学?我想到了张玉波老师。我写信给张老师,向老师求教求索。
张老师很快就给我寄过来两本书,记得是写作方面的教材上下两册。张老师说,他托南京师范学院的一位老同学搞到的这两本书,让我好好自学。
这本教材书名《写作》,为1975年7月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组合编,于当年12月出版。上册讲常用文体的写作,下册讲文艺体裁的写作。在每种文体知识之后,附有几篇选文。我现在手中的,是下册。很可惜上册不知所踪了。
我在紧张的军旅生涯中,学习了这两本书,给我的写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来,我能写些公文论文、新闻报道和散文诗歌等,张老师的教诲与这两本教材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九十年代,张老师曾任淮阴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他一直同我们淮师的同学保持着深厚而又亲切的师生友谊。他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
2014年秋天,我约淮师几同学,邀请张玉波老师赴宴。谁知道那几日正是老师的八十寿辰。老师开心,我们学生自然更加高兴。
2018年9月份,我们淮师同学入学50周年庆典,都是张老师帮助联系其他老师的。张老师不但代表与会老师致词,还即兴赋诗,赢得一片掌声。
(前排左二为张玉波老师)
今天下午,我给张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我找到了那本书。手机话筒中传来了老师的爽朗笑声…
今年9月10 日的教师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从学生心底发出的对老师的感谢与祝福,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2020.9.16首发《淮安文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