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邹洪达 , 生于 1954年,四川知青,本科毕业,1971年6月在云南孟定农场(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七团)副指导员。返城后在成飞工作,退休后在成都东科信航空自控设备公司工作。喜欢读书写字,酷爱文学和旅游!

《云南兵团知青轶事》连载(二十四)
作者|邹洪达(四川)
(周兴儒近照)
走访传奇知青人物周兴儒 (下)
在我的记忆中,我是1976年1月9日早晨,得知周总理去世消息的。那段时间,我们正住在离边境不远的芒卡麻风村附近的山里面,为石灰窑备烧柴。那天早上,山里面浓雾弥漫,寒气侵人。我们几人正沿着公路准备上山时,有两个当地干部模样的人,从我们身边走过,只听见他们低着声在议论说周总理昨天去世了。我估计那人是有意说给我们听的。我听后吃了一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们在山里呆了很多天了,没有任何消息来源,听后心里非常沉重,又无从印证。当时那形势下,人们普遍不敢乱说话,我记得那一天大家都很沉闷,人人都少言寡语,没有谁多议论这事。 过了段时间,我们下山回到了连队。隐隐约约听到是我们石灰班的成都知青高X在议论,说周兴儒知道周总理去世后,就说:“邓小平如果组织军队,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我当时并没怎么在意,只是有点搞不懂,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当时,邓小平处境尴尬,有些传闻,但我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和周兴儒始终接触不多,虽然同在一个队里,但我俩上班干活地方相距一公里左右,他住公路下面的房子里,我住公路边坡上的房子,难得见他一面。我听说周兴儒父亲是成都粮食局的司机,曾被打成黑五类,老家是陕西人。我和他都是队里理论小组的成员。有时晚上在一起学习讨论,他常说,现在文艺除了几个样板戏,还有啥子嘛,打开收音机就是样板戏。对当时的现象有些不满。对他的名字"兴儒",我很好奇。我曾暗自想过,现在批孔老二的儒家思想,他竟叫兴儒。现细想下,他的父母能在五十年代给他给这样的名字,说明他父母很不凡。总理去世以后,北京发生了因悼念总理而导致的天安门事件,随后不久,又发生了在全国大范围追查总理遗言的政治事件。 而周兴儒就是在这次追查总理遗言中,被人揭发举报,受到追查的。
记得1976年4月下旬的一天傍晚,耿马县公安局的几个人来到队办公室,叫了些人去个别谈话,把我也叫了去,他们很严肃地问我周兴儒平时都说过什么话。因为,我跟周兴儒接触不多,说不出什么东西来。那几个公安就问我,听到周兴儒说过:“无产阶级专政是铁絲网,高的跨过去了,矮的钻过去了,不高不矮的被拦下来了,”的话没有?(在这次与周兴儒交谈中,他告诉我,他当时的原话是“无产阶级专政是铁絲网,有本事的跨过去了,聪明的钻过去了,傻的被拦下来了”。我回答,没听见他说过,公安又问我,周兴儒说过邓小平如果组织军队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你听过没?我说,他没有和我说过。公安见我没什么可说的,就对我说,你先回去想想,如果想起了什么就告诉我们。这以后没几天,周兴儒就被铐走了。 大摡是半月后的一天下午,六分场在四营五连的胶林中召开公捕大会,将周兴儒押到会场,宣布逮捕反革命份子周兴儒。会后,公安押着他从我身边走过,砖瓦队指导员的老伴伍阿姨,往他手里塞了几条橡胶籽肥皂。 周XX的案件,据说惊动了省乃至国家公安部门,被列为当年公安部十大案件深挖严查。众所周知,当年清明节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再次下台,政治运动的名目,由批林批孔,又加了一条反右倾翻案风,而右倾翻案所指代表就是邓小平。在那样的高压政治气候下,周兴儒竟公开拥戴邓小平,诋毁无产阶级专政,在当局者眼里,周兴儒一定是个胆大包天,猖狂至极的反革命分子,他的背后会不会有什么同伙或主使呢?长期以来让我不解的是,周兴儒当时年仅二十二、三岁,又处在那么偏远落后的边疆,他的消息从何而来?他那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从哪里来的?怎么被告发的?这次见到周兴儒后,我便向他问这些。他告诉我,他的一些消息都来自两个父亲是高干的好朋友,其中一个就是和我住一间房的刘X华,刘的父亲是老红军,时任成都刃具研究所党委书记,另一个是一分场的成都知青。周兴儒告诉我,这两个哥们在他被关后,都很仗义,为他担了不少责任,还送了些钱给他。周兴儒告诉我,他是在一天晚上和队里几个知青一起喝酒吃狗肉时说的那些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邓小平、江青的话,被人告发了。后来我听队里的司务长路X勤讲过,情况正是这样的。周兴儒说他被捕后,先是在孟定农场各个分场巡回批斗,后被关进耿马监狱,他在狱中关押期间还策划了一次越狱。当时他和缅共人民军的一个高级干部王某关在一起,那人因贩卖毒品被我方逮获,判了死刑,周兴儒与其谋划越狱,后被人告发没有成功。说起他被关押,他饶有兴致的告诉我,在押送他去耿马监狱的路上,汽车竟鬼使神差地坏了几次。吉普车从团部开出不久,就在大青树附近就坏了,修了下,继续往前开,走到一营又坏了,怎么修也修不好,只好换了台卡车,这卡车走到耿马大山又坏了,修了好一阵,勉强开到了耿马县城边,汽车再次抛锚,押送他的警官,狠心地将他的被子吊在他脖子上,步行走到耿马监狱。回想起这些,周兴儒说,这一路上如此不顺,他当时就预兆了他命不该绝。他被关后我一直没他的确切消息,有传说他被判了死刑。四人帮倒台后,他仍被关押了一段时间,后得到平反昭雪,周兴儒从阶下囚变成反四人帮的英雄,出狱后,农场领导对他特别照顾,征求他对工作安排,他爱好汽车,就将他安排到了场直属机务队修汽车。 周兴儒不愧为历史的弄潮儿。1979年初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导致中国知青运动终结的云南孟定知青罢工绝食运动,再次将周兴儒推上了风口浪尖。
据周兴儒讲,他这个副总指挥来的有些偶然,知青返城大罢工初期,他并没有参加。有一天,他去团部看热闹,看到罢工知青们聚在团部,提的口号是我们是知青,要回家。有些人正在有说有笑地赛诗,他心里很不爽,心想这叫什么罢工,一点都不严肃。他当场就冒了几句:啥子知青不知青,我们不是知青,我们是当兵来的,当了八年兵,尽了八年义务了,现在该复员了,我们这一代的义务不能再留给下一代。他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推举他当了副总指挥,从此孟定知青大罢工队伍中便出现了“八年老兵要复员”的标语口号。

绝食期间,总指挥叶枫身先士足,带头将自己锁进了团部招待所进行绝食,而罢工活动的出谋划策组织领导,局面掌控则落在了周兴儒身上,他成了罢工的核心人物。几十个知青在绝食,命在旦夕,周兴儒深知责任重大,他想到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孟定知青罢工绝食的消息传到外界,传到中央,触动国家高层。他找了个当过通讯兵复员的成都知青,在团部电话室用摇把子电话不停地呼叫北京国务院,经过几个小时的不停的呼叫,层层接,转终于接通了北京国务院,将知青绝食,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紧急通报给了中央。在当时的体制下,在当时落后的通信条件下,这实属不易。他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呼风唤雨,风风火火大干了一场,中央派来农垦总局局长赵凡做工作,最终罢工绝食大获全胜,全国知青大返城。与国务院建立了联系并保持了通信不断,是周兴儒在罢工绝食中的最大的功劳。周兴儒后也随之返回成都。凤凰卫视曾在多年后对这次罢工的几个组织者进行了专访报道。
(孟定知青绝食大罢工时油印的刊物《呐喊》)
说周兴儒是历史的弄潮儿毫不为过。回城后的周兴儒,仍不甘寂寞,他曾在街道企业沿街叫卖过油条,曾在铁路干过泥水工,最终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又在商场上大干了一场。他召集了些知青朋友,其中有个我在加工队时,因将学大寨工作队队长打伤而坐过牢的成都四中知青马XX。他们搞了一个与新加坡合作的公司,专门制作经销出口竹制品,什么竹棉签、竹牙签、竹筷等等,还办了个生产花地砖的厂,从农村招了些年轻人,采用他们在兵团时现役军人管理知青的办法训练管理这些小青年。他与人合作办了出租车公司、办驾校都非常成功,至今仍在营业。他赚了不少钱,是成都最早拥有凌志、奔驰、宝马豪车之人。八十年代即为成都商界知名人士。他的企业,1985年被冠为四川省十大中外合资企业。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现儿子成了他事业的继承人。他再次成为知青中的风云人物。

(年轻时的周兴儒-中)
可是,他命运多舛,在他42岁那年,他驾车前往外地洽谈一个合作项目业务,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合作方已备好饭不停来电话询问他们啥时到,就在即将到达目的时,不慎将车开翻到了坡下,导致他身体高位截瘫,从此与轮椅相伴一生。他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别人帮助。他说,他这截瘫也奇怪,别人高位截瘫是阀门关不住,而他是阀门打不开。在和周兴儒交谈的三个多小时里,他解了两次小便,护理员一手按压他的小腹,一手用瓶子接尿液。就是打麻将,也要坐在轮椅上让护理员拿牌、出牌。当时一位名医曾预言,周兴儒这种情况,若护理保养得好,他可活八年,现已时过二十四年,他仍精神矍铄,谈笑风声。人生最容易磨损的就是激情。哀莫大于心死,周兴儒若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乐观的精神,他怎么能活到今天呢!我认为内心强大的人生命力就强。他告诉我,他最爱这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高位截瘫的周兴儒的事业并没有按下截止键。他人残志不残,仍驰骋于竞技场,倾心于他一生所热爱的制造业。他对我说,他最喜欢搞机械制造。近几年他投资研发三D打印、锂电池制造等项目,还继续经营出租车等业。在生活上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玩智能手机、耍微信、打麻将他都学会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一定想象不到他使用手机有多么费劲,我看他特制了个手机套子,使用时,将手机固定在一只手上,然后靠摆动身体带动僵硬的胳膊和手指触摸屏幕。他病残后还去过安徽、贵州、云南等地考察业务,走亲访友,旅游观光。周兴儒跟我讲去了这么一件事:他很早就在惠王陵附近买了栋别墅,一直都没有去住,花上百万装修了两次,都不满意,2008年,他一念兴起,把整栋楼推倒,按照自己的爱好在原址上重修了栋别墅,也就是那天我们相会时的别墅。周兴儒对我说,当时城建、规划、房管、公安、土地等十多个单位出面对他进行阻拦,他以“5.12”地震造成了房子有裂缝为由,坚持重修。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他好强的性格并没有因为瘫痪而磨灭,如果换做我躺在轮椅上,哪里还有心力去搞这么大的工程啊。这就是周兴儒的不凡之处。现在重修的这栋别墅,颇俱欧派建筑风格,客厅顶高约十米,正对门的一侧,从上到下全是透明的玻璃墙,落地窗帘从顶垂到底。整个别墅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饰都显得典雅、高大、明亮,不俗。

(周兴儒的住宅)
那天,我们整整聊了一下午,周兴儒说他很久没有说这么多话了。那天,我还见到了那位照顾他十多年的女士。两位照顾过他的女士给我的印象是落落大方,精明利落。看得出周兴儒对她们的照料很满意,也很为她们着想,彼此相处得非常融洽,犹如一家人。这次与他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周兴儒不仅睿智满满,是个大格局、大手笔、有胆识、成大事的不凡之人,也是个把人际关系把捏得非常到位的人。
知青运动已经成为久远的往事了,但孟定农场的那场将中国上山下乡知青运动划上句号的绝食大罢工史事,至今仍在我们这些云南支边知青脑中记忆犹新并在全国广为流传。我认为周兴儒、叶枫等那些罢工绝食的组织者、牵头人在我们知青运动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虽然不是高官、权贵,但他们的胆识,才干,他们的所做所为,虽没有上正史典传,但是在众多知青们的心目,他们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壮士,是令人敬佩的民间英雄,他们改变了全中国几百万知青和知青家庭的命运,不应该被忘却。试想下,如果没有孟定知青的绝食大罢工,不知还会有多少后生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

(孟定知青绝食大罢工总指挥叶枫)

本期荐稿:中权(美国)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