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蓄于斯 · 情系于斯:
我和我的母校沙城中学
文/李兆嵩
(原创 生活教育文化 东方岳中 )
有时候,当某一时刻变成了回忆,你才会明白他对你来说曾经多么重要。
——题记
一个人,能够与一所学校长久相伴,感受他的阳光、汲取他的雨露、分享他的分享、长大他的长大,着实是一种不可选择的缘分,一种不可言状的惬意,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更是一种不可忘却的幸福。
我不信佛教的因果,不信基督的命运,也不信伊斯兰的前定。但是,我和沙城中学之间,却生发着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这种缘分已经囊括甚至超越了因果、命运与前定,广泛深邃,源远流长。
最早的是我的母亲李文秀。老人家在沙城中学建校的第三年也就是1954年入学,就读在当时叫做“怀来初级中学”的初中12班。五十年代初,农村的女孩子们很少能够读到初中,那年她已经19岁,订婚之后的上学主要靠我已经工作的父亲的支持。母亲1957年如期毕业,属于沙城中学第三届毕业生。
在她老人家的记忆中,同一届的同学郑恩生、杨世钧、白元珍、赵素英、张鸿良、刘世英、乔喜福、陈正信、石高麟、冯宝莲、靳淑清、刘长金、吴嵩岚等,生物老师赵旭、体育老师裴宗泽和校长齐庆和,这些同学和老师都给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我见到过母亲的毕业证,落款是齐庆和校长的签章。“齊”字和“慶”字都是繁体字,我只会读不会写;我也翻看过母亲32开的《学生手册》,封面是土黄色硬纸板,里边有各个学期的操行鉴定和学科成绩,那时母亲各学科的成绩大部分是5分和4分。
遗憾的是,母亲的毕业证和学生手册,居然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好在家里还留存着母亲的毕业照与“怀中时代留念”的同学合影。合影里有16位女同学,还写有“1957.5.26”的日期。令我欣慰的是,2002年金秋,我应邀参加了母亲年逾古稀的同学们的聚会,与老人家们叙旧话新,畅谈着他们沙城中学的难忘生活。我的母亲2020年冬季85岁时去世,但她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超越时代的求学热情,永远是我们后代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说来话长,我的姨夫家就住在沙城的西岗子,也就是现在的沙城四街,从西岗子到沙城中学最多也就是三百米的距离。每年的两个假期,我总要到到姨姨家住上一段时间。在沙城的日子里,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两个:第一是一直往东走,到中堡街的新华书店。在那里我可以靠着柜台,免费读上半天的新书。后来,售书的阿姨见我去了,也总会主动拿出几本新书给我看,令我非常感激。第二左拐往北走,到沙城中学了。如果被看门的大爷拦住,我们几个小伙伴会在画着毛主席像的大隐壁的三层台阶上嬉戏打闹,玩得时间长了,老大爷就会把我们轰走。如果能绕过看门大爷的阻拦,我们就可以顺着学校的东马路往里走,经过路东最前边的水房,总会就着水龙头喝饱清凉的自来水,沁人心脾。然后,沿着老师们办公的大南房前面的路,向西一直走到操场。那操场,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超级巨大的操场。按新话来讲,在很小的时候,沙城中学就是一个必须的打卡地了。
我的爱人,在1978年考上了沙城中学,在高中8班就读,1980年毕业后考入了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应届毕业生的高考升学率大约百分之三、四。1986年,她又调回母校沙城中学执教,继续教语文,到明年就要退休了。我的女儿,最小的时候生活在学校操场北边的托儿所,孩子趴在窗上向外看,满眼是广阔的运动场。后来,女儿相继于2003、2006年毕业于沙城中学的初中120班和高中194班。女儿骄傲地说,我的家离教室比我们班的住校生还要近好多。中学的六年当中,女儿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后来以文科第三的成绩考入华东政法大学。
我家兄弟姐妹一共五个,都曾在沙城中学学习或工作;我们下一代“六朵金花”中,有五个人先后在沙城中学毕业。
1975年3月,初中毕业后,我被推荐了到沙城中学就读。我至今也没搞明白,在北川的几个公社里,为什么只有存瑞和草庙子的学生才能够就读沙城中学。
开学前夕,在父亲的提示和督促下,拜访了初中班主任李兆银老师。李老师说,年前来考察你们推荐生的沙城中学韩老师他们说,到了沙城中学可能还会让你当学生干部。
过了元宵节,开学的日子终于到了,穿着父亲承接祖父手艺亲手纳制的千层底布鞋,提着父亲在新疆伊犁工作时用过的的棕色皮箱,带着祖母悄悄放进箱子里的私下积存的槽子糕,装着母亲从供销社给新买的牙刷、牙粉、漱口杯,搭着生产队往西货位拉矿石的大马车,带着家庭的温暖与牵挂,在母亲的陪伴下提前一天来到沙城。在姨姨家住了一宿,第二天到沙城中学报到。
在沙城中学的七十年历史当中,我们一家历经三代,十二口人,都是沙城中学的校友。从1954年到2019年,历时六十五年,一脉相承。
知识改变命运,智慧启迪人生。沙城中学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生活的能力、广泛的人脉,陪伴我们走过了人生中最为关键也最为紧要的一步。如果说沙城中学是一艘航空母舰,那么我们一个个都依托在他的甲板上起飞逐梦。
一所母校,恩泽三代。我们一直为我们能够在沙城中学学习、工作、生活而倍感骄傲自豪。沙城中学,永远是我们一家人的情感寄托与精神家园!
(文章作者授权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