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牌矿工》——序作者:何西来
【何西来简介】中国社科院原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评论》主编、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中国牌矿工》的作者:张亚明
【作者简介】安徽萧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著有报告文学集10部,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中国牌矿工》《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6部。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滇西北纪行——张亚明散文系列。
“中国矿工”的精神礼赞
——序张亚明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牌矿工》
作者:何西来
张亚明又一部报告文学新作要出版了,嘱我写一篇评论,放在卷首付梓,我没有推辞。认识张亚明,是在几年前报告文学学会的春节联欢会上。那时他是中国矿业报的首席记者,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看矿业与发展,立足国家安全看资源与环境,采写了大量视角独特、宏阔深刻的报告文学,不少作品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有的还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和好评。
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以时代的号角鼓舞人民,以战斗的轻骑驰骋文坛,以昂扬的旋律振奋人心,以真实的魅力吸引读者,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人们便争相传阅,不胫而走。我看过张亚明早几年出版的地矿报告文学系列,《挑战与抉择》、《圣火与锁链》、《卑微与崇高》,三本书逾百万字,张炯、李炳银、傅溪鹏、曾镇南等都有较高的评价。张亚明站在政治与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书写时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表现的内容较为厚重、悲壮,写出了转型期中国地矿人的命运沉浮,讴歌了中国地矿人灵魂中的英雄主义血质,虽然处在尴尬无奈的境遇下,却还是“永不言败”,挑战自我,终于由洼地走向高山、由卑微走向崇高,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弥足珍贵的承传。《历史,在含情注视》、《奔涌的“三江”》、《中国:跨世纪大调查》等中、长篇从宏观的视角,扫描了我国“危机矿山找矿”和历时12年的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的伟大实践,大调查的场面气势恢宏,波翻潮涌;能源格局的篇章纵横捭阖,深刻精辟;中南海的睿智抉择,政府高层的运筹帷幄,科学家的无悔追求,地矿人的悲壮拼搏,经纬交织,大开大合,激情洋溢,饱含思辨。他的作品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写出了中国矿业改革的波澜壮阔和中国矿工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当然也不时流露出对矿工、矿业,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读来感人肺腑,彰显了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人文意识和悲悯情怀。
作家的精神境界决定着作品的思想品位。面对商品大潮中不可避免的功利偏向,思想文化界出现了迷惘与困惑,有人逃离了责任和道德,有人面对物欲横流、铜臭熏天的现象,降下了理想的旗帜;更有甚者,则放浪形骸,荼毒良知,痞子式地调侃、亵渎和嘲笑人类一切崇高、美好、神圣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张亚明大写当代中国矿工生存姿态的长篇报告文学,洋洋洒洒30万言,就很有些中流砥柱、黄钟大吕的气象,读后让人感奋,继而沉思。可以说,张亚明为中国的矿山文化留下了可贵的文字记载,也以灵魂的坚守捍卫了文学的尊严与崇高。作家以阔大的胸襟和充沛的激情,书写了一曲让思想冲破牢笼的长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作品中不只是政治词语,更是活生生的创造历史的实践。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主题、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人性呈现,被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关注煤炭,关心矿工,不仅是煤炭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问题。中国矿业是文学的富矿。如果说,农民奉献的是生活的粮食,矿工奉献的就是工业的粮食,两者同样伟大。世界上恐怕没有比矿工更危险的工种,工作环境艰苦,长期工作在地层深处,面对阴冷或高温,还有水、火、瓦斯、煤尘、地压等自然灾害威胁,中国煤炭工人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着光和热,他们特别能战斗,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和补偿,煤矿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可或缺,作家理应承担起发掘这座“富矿”的责任与使命。
那么多年,张亚明创作的着力点一直放在关注中国的矿业和社会民生问题上。这次他又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开掘出一个好题材,洋洋洒洒地推出了这部30多万字的《中国牌矿工》。他把多年举步维艰的济二煤矿放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以兖矿集团二次创业跨越发展为驱动,捕捉到时代之“魂”,掘出了一口深井,从而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矿山风云画卷,反映了新世纪中国矿工的卑微与悲怆,也写出了矿工的豪迈与壮美。我以为,济二煤矿是变革时代中国矿山企业的一个缩影,这部长篇也是多年来少见的一部很见气象的煤炭文学力作,可以用小切口、大题材、大视野、大手笔来概括其特点。
2002年夏天,我曾去兖矿集团采过风,在东滩煤矿下过井,所以,张亚明这本书读起来就感到特别亲切,感到自己又随着作者走进了神奇的兖矿,走进了地球深处的掌子面、掘进头,经历了一次虔诚的朝圣和心灵的洗礼。张亚明以自己独特的人性的眼光和艺术眼光,通过许多真实的细节和场景,不仅凸显了济二煤矿“三大硬仗”难以想象的艰险困苦,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矿工们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豪迈气派与崇高品格。我总想,战斗在地层深处的人,也有着像东方高地一样高远的精神境界。张亚明以其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出普通中国煤矿工人须仰视才见的伟岸人格,是他在艺术上的一大贡献。
书名叫《中国牌矿工——东方高地的深呼吸》,为什么是“东方高地”?因为,这里是中华民族核心思想体系的发源地,兖矿的故事发生在孔孟文化的发祥地,是孔孟之乡,就像开篇的一句,“高天。后土。”运笔空灵,意境高远,文字洗练,激情四射,是整个作品的鲜明特点。作家用举重若轻的文字,在纵向的历史传承和横向的交融、碰撞中,在“东方高地”编织着、展开着煤矿工人的“铁血记忆”,用深厚的历史感和历史识断力,“发现了那种东方文明薪火传承至今的基因,一个民族穿越历史隧道雄踞于东方的证据!”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一位思想家和行走者。作为创作主体,张亚明离开大学就到了淮北煤矿,调到新闻媒体一直奔波在两淮煤炭基地,他太熟悉煤矿工人的生存环境生活形态,一直用类似于磕长头者的朝圣心理在用心书写矿工,张扬他们的精神,也同时提升、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尤其是他多年中国矿业报首席记者这个阅历,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大小矿业基地,这也是他的地矿报告文学为什么会站到一个较高的角度、较大的视野去关注、去审视中国矿工的重要因素。从这部长篇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深爱矿山这块热土,深爱着那些平凡而又崇高的矿工们。他把这种爱凝结于笔端,从纷繁复杂的资料里面开掘出事件细节的意义、情感精神的内涵,燃烧的激情,精心的构思,使这部作品外部饱满灵动、细部精致绵密,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的记录了矿工们身处逆境、永不言败的英雄业绩和英雄品格,深刻揭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主旨。我认为,我认为,这部书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报告文学,虽然它也写了企业创业史,但它的着力点不在矿山发展的经济史,而是立足文化的内涵,浓笔重彩地写出了煤矿工人的精神史,是一曲“中国牌矿工”的生命礼赞。
报告文学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文体,既要真实性,又要文学性,如何把真人真事写得生动感人,对作家功力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张亚明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这些年来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一些作品粗制滥造,被人们鄙视为“广告文学”;还有一些作家一写就是表扬稿,不敢写矛盾与冲突,不敢捅企业变革中的“软穴”。认真地阅读这部以上百个人物组成的长篇报告文学,我觉得作者将具有典型意义的济二煤矿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透视,敏锐地揭示了历史的辉煌与尴尬、现实的困境与发展的矛盾,变革的激情与理智、打破传统与革新创造的矛盾等等,并艺术地将其情节化、故事化,真实可信地推出了一批激流勇进的时代开拓者形象。通过对新矿长贾民不同环境、不同语境的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精神的“闪光点”,着眼于人性的开掘,让我们既看到主人公敢于碰硬、敢打硬仗的“刚烈”性格,又展示了主人公心装矿工、道德情感的“善柔”一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生活化、个性化的真人,深化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魅力。
作者把贾民为首的新班子放在现实生活的激流剖析,充分表现了国有大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战略家眼光和才干。无论是有胆识、有魄力的矿长贾民、党委书记傅正文还是煤矿班子的其他成员,譬如张厚生、刘心广、商登涛等形象,无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注意的一是他们深受孔孟之乡这东方精神高地上蕴积的儒家文化气韵和道德伦理的熏陶;二是他们又有自强不息、破壁突围、顽强拼搏的现代进取意识和科学智慧;三是具有远见卓识、热爱矿山、以人为本的阔远襟怀。鲜明的精神个性、独特的人格魅力,发掘和展示了国有企业管理者崇高的境界与心灵,作品充溢起一种凛然的正气和昂扬的调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改革进程的投影和开拓者的精神空间。同时,作者犀利的笔锋也触及到当前国有煤炭企业普遍遇到而最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尊重矿工生命、如何改革用人制度、如何让职工共享改革成果等等,尤其是书中作者与主人公直面人生的心灵碰撞和哲理沉思,更是写得惊心动魄,令人荡气回肠。
大写的人与人群不悖,集体言说与个人言说统一,激情奔放与理性审视相偕,至始至终释放着雄浑之象、阳刚之气、崇高之美,是这部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的一个重要原因。作家把深情的笔触更多地伸向了普通的劳动者,写活了济二煤矿的铁军群体,有血有肉地塑造出一批独具“铁血”性格的典型人物,工程师、技术员、采煤工、掘进工、机电工、安检员、电焊工、辅助工、接线工……这些可亲可敬的“拼命三郎”、巾帼英雄,像恢弘乐章中的动人音符,身上洋溢着劳动之美、创造之美、奉献之美,闪现出人性至善的光辉。他从济二煤矿的领导到普通工人,从机关科室到井下工作面,采访上百人次,做了大量采访笔记,像沙里淘金一样,把那些最动人、最感人的故事原汁原味地挖掘出来,展示了煤矿工人铁一般的意志,绝地反击的团队精神,一个个英雄壮举给读者带来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不是写得很成功,有没有写出人物的气质、精神和个性,有没有活现出他的特点,是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准。张亚明的注重多种文学手段的嫁接,注重语言的哲理、议论的精辟,注重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尽量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用语,增加了人物语言的表现力和美感,也使作品富有了群众性和社会性。作品紧紧抓住内在的逻辑线索,运用穿插、腾挪、闪回的手法,波澜起伏地展开,跳跃而不杂乱,或简笔白描人物,或写实叙述事件,或深入浅出剖析,都具有高瞻远瞩之势。用这样的标准衡量,《中国牌矿工》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值得向更多的读者推荐。
张亚明的血质流淌着煤炭的元素,每到矿山采访必到井下一线,不断地走进矿工心灵深处,不断地激动和感动,便发现他要表现的主题和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三大硬仗全面告捷的2010年,而在于中国的煤矿工人、中国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是我们民族的伟大脊梁。作品的后部分显然进入了“深呼吸”阶段,作者的视觉跳出济二煤矿,视野放大到全国的煤矿工人,雄强的笔锋跟着思维的放飞,去寻找一种精神,一种新时代的民族魂魄,为自己也为读者开辟出一块新的视觉天地。在第十四章《东方的精神》,响亮地提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新时期的中国煤矿工人?”“我们今天已然缺失而亟待寻找的,是“被岁月湮没的文明和失落的精神”。作者针对矿工精神的匮乏、生存的艰辛、劳作的艰苦、当代中国矿工恶劣的生存状态,深刻的书写了中国煤炭的辉煌与阴暗,为中国煤矿工人发出了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呐喊。进入《第十五章 不息的江河》,他又用敏锐的眼光纵览厚重的历史、洞察沸腾的现在、投向璀璨的未来,从文化、文明的高度,上下古今层层剥茧,展开他的思古幽情和时代感悟,写出了当代矿工巨大的奉献精神源自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党中央提出“文化兴国”的今天,这个精神层面的开掘尤其见光彩。
总之,张亚明的这部长篇,是新时期中国煤矿题材一部重要的作品,值得阅读,值得关注。也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深入到矿业领域,创作出更多贴近矿工、贴近生活、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2012.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