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之二十二:建房
年初,家里申请到了新庄基。父亲是一位细心而又会过日子的人,早早就看到了家里的最大矛盾就是眼下的吃饭和将来的住房,在平日里就很注重建材的收集与贮备,乡下人家,喜欢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和自留地里种树,多年下来,成长快的洋槐、椿树在小桶粗的时候就锯掉,去掉皮整齐地堆放好以达到阴干的目的。
麦子收割完以后就建房,一周后,三间瓦房就坐落在新的院落。那个时候,我也有过一丝丝高兴和自豪,也在心里为父亲竖起了大拇指。
父辈兄弟三人,唯有我们家占满了生活里的不利因素。人口多,全是大小伙多能吃饭的、住房紧张,结婚没有彩礼等等。但父亲脑子活,知道未雨绸缪,知道脚踏实际,懂得积少成多,今天准备个这,明天准备个那,好多事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所以,我们家率先盖起了新房。父亲用无声的语言在宣示要继承更要发展的道理。要知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够建起三间大瓦房那是了不得的事,难怪父亲好多年都是生产队长,谁家有了事也会找父亲讨教,后来父亲在村里的威望那么高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吧。
这一年的国庆节刚过,家里多了一口人,大嫂的进门,全家人的生活有了波纹,农业社依然是放牧式管理,但你总得上地出勤。母亲操持家务打理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妹妹也在上学,我也在读书,明显的,四个人在吃闲饭,另外,大哥常年在外工作,回家很少,大嫂嫁进门以后,也不适应新的生活,矛盾在渐渐地积攒着,父母除过勤勉以外也很豁达,私底下常常告诫我们,干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家里的事,分家的事终于在两年以后发生了。
农村的兄弟分家是大事情,除过族里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长辈来主持划分外,舅舅肯定是要参加的。其用意也正应验了娘亲舅大的俗理,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母亲的合法权益及晚年生活。财产分割很简单也很棘手。
父亲在同辈分的人里面算最勤劳最有本事的,从爷爷那里继承的房产三间,在自己手里又盖了一些,但这远远达不到我们兄弟每人有住房的要求。大哥分得一间半,没有灶房做饭,只能在房檐下临时搭建灶台做饭。虽然很不雅观和很不协调,但总算有地方做饭了。为此,母亲伤心了好多年,直到大哥批得庄基新房落成,母亲内疚的心情才有些舒缓。后来二哥分家很利索,简单的灶具拿几件就算分完了,那还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因为基本住房已经解决。
家虽然分了,情分依然在。他们有了独立的生活单元,一家三代分享天伦之乐。对于父母的关爱一点也没有减少,这是我们在外工作的人始终欣慰和感激的。
在自然的时间里,千年仿佛就在昨天;在人文的时间里,千古长存便是不朽。父母和二哥先后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或许在那里没有纷扰。唏嘘之余,我想我们的儿女情及手足缘却更加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