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前有一株老腊叶树,树上经常停歇着小鸟。
我曾见过小鸟筑巢的过程。只见两只鸟儿,每天含着草儿棍儿,在高处的树叉上筑巢——我们叫做“鸟窝”。
那鸟儿大概是一对新婚夫妇,每天叫喳喳的,天亮不久便搬运材料来了,十分的勤奋。有时天黑了,才停止工作。不几天,一个新巢便筑成了,那就是它们的新房。接着,那母鸟开始在窝里下蛋、孵蛋,不出一月,一窝小鸟儿便出生了,每天叫的更勤了,嗷嗷待哺。再几个月,小鸟又长大了。
小时候曾经爬到树上看过鸟窝。鸟窝外面全是一些粗材料,小杂木棍,长一点的草之类,经过小鸟们的拼接,缠绕在一起,密密麻麻又整齐有序。里面却是细草、松毛、绒毛之类。小鸟也很注意窝的舒适程度的,才利于幼小雏鸟的成长。
看到小鸟们筑巢,我想到母亲为我们铺被窝的情景。
我们一生下来,母亲就为我们铺设着被窝。往往用最好的棉絮,铺成最软、最暖的被窝。那时候,我们很小,成天做作香甜的梦,根本体会不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长大了,去学校寄宿,母亲为我们准备着铺盖。往往把家中最好的棉絮,用最好的被里被面包裹着。母亲拿着针线,一针一针缝着,叮咛着,要讲究卫生,爱惜铺盖之类。接着,还用最好的床单、垫棉絮,打成包,让我们带进学校。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睡的是宿舍的上铺,木床用多年了,边上的护栏已经没有了。有个冬天的半夜,我裹着厚厚的被子,从床上掉到地上。也许是太累的缘故,我居然没有睡醒。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同学惊讶地叫喊起来。四肢一活动,居然没有受伤。老师知道后,开玩笑说,你要感谢土地菩萨。我心里在想,要感谢的,应该是母亲,她把一床10斤的大棉絮给了我,我是在厚厚的棉絮包裹下才没有受伤的。
工作后,每年都要回家探亲。每次回家前,写信或打电话告诉父母。母亲就为我晒铺盖。利用冬天难得的太阳天,架起竹篙,在院子里晒棉絮,晒了正面晒反面,直把棉絮晒得很蓬松,将被单晒得很香,有一种阳光晒过的味道。于是,夜晚我们睡下来,感觉很柔软,还能闻到一种阳光晒过的天然香味,不仅很温暖热和,睡起来也很香甜。
记得黄永玉先生曾经说过,故乡就像我们经常睡的被窝,那里面有我们睡过的气味。人为什么要回故乡,就是喜欢并追随着这种熟悉的气味。
母亲离开我们以后,便很难再享受这种阳光晒过的铺盖的芳香,然而,母亲为我们铺设暖被窝的情景,始终温暖着我的心。

作者简介:范诚,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阅读湘西》《走玩湘西》《吊脚楼下的湘西》《吾乡吾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