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以来,孟宗伋老师作为土生土长在陕北这块黄土地的民歌代表,他始终如一奋战在声乐教学的第一线,广学博览,刻苦钻研,使他在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教学结合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创的、适合自己的别具一格的新路子。如今,孟宗伋的学生遍及北京、广州、海南、河南、甘肃、四川、福建等地,为陕西及全国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他们在全国及省、市各种声乐比赛中屡屡获得大奖。尤其是2015年,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广电局、陕西省文联、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一届“陕北民歌大赛”,最终获奖的“十大陕北民歌手”中,孟宗伋的六位学生位列其中。其后,以王向荣、郭玉琴、章红艳、雒敏、王艳霞、尚平、王小怡、秦静红、贺斌、雒翠莲、雒胜军、王世清、雒清、李政飞、王二妮、王建宁等为代表的陕北民歌手,已经逐步走向了全国,这就足以让他为之骄傲,也足见他的声乐教育实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数十年来,他已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输送了大量的艺术人才;2002年还为北京中唱公司出版的VCD陕北民歌“不老的信天游”做声乐指导,此VCD受到中外专家广泛的好评。
在西安市最为繁花的曲江创意谷,我和孟宗伋先生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谈到他的过去和未来。先生思维清晰,对自己每一位心爱的学生如数家珍,涛涛不绝,我在一边聆听他的教导一边畅想陕北民歌未来的同时,总能感受到,他浑身上下仿佛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两眼万丈光芒一般透射着时代的活力。他说,为了更深地探讨和研究陕北民歌的创作与演唱,退休后,他除了声乐教学外,还组织了“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团”,先后编创演出了《黄河船夫曲》《六十六》《哪达达都不如咱山沟沟好》等曲目,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本人也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并被授予榆林市“优秀园丁奖”和陕西省“优秀辅导员奖”。2007年,在“中国陕北民歌经典”中,孟宗伋被评为对陕北民歌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
谈及未来,孟宗伋先生十分忧虑。他说,陕北民歌目前在进一步向前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不管是保持原来的,还是创作出新的内容,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陕北人的生活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过去破旧的窖洞,常常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就是陕北一带的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而如今就不同了,因为许许多多的这些农民,已经走出了封闭的原始状态,走出了家乡,特别是陕北天然气、煤炭资源和高速公路铁路的大开发,陕北早已建设成了一座又一座的现代化城市,人们们生活节奏不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且成为了中国新时代大西北繁荣昌盛的典范,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创作出新的陕北民歌,就太难太难了!一方面,我们既要写出传统的人们印象中陕北的音乐素材,另一方面还要反映目前的实实在在的陕北人的新精袖新风貌新生活,并且不能把陕北的音乐元素丢,这就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如何“突围”,非常棘手,但是,不管怎么改变,陕北黄土地上独特的音乐特色不能丢。这是因为,陕北民歌为什么能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它有它的独到之处,不管怎么改编或改写,都应在这个元素的基础上去写,“万变不离其宗”。
孟宗伋说,从陕北民歌发展历程看,1942年以前,陕北民歌在民间流传比较多。1942年后,好多文艺工作者来到陕北基层生活,搜集了很多陕北文艺素材并出现许多优秀的陕北民歌。解放以后,《兰花花》在世界舞台得到金奖,新时期以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一批优秀作品,将陕北民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这之后,能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新歌曲,似乎没有了,这让他十分纠结和难过。而陕北民歌如何出新,得做很多研究。如何反映现实生活,人民如何富裕、生活如何变化等等,这些都要用新的概念去演唱陕北民歌。“目前虽然有一些歌曲,但是很难流传下去,和久唱不衰的《南泥湾》《我的祖国》很难相比。但是,现在愈来愈多的人喜欢唱陕北民歌,这是一个好兆头。”
正午的阳光让曲江创意谷仿佛成了一大团火球,一家又一家服装、餐饮店门前,人们争相在树下乘凉,各种小吃让这个周末人声鼎沸,孟老师一边欣赏着,一边问我,“如果将《兰花花》保持原框架、格局不变,加入现代的元素,重新创作,有什么办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他的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毕竟,歌剧《兰花花》对我这个外行人来讲,是需要仰望了。
把孟老师送回到他的小区后,我一直想,在陕北声乐教育的这座泰山上,不知道还有多少宝藏在期待着人们的开采。什么时候,在我的耳边,如果能有一首又一首新鲜如雨后彩虹一般的陕北民歌让人们眼前一亮、从心中、耳边喷薄而出,焕发出强烈的冲击波,那将是一种多么开心的期盼已久的好事哟!我在期待中。(李长征)
2022年5月8日于曲江创意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