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简介】黄秀峰:山东宁阳人、资深媒体人、文艺评论家、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国内外文学大赛中获奖,作品被录入多部文集。

家在北韦周
文/黄秀峰
今天是五月八日,西方文化中的母亲节。
早饭时间,文友苏林问我在家没有,有事商议,我答应一声,便准备茶水、香烟,恭候苏兄光临。
工夫不大,苏林兄与靳征国弟驱车来到。苏林兄是济宁人、骨子里依然是文人的思想,在宁阳地界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靳征国是老朋友,相识已有二十余年,靳征国比我小不少,是一家驾驶员培训学校的校长,早年间有酒局饭局啥的经常接送我往返。
“我在修苏家家谱,祖籍中有:居宁邑之东金山里……,不甚了了,特来问询……”苏林兄直接说明来意。
茶水飘香,香烟袅袅,初夏的阳光映照得房内格外明亮。谈话间,苏兄从先人苏东坡谈到今天修家谱的种种事宜,谈到家谱修撰的事情,我与苏兄倒是颇有同样的深切感受:家谱修撰不仅仅是要理清家族的脉络,更是一种溯源情怀!
作为一个文人,作为一个家族的后人,我深知修撰家谱的意义与艰辛,因我也在张罗着黄氏家族族谱的修撰事情。家族兴衰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有安宁祥和的社会环境,有富足的生活保障,才会有撰修族谱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家族人丁兴旺的体现、也是找寻乡愁的一种方式。
从去年秋季开始,我接受族内几位有远见的族人商议修撰家谱的事情,许多人倒是积极迎合,态度也很积极的,但因年代久远,诸多考证工作需认真核实,毕竟寻根问祖不是件儿戏的事情。
我家所在的村子北韦周,目前有一千余人,黄、李、张、王、宁、马、吴、苏、伊、赵、孙…共有十七姓人家,随着历史沿革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一些姓氏消弭了。据《宁阳县志》记载:元大德八年建村,史称千家村,后改北韦周。屈指算来,元大德八年为1304年,我们居住的这个村子已在历史的风雨洗礼中,沿革农耕文明的轨迹走过了718年,我们的先祖在这里耕读传家,繁衍了如今的家族。
我们黄氏家族宗亲在现有的家族脉络中属于黄庭坚的后人,曾经有担任过延安知府的黄子美,目前世界上黄姓的人口有2876万,占全国人口2.23%最多的十姓之一,排名第八,广东省姓黄的人口最多,姓黄人口约占全国汉族56%。 黄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广东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达到8.7人以上,尤其在广东的潮州...
在我整理黄氏族谱的过程中,与中华黄姓家族的相关核心成员接触的过程中,有人考证黄姓先祖应发源于河南的黄县。黄县在历史上有黄国之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理顺好家族的干支关系以后必会发现,黄氏家族自古就处在历史的重要位置。
2005年,我与挚友李船五兄拜访著名作家、姓氏书法家鲁风先生的时候,鲁风先生赠送我精心创作的《黄》字书法作品,至今悬挂在我会客厅的正中间。《黄》字两侧是家父生前撰写的行书“万顷波涛黄叔度,一船书画米襄阳”。经我考证,这幅对联的上句应该是:千顷波涛黄叔度,或是家父故意改动如此。在对联中还有另外两句“一船书画米襄阳,四座皆惊孔北海”,这里把米芾与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句则是“三径菊松陶靖节,一船书画米襄阳”,这里把书画大家米芾与陶渊明连接在了一起。
谈起黄庭坚,自然我与苏林兄也就又谈回了苏东坡,这段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神仙友谊”与“君子之交”的佳话,自古亦被代代文人传颂。
我的双井宗亲都是黄庭坚后人,支系分得非常清晰。这一切,都是我在整理黄氏族谱的过程中了解到的。
在北韦周,我家的老屋还在印证着黄氏家族曾经的辉煌。虽然墙体斑驳,每一片灰瓦都被年复一年的青苔遮蔽得面目全非,但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它却一直闪耀着这个家族的荣光。
我家祖上曾被誉为“黄八顷”,有自己的私塾、布店、油坊,还常年雇佣着料理家务的长工与账房先生。据老辈人讲,我家账房先生用的算盘都是金丝楠木的,不仅如此,家中还有一尊德国进口的老式座钟。金丝楠木算盘我没有见过,但那老态龙钟的德国座种 我却是见过的,古色古香的造型与木质外壳,表盘上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静静开放。这一切,是在我堂爷家看到的,堂爷爷是一位教书先生,后来曾经是生产队的会计。后来,这一尊座钟好像是被堂爷的儿子给卖掉了。很多时候,我曾多次在想与堂叔好好询问一下这座钟的去向,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终被搁浅。
黄家金村的老屋
乡愁与情怀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一处院落,一条街道,一棵树木,都会唤醒你曾经过往的记忆。作为这个人世间灵性十足的人类,作为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记载的古国族民,追根溯源更是一种伦理道德范畴之内的文化寻源。
不知不觉间,我与苏兄已攀谈了一小时有余。谈话间,我已领略透了他内心的期盼。送走苏兄二人,我重新坐在我的电脑前,记录下这一片心境与思索。我想,我也应加紧把我们黄氏族谱修撰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我要告诉我的黄氏宗亲:家住北韦周,寻根问祖正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