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三要素
一、格律诗的三要素
1. 押韵
诗是韵文,押韵是创作格律诗的三要素中第一个基本要素。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以构成和谐的音韵美。不论五言还是七言,也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不论押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都是一韵到底(仅限绝句和律诗)不换韵。
其一、首句入韵式押韵歌诀:
(例诗)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首句胁从双句来,翩翩尾字韵中裁。铿锵单句末音反,收束全篇诗境开。
其二、首句不入韵式押韵歌诀 :
(例诗)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单句无须同部拼,唯求双句尾押韵。严遵格律仄平分,参透玄机成学问。
2.格律
格律,是创作格律诗的三要素之一。格律是一种韵文的体制和规则。
格,是指诗的体制格式;律,是指诗的规律法则。
(例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格律歌诀:
字音凭调定诗名,一句之中格律明。节点双声应记取,相间平仄必垂青。上下同联仄对平,分开词意味能生。两联之间粘对准,把握精髓规则清。
解释:诗句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点,格律平仄看节点。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反,两联之中平仄相粘。
3.起承转合
亦叫谋篇布局,是诗词内容的安排规则,也是创作格律诗的三要素之一。在一首诗中,要完成起承转合的过程,就是谋篇布局的过程。大体分四步:第一步开笔,是起;第二步推进开笔,是承;第三步发出转折,逼近意旨,是转;第四步收
束全篇,以达目的,是合。
目前,诗词界所采用的音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熟练作者喜欢采用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还有新韵与通韵。
第二节 诗的分类
从古到今,我们接触到的诗体繁多,诸如: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变化,人们逐渐偏爱于五言诗和七言诗,而四言诗和六言诗逐渐消沉,不太流行了。目前,最盛行的诗体也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五言绝句
是绝句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有着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以五言四句(二十个字)完成所述事件起承转合过程的韵文作品。
二、五言律诗
是律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不仅有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而且还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以五言八句(四十个字)完成或叙事咏物、或抒情感怀、或状山摹水等过程的韵文作品。
三、七言绝句
是绝句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以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完成所述之事起承转合过程的韵文作品。
四、七言律诗
是律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不仅有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而且还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以七言八句(五十六个字)完成或叙事咏物、或抒情感怀、或状山摹水等过程的韵文作品。
五、古绝古律
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古诗,均属于古体诗范畴,字数整齐划一,押韵。但是,没有格律和对仗要求,允许有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存在。主要以诗意取胜。
六、古风
属于古体诗范畴,是杂言诗,形成于唐代以前。古风不讲究格律、不要求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限,每首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更多等。古风多以叙事为主,以意境、内涵、辞藻取胜。
七、排律
排律是律诗的一种,句数超过八句以上,又称长律。排律要求除首尾联外,其余各联需要对仗。排律可采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等不限,但必须整齐划一,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中途往往换韵。代表作有:白居易《代书诗寄微之》,韩愈、孟郊联句《城南联句》等。
八、歌行体
基本要领与乐府体相近,有人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其实,也就是歌中带有行的特点,行中也带有歌的特点,有点歌词诗与乐曲词之间的意思。古人把这种体叫作歌行体,其代表作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高适的《燕歌行》,杜甫的《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九、赋体
屈原的《离骚》开启了辞赋体的源流,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已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体裁。由于体裁不同,其相应的规范也有所不同。现代人已把赋体诗划分为四种,即:古赋(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出现)、俳赋(对仗的赋)、文赋(文赋尚理而失于辞)、律赋(除须遵守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
十、乐府体
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词。所以,乐府体大多延续了乐曲词的特点,其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形式采取五言、七言、杂言古体,富于变化。
押平声韵格律诗的全方位教学
第一节 押平声韵的五言绝句
仅以押平声韵正格四种形式的五言绝句为例,为方便学习和记忆,“—”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以A、B、C、D四个字母来代表押平声韵正格五言绝句的四种形式。
A式,仄起仄收(平仄脚)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平仄脚。
每 一 首 诗 的 第 一 句为 首 句 , 首 句 的 第 二 个 字 为“起”,首句的末尾一个字为“收”,首句最后两个字为“脚”。
例诗1: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韵)。
例诗2:
[唐]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 — |,— —||—(韵)。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 —||,|||— —(韵)。
例诗3:
[唐]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 —||—(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 —(韵)。
说明:在此选的古人三首五言押平声韵正格绝句A式,首句不入韵式,平仄脚。
1.押韵
平仄脚,首句不入韵,第二句、第四句(双句)末尾一个字,须在同一个韵部。例诗1,“流liu、楼lou”韵母“iu,ou”;例诗2,“亭ting、青qing”韵母“ing,ing”;例诗3,“花hua、斜xia”韵母“ua,ia”。“斜”在今天的《新华字典》里标注的是xie音,而在《平水韵》的韵表里标注的是xia音。所以,流、楼,亭、青,花、斜,都各自押韵(查韵表和押韵歌诀)。而每一首的第一句、第三句(单句)末尾一个字,各自都是仄声,不限韵部。熟练记忆押韵歌诀,掌握押韵要领。
2.格律
每句中的双字位置是节点,看节点位置字音平仄确定。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也叫交替;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也叫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同,也叫相粘。熟练掌握格律歌诀,验证格律。以例诗中节点字的平仄音标注,检验格律: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中平仄相粘。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也叫交替。
|、—,—、|,—、|,|、—。
日、山,河、海,穷、里,上、层。
下、心,劳、客,风、别,遣、条。
落、秋,开、月,江、尺,竹、竿。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也叫相反。
|、—,—、|。—、|,|、—。
日、河,山、海。穷 、上 ,里、层。
下、劳,心、客。风、 遣 ,别、条。
落、开,秋、月。江、 竹 ,尺、竿。
两联之间平仄相同,也叫相粘。
—、—,|、|。
河、穷,海、里。
劳、风,客、别。
开、江,月、尺。
以下各体例中格律相同,以此类推,不再重述。
3.起承转合
首句为起句,大多以点题为起笔;第二句为承句,以推进起笔为承接,形成铺垫;第三句为转句,大多以设问或设答为转折,设法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写诗的目的地;第四句为合句,合句要收束全篇,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也是整首诗的总结。
例诗1: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以站在鹳雀楼处所看到的景物起笔,告诉读者具体时间和地点,是夕阳西下时的鹳雀楼中。以远眺所见之黄河入海景色承接,更进一步确定鹳雀楼之地理位置。这两句写景,也是全诗的铺垫。第三句以议论转接,将人的思想感情植入议论进行转折,成功地为合句造势。第四句合理抒情,顺理成章道出作者的思想观念,充分揭示了民间俗语“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语言简洁明快顺畅,言简意赅。
例诗2:
[唐]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第一句,作者以倒叙形式起笔,议论点出天下伤心处,最伤心者莫过于生离死别。第二句以点题方式承接,写实亮出劳劳亭,完成了铺垫。第三句以赋予自然景物灵魂为转笔,给予自然景物春风以人的感觉,懂得分别之苦,拟人手法高超,意境新奇,完成结句。之所以不让柳条长叶,明明是送别者来时尚早、柳树还未发芽,作者却以议论抒情的手法,将人为的思想和感情强加给大自然,抒情转合,诗味大增。
例诗3:
[唐]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以无所不能的心态进行咏物,起笔就给自然界冠以人为的能量,不说秋天自然会落叶,偏说主动能落,议论起笔。以同样的心态,议论承笔,既能够落叶,又能催开花。转合,同样是议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左右而顾其中,咏物之佳作。作者明里写风,实则以风自喻。当年作者正值青春年少,入仕不久,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自我感觉良好,总有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得意心理,信心满满。
4.入声仄用字和两读音字
这 三 首 诗 中 , “ 白、 一 、 别 、 竹 ” 四 个 字 , 为 入声,在平水韵中,是入声仄用字。而在新韵中都读平声。“过、更、不”这三个字是两读音,看它所在的位置,需要平声就读平声,需要仄声就读仄声。
5.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出身望族。生于688年,卒于742年,享年54岁,字季凌,又字季真,山西太原人。他及五代世祖均为朝廷命官,但官职都不大。他历经唐朝四代皇帝,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其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其诗作多被当时乐工制曲传唱,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合称“边塞四诗人”。因耻于人之诽谤,拂衣去官,在家15年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逝世于任上。743年,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撰墓志铭:“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虽然传世诗作只有六首,诗之魅力却远扬。《登鹳雀楼》是其入仕后辞官前,偕友游玩登鹳雀楼时所作,此作表达了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李白,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名。生于701年,卒于762年,享年61岁,字太白,号青莲居士。5岁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725年出蜀。40岁经贺知章、玉真公主举荐,入朝进翰林院。3年后辞仕,游山访友,饮酒作诗。安史之乱年间随永王李璘下山任幕僚,平定安史之乱后,李璘被杀,李白遭贬,肃宗李亨即位,又被赦免。晚年投奔在安徽当涂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门下,762年11月病逝于寓所。诗作《劳劳亭》是李白辞仕后所作。劳劳亭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地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乾隆皇帝曾评价此诗:“二十字无一字不刺骨。”
李峤,盛唐诗人,今河北赞皇人。生于645年,卒于714年,享年69岁。字巨山,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生前以文辞著称,历五朝,三次拜相,逝于任上。其人品多受诟病。史家评价,贬抑居多。这首《风》,是作者入仕后仕途顺畅之时的作品,他以“风”自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