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游记
文/李朝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时读过杜甫的《望岳》,一直记得这首诗,中国有五岳,独尊是泰山,泰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心里便有种无法抗拒的感动,无法抗拒的诱惑,无法抗拒的魂牵梦绕。登泰山去,去感受泰山的雄姿,感受祖国山河之壮丽,这是多年以来的愿望,今天终于下了决心,去圆我心心念念的登泰山之梦。

6月4曰,邀约了五位朋友,一千多公里的舟车劳顿,终于到了泰安城,由于不是旅游旺季,我们没有提前预订酒店,到目的地后,找了一家名字叫小天庭酒店,它就在泰山脚下,离红门入口处仅百步之遥,景观房中,躺在床上可远眺岱顶。

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了红门。很自然地选择最经典的登山路线。这是泰山的中轴线,也叫御道,因为皇帝封登都走这条路,不走这条路不算真正意义上游览过泰山。它从红门开始到中天门,再到南天门、天街,然后到玉皇顶,全程9.5公里,7000多节台阶,山脚到山顶几乎很少有平路,登山时间大概要4-6小时,消耗的体力比较大,但是泰山的精华在这里,走这条路是必须的。红门是进山的第一道门,是徒步登山的起点,这里有好多古建筑群,由一门(一天门),两坊(孔子登临处坊,天阶坊),一宫(红门宫),门楣和立石上有好多石刻,如“第一山”,“天下奇观"等等,及诸多文人墨客的名言,更有帝王将相的题字摹刻。在孔子登临处碑坊的右边,有座元君庙,供奉的是道家的碧霞元君,左边是弥勒苑,供奉着佛家弥勒佛,佛和道两家是对门,佛道并存在泰山得到完美的体现。

刚进山地势还相对平坦,山路都修饰过,但大多数保留了原始的痕迹,古道,古建筑给人的感觉饱经风霜。铺在山路上的石块早已被岁月打磨的异常光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熠熠的光芒,每一步石阶都十分整齐,路两边的护栏都是厚厚的石彻,顶上镶嵌着花岗岩石板,走在路上会感觉到很踏实,真正体验到一种无法被现代文明复制的感觉。行进山路间,头顶苍松蔽日,路边怪石嶙峋,最吸引人的还是历朝历代的摹刻,能把字留在泰山的石头上一定是这些文人墨客的梦想和荣耀,我也想在泰山上留几个字,但不敢,能献丑么?。

登泰山第一目标是从红门到中天门,路程大约有5公里,差不多全是盘路,从起先的比较平坦到慢慢的变陡,我们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说说笑笑,随心所欲,感觉不到累,不知不觉到了万仙楼。万仙楼是上山的第一道关隘。不久又到了斗母宫,斗母宫东北方的经石峪据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有一大石坪刻有隶书《金刚经》,此刻历经千年风雨剥蚀,早已残缺,分不清年月和刻者,但其书法与内涵却令后人为之惊叹。

继续攀登,便到了壶天阁,它是上山的第二道关,跨道而建的城门楼式建筑,取名出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半圆洞门上方镶嵌着“壶天阁”石匾,为乾隆爷所题。出了壶天阁,就来到中天门,中天门是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这里海拔800多米,论距离是登顶的半程。此地地势比较宽广,有宾馆,有商店,还有好多建筑物。由于地处登山要塞,游人如织,好不热闹,上山转乘索道,下山换乘汽车,都在这里完成。这里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两柱单门石坊,上书“中天门”。

站上中天门,往北仰望巍巍泰山群峰拱立,缆车凌空,雄伟险峻的十八盘遙遙在望,高挂云天,直通云端,回望已走过的路蜿蜒逶迤,陡峭狭长,虽然过程有点累,但心情极佳,对于接下来的攀登疲意全消,信心倍增。 经过短暂休整,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攀登,按路标指示,右转几百米,在中天门汽车站附近找到了直上南天门的山路, 上山的人群中老少都有,有的还背着小孩,看看他们的表情,个个都是踌躇满志的样子,大家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征服泰山。不觉就 来到了步云桥,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雲雾笼罩。过了五松亭,前面就是升仙坊,升仙坊位于十八盘起始处,这里山势更陡峻,上临岱顶天庭,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十八盘是整个登山路中最为险要而艰难的路段,石阶陡而直,在不足一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站在石阶上往上看,前面的人好像站在我的头顶上,而往下看,我好像又站在别人的头顶上,两崖壁如削,陡峭的山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两崖的石壁上古人题刻的“努力登高”,“苦攀青云梯”等摩崖激励着登山的人们。

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风景在路上,如果坐缆车上山,享受不到如此美景。 跨着艰难的步伐,伴着和风轻云,终于一口气登上南天门,这一刻心旷神怡,看着这美丽景色,我感觉我的心连同我的身体与 泰山渐渐融为一体,成为这幅精美画卷中的一部分,感觉所有爱恨与幽怨都化解在青山之巅,所有烦躁和不安都消融在大自然的纯真之中。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是多么的高兴,人生在世能亲自来一次双脚登泰山,体验一下五岳之尊的感觉,真是太值得了。

我登过黄山,去过西岳,泰山论秀美比不上黄山,论奇险比不上华山,但泰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却是无山能及的。出了南天门,就没有陡峭的山路了,折向东北,石阶缓平,拾级而上,穿过天街大石坊,算是真正登上泰山了,我们徜徉在天上之街,在阳光的沐浴下,闲庭信步。这里海拔高,十分凉爽。6月初,山下已有酷暑的感觉,但山上还是清风扑面,凉爽宜人,山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身心得到最大的滿足。山下的海棠花早在4月就盛开,而泰山顶上6月初还是花期,以前读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

继续向东,又有一小段稍陡立的石阶,但和走过的十八盘无法比拟,上了这段台阶就到了著名的碧霞祠,碧霞祠是泰山香火最旺盛的地方,殿内供奉着道教女神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奶奶,民间传说她能福佑众生,经过碧霞祠,右前方是日观峰,是泰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一般观日出要在山上过夜或晚上上山等日出,由于时间紧,我们只能等下次重游泰山了。往左拐是泰山极顶玉皇顶,因建有玉皇庙而得名,庙门前下方有一块石碑,上刻“五岳之尊”,玉皇殿前立有一块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海拔1546米。这次上泰山还有好多景点没走到,如“月观峰”,“瞻鲁台”,“天烛峰”,“后石坞”,“北天门”等,风月无边的虫二碑也没看到,留下遗憾。不过从红门到玉皇顶,步行虽然辛苦,但沿途欣赏到了太多的美景,饱尝了一场视觉盛宴,不虚此行。

由于上山太过辛苦,下山我们选择了从南天门坐缆车到中天门,再从中天门坐景区班车至天外村,尔后打的回酒店。再到山脚下,回望泰山雄姿,和上山前的感觉不一样,毕竟用双脚征服了泰山,有种莫名的被征服感。

图为作者李朝辉先生
写于2021年6月13日。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