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 醒 时 代
文/惠妹

这次在老家,是自我从2015年从是育儿生涯最久的一次,快呆五十天了。
儿子帮我买好了晚上的火车票,是因为私家车要做核酸,而做核酸得去县城。五块钱的火车,我就可以到达路的那一端,我的大西安。
在我即将把聚向老家的目光收回又得去城市寄生的这个清晨,有感于在我的母校《镇中》发生的那一幕幕接学生的队伍。
黑压压的人群,全都是接孩子的老人,大部分都是爷爷,围的学校门口的路在那个时间段只有一天窄窄的通道,我可能因为儿子已经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也许是没有这么大的小孩。
我问那些大人中的一位中年妇女,你们这些“都”在接孩子,晚上回家,睡觉,吃饭都专门接吗?她说,是的啊!现在路上车多。
回想起我当年,十三岁考上初中,父亲就八十块钱给我买了一辆加重自行车,家里本来的那一辆得给比我大俩岁的姐姐,记得那个时候,弟弟比我小三岁,我和姐姐一人一个自行车。她在明德,我在荆姚,我们并不在一所学校,各奔东西。由于天天得骑车子,难免有时得修,后来父亲又买了第三辆,就这样我们姐妹俩三个自行车,家里的那辆是我们的备胎,父亲有时家里也用。

那个时候,为了吃一顿饭,下课后,骑个自行车🚲 ,还是土路,有时我遇见走路的同学,还得捎一段,用自行车捎着我的男同学都是常有的事。
回想起来,我的初中生涯,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整整三年六个学期,骑自行车的技术也就在那时煅炼了出来。
有很多同学后来说我像摩托一样,小小的身影贴在自行车上,我曾经自己把穿旧的鞋子割开鞋底,自己给自己做脱鞋,用黄帆布的带子。
身为七零后的我,看到今天的小孩上下学都要接送,路上固然车多,但是培养一个人的生存、生活能力就是在这些最简单的日常里,如果上学这么简单的事情都需要家长参于,从学校往家里的这段路都需要大人替他们完成,他们的吃苦精神,生存能力得有多么浅薄。

也许是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现在的城乡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我是一位育儿从业者,七年来在各种硕士,博士生,投资强,董事长,千万的富总家里呆,看到条件越好的家庭越溺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八零后的宝妈,宝爸都是在自己父母的陪伴下为人父母,生活都是被层层设计与宠爱。
生命没有自然的弹性,对于生活的日常,各种关系的处理,他们都不用亲自打理,如果某一天,发生突然事件,他们都是一地鸡毛,一地心碎。
真正的教育就是培养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孩子的责任心与他的承受能力,生存能力,我也见过八岁的孩子都不让其自己拿筷子吃饭,父母互相换着给夹菜喂饭吃。
我问他们,你们是希望他长大还是长不大?
他们说,自己小时候可受苦了,不想让孩子受苦,可我想说,没有受苦的环境,怎么培养他的自信与成就感?
纵观很多的家庭,我们都在呕心沥血的打造一个个生活的木乃伊,一代一代,再也不是用结了茧的手去传递生活的火把,而是像一个个老母鸡,拼着最后的力气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宠溺与代替成长的舞台上,让其被动的成为邻居眼中的乖孩子。

如今物质世界越来越发达了,孩子们却再也找不到我们小时候因布鞋上订了俩颗新纽扣而欢欣鼓舞的情景,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社会的退步。
如果没有欣喜,没有眼前一亮,整个民族的未来都有一双惺忪的眼神,一个看到任何新东西都不以为然的状态,这个七亿人已经透支信用卡消费的泱泱大国将以何种面貌看向未来?
尤其是直播时代,全民成了说教热,好为人师热,互联网兴起,真正的,深层次的文化与思考真的没有了,一个大学生,可以因为没有车和房而羞于谈恋爱,羞于成家,我是真的搞不明白,农村的,城里的,把物质做为未来生活的第一要素,有车有房还有必要结婚吗?

结婚是干什么?只是花钱月下?把欲望的手,物欲的念能不能收回来,看一看父母是怎么走过来的,看一看,是你欠社会的,还是社会欠你的?
看一看父母能买血过青春,能为了打工磨破手心肉,为什么你们为了自己的未来,不能从一点一滴做起?
谁规定别人有的,你必须有?很多老人老了,就被年轻人放回老家,或者去敬老院进行栅栏似的养老。
可能我的父亲给我描绘的家庭画面是有猫,有狗,有奶奶,有爷爷,有阳光
一场疫情,整个的民生在进行着痛不欲生的洗牌,我希望,它更是一场精神的觉醒。
金钱至上会把整个民族推向毁灭的边缘。
什么都可以通过喂养,唯有整个民族精神的喂养需要自己来完成。


惠妹写于2022.5.7于蒲城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