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把青春留在了农村
文/侯建
插队是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指的是1980年前,城市中的初中、高中生响应毛主席号召,大约有近1600多万的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插队落户参加劳动锻炼,以提高实践作用的一场政治运动。
在五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七十年代后期结束。
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废协议撤走全部专家,致使中国的工业项目几乎全部停滞,失业人数大量增加。
在新中国刚建立的那个特殊时期,工业生产占比只有10%,唯有广阔天地的农村可解决大批的就业人口,而且可实现以农村经济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和”老三届“就业问题,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之后,城市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去参加劳动。
上山下乡运动是现代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罕见的城市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把90%的家庭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了一起。
70年代末,国家才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等各种名义逐步返回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或死亡而永远地留在了农村,他们付出了青春,甚至于生命。
尤其1966年文革开始后,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大搞文革运动,破旧立新,打倒地富反坏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等运动。而使工厂不招工,学校不招生,工商企业、学校等各行各业停滞,积压的400多万学生无法安置就业,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荒唐却无法解决,这才有了城市知青,在这种过度精神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下乡插队的历史性大事件。

1600多万知青陆续走向全国农村和边疆,和农民一道劳动生产经受了艰苦的锻炼,为发展振兴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建设性人才,让当地农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和文化的差异,对推动人们思想进步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有千百万知识青年失去了继续学习文化深造的机会,十几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因教育的缺失,造成了我国高科技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无法估量的危害,牺牲了城市年轻人的青春,也使中国工业发展停滞了好多年。
他们下乡时正值青春年少,有的年龄还不足15岁,就由繁华的大都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千里而来,新的环境也曾有过愉悦的心境,也有过建设新农村的抱负与理想。在政策性的大力宣传鼓舞下,他们当时毅然脱去了稚嫩的娇态,穿上了民式军装,下乡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下定了决心扎根于农村,开始了力争上游大干社会主义。

黄沙漫漫长夜漫漫,几年后便磨灭了理想,磨去了争锋与追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经辛勤劳作,扩大了土地面积,增多了粮食收入,增加了人口比例。
这个特殊时代里是农村支援了城市,不但解决了城市就业的压力,也给予了国家经济上的重要支持,摘掉了我国一穷二白的帽子。
在那个不安定的时期,就是由城市里的一群知识青年参与建设了新农村,推动了文化文艺的长促进步,为国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才有了后来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份功劳将永载史册。
2022.05.06于武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