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几年前去银川镇北堡影视城旅游,看到一处墙上用大字写着一段“最高指示”:“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这段话看过之后,先是会心一笑,后来竟无意间记住了。虽然之前,我并未听说过这段话,但是在小时候缺粮吃的日子里,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家乡地处关中西部,渭北旱塬。那里的土地并不贫瘠,但是气候干旱,而且往往是“十年九旱”,因而乡亲们时常为缺粮吃熬煎。家乡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以及各种豆类等,家乡人最爱吃的饭食是用小麦做成的面条和馒头。但过去小麦产量很低,所以麦面十分珍贵。只有在麦收时节,以及过年过节时才可以敞开肚皮吃麦面,而平时则多以粗粮,或粗细搭配为主。往往是农忙时节吃面条,农闲及阴雨不能出工时吃搅团、糁子。而且吃面条时,往往是出工干活的人吃干面,不干活的人吃汤面。
粗粮中最难吃的当属高粱,很涩,吃下去往往排便都成了问题。为了将粗粮哄下肚,家乡人发明了“金裹银面条”、“金裹银馒头”,就是将高粱面、玉米面夹在麦面中间做成面条、馒头。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都各自想办法渡过难关。有的去地里挖一点野菜充饥,有的去几十里外的山上借粮。每年榆钱、槐花下来时,家家户户都要蒸麦饭,为的是省一点粮食。个别特别困难的人家,甚至会出门讨饭。我们小孩子去地里玩,也常常会看那种野菜、野果能吃,互相交流经验,给自己找一点“点心”。
缺粮吃的时期,家乡人对粮食非常珍惜。每年麦收之后,大人小孩都要去地里拾麦穗,确保颗粒归仓。碾完场后,要把麦子晾晒在草席、帆布上,不小心掉进土里的麦粒,也要一粒一粒捡拾干净。电视剧《白鹿原》里田秀才吃饭舔碗的做法,在家乡普遍存在。有的人家吃馒头时要拿一只碗接着,掉下来的馒头渣也不能浪费。记得母亲每次蒸完馒头,都要把粘在笼布上的馒头皮屑一点点撕下来吃干净。
70年代中后期,冯家山水库的水引到了家乡。同时,家乡通上了电,打了机井,绝大部分田地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大家出工不出力,粮食仍然不够吃。直到80年代实行了包产到户,家乡人才真正吃饱了肚子。
如今,粮食已经十分充足,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过去那段缺粮吃的日子。记住那段时光,不仅会使我们更加珍惜粮食、珍惜饭菜,而且会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