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13——钓鱼趣话
荣玉奇
年轻时我很喜欢钓鱼,退休后单位的退管会每年组织一次老干部钓鱼。不过单位组织钓鱼,不同于自己钓鱼,去的是养鱼池,不需要技术,鱼儿很容易上钩。
当我喜欢文学创作后,就写了一篇有关钓鱼的散文——《阳春三月话钓鱼》,先是投寄给《河北日报》,很快被刊登。后来《中国青年报》的一位副刊编辑,不断向我约稿,他的副刊喜欢刊登反映生活情趣的散文,于是我把这篇散文,稍加修改,寄给《中国青年报》,由于是约稿,很快也刊登了,不过文章题目改了一下,就是《钓鱼趣话》,署名时我用了笔名“晓容”。
下面就是这篇散文:
阳春三月话钓鱼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这是唐代诗人储光羲《钓鱼湾》中的句子,请看他把春天野外钓鱼的景色描写得多么动人啊!
钓鱼,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远古时代就有钓鱼的活动,在一些古代文物中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骨质鱼钩。在当时,钓鱼是人类求生的一种手段。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兴盛,渔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钓鱼逐渐退出生产领域。但它却被当成一-项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而传留下来。钓鱼又常常是诗人墨客笔下的题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姜太公钓鱼”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例。至今宝鸡市东南的磁、溪,还留有传说是姜子牙钓鱼的遗迹。东汉时代有个严子陵,不愿为官,宁愿隐居垂钓富春江,而不“吞”荣华富贵之“钩”。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称为“子陵滩”,留有著名的严子陵的钓台遗迹。
钓鱼作为健身活动,并不是始自近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就认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是一种很好的医疗手段。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钓鱼是一项有益于健康的户外活动。它不仅能调节神经、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借此陶冶性情。
钓鱼,首先要有一套好的渔具。鱼竿的种类虽很多,但一般都应具备“直、轻、韧、长”这样几个特点。鱼弦应以柔软、耐拉、冷天不变硬的为好。鱼钩一般用“鼻眼砣”鱼钩较好,注意钩条要不锈,刚韧相济,弯度适中,钩尖要尖、锐利。有人曾总结了渔具选择的三句口诀:“钓鱼三大件,直鱼竿、细鱼线、快钩穿饵不露尖。”
阳春三月,是钓鱼的大好季节,宜选水清、水浅和有水草的地方垂钓。不过水也不要太清和太浅,因为“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浅又没大鱼。钓鱼时最好有微风,还须注意风向,一般以迎风钓鱼为宜。闲暇之日,不妨到野外溪边一试,体会一下钓鱼的情趣。
(原载1982年3月28日《河北日报》,1985年4月7日《中国青年报》。)
